<< 文学院主页

进村入户探起源,浓浓乡情涌心间
发布日期:[2017-08-29]

    201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我院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唐艳华、裴新华和李琛三位老师,奔赴西安灞桥区红旗街道办神峪寺沟村、穆将王村、马家沟村和三殿村进行白鹿原村庄地名故事、文化调查。


    8月14日上午,我们按照和神峪寺沟村村委会约定的时间,驱车前往。当我们到达神峪寺沟村村委会时,村主任和副主任停下手头的工作,热情招待我们。神峪寺沟村村委会张宝勤会计从村名的来历谈起,讲述了村里的庙会、祠堂,以及村中曾经兴办砖厂的故事。他还专门找出了《咸宁县志》,上面记载神峪寺就是唐代的资圣寺,后此处称名为神峪寺沟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村名改为向阳沟。经西安市政府批准,1982年,村名恢复神峪寺沟。2015年6月19日,村名正式恢复原名神峪寺沟。


    为了不耽误下午约定的访问时间,我们三人草草吃了午饭,赶忙赶到穆将王村村委会。村委会刘晓民会记先是介绍了穆将王村的村名由来,之后又谈到村上的主姓人家,还讲述了村里锣鼓队的表演活动。
    8月15日上午,我们走访了马家沟村村委会,村主任为我们推荐了两位年长者。当我们穿过一个铁道桥后,看到村口坡下有一位老者向我们挥手,便猜测应该是其中一位年长者。这位老人是西安新华印刷厂退休的印刷专家,名叫马宪义,已是八十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他带着我们来到村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退休教授马有科老人的家里,马教授今年已八十八岁高龄,这位老人家满脸的慈爱祥和,他的讲述像是在诉说着一首岁月之歌。他从白鹿原、灞上的来历谈起,讲到马家沟的由来时,老人兴奋不已,他说,“茫茫白鹿原,涛涛浐河水,这里背原面水,地灵人杰、得天独厚……”,话语中,无不透着对家乡的深深热爱之情。之后,马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历史上马家沟村的知名人士,比如马援、马钧等。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马教授年岁过高,在讲述过程中,我们多次让他老人家停下来休息休息,可是他生怕漏掉了些许内容,刚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讲述村子的故事。马教授虽已高寿,但在讲述中思路清晰,表达完整,语言流畅,言语中有对故土的深深依恋,也有对家乡志士的大加赞赏。  


    下午,我们去了三殿村,村委会雍主任专门在办公室等候着我们。他结合《灞桥地方志》,向我们讲到三殿村的来历,同时介绍了村上主姓村民之间的故事,还谈起了村上每年农历三月三庙会的情况。
    两天走访了四个村子,我们的感受是既亲切又陌生。亲切,这些村子就在我们身边,村干部和村民们都对我们非常热情;陌生,每一个村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源头、传说故事,不见得人人熟知并能清晰讲述,只是尘封在年长者的记忆之中。现如今,不管人们的生活有多么巨大的变化,但根脉却不会枯萎断裂。薪火相传,这些关于村庄的点点滴滴,不仅停留在老者的记忆中,还要让青年人口口相传,认识到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此次我院白鹿原村庄地名故事田野调查,发掘白鹿原村庄地名文化故事,为应用型教学拓展了思路,同时为西安人文社会建设积累遗闻轶传做出了贡献。(文/李琛;图/唐艳华、裴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