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院主页

走进黄土村落,潜心文化调查——文学院白鹿原文化田野调查第一小组活动纪实
发布日期:[2019-05-05]

2019年4月24日,文学院中文系2017级汉语言本科学生开展了白鹿原文化田野调查活动。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学科采用的基本方法,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此次调查活动,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于人文科学的认知与实地实践能力。
该活动由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吴玉军副教授任总负责人,每年春季学期举行一次。本小组一共15名同学,由杜飞老师带队,于24日中午一时左右乘坐校车到达了此次调查的目的地——长安区高寨新村。为了采访考察顺利进行,出发之前,我们已经根据每个同学的特长,把小组成员按照摄影、录音、记录、采访、后勤分为了五个小组。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小组发现了很多值得记录的事件、珍贵的物品和十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古迹、古物。
一、古迹古物
在高寨新村村委会的支持和介绍下,我们参观了该村村西的古庙。据王村长介绍,该古庙在遭受战火的洗礼和时代的冲刷之后,于2006年由村民自发捐款进行了翻修。该庙叫“三官庙”,所供奉的是当地信奉的“天官”“地官”和“水官”。由于该村距离河流遥远,水源缺乏,古往今来几乎靠天吃饭,所以当地人特别渴求风调雨顺,特意把“水官”请到庙堂敬拜。
虽然庙宇占地面积不大,也不够金碧辉煌,但丝毫不影响从中流露出的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立于黄土之上的厚重感。在参观的时候,不时有从村里前来的老人到庙里烧香敬拜。组员们也纷纷跟老人问好,并询问庙宇相关的事迹,记录员也认真地做了笔记。
二、革命痕迹
在村长和村委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小组采访了一位九十四岁高龄的老兵,这位老人也是该村德高望重的老书记。虽然高龄,但是老人精神矍铄,说话依然铿锵有力,依旧能够感受到作为中国老战士的精神和气节。在老人家中我们还意外发现了一本1966年出版的第一版的《毛泽东选集》。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书本依旧如新,可以看出老人对选集的珍爱与重视,更可以看出老人对于国家对于党的热爱与崇敬。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值得我们牢记与学习,更值得传承与发扬。
三、一村一物
高寨新村历史久远,该村的发源可追溯到隋唐时期。2600多名村民大多属于王姓和刘姓,只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才有一些别的姓氏的村民迁居于此。该村村民自古以来有竹工的手艺,大部分村民在农歇之余采集南山的竹子,削成很小的竹篾,编织成各种类型的家庭手工用来补贴家用。据村长和老先生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编制手工达到了顶峰,那时几乎全西安的该类手工用品都出自该村村民之手。
在采访中,我们也在这位老先生家中看到了这种已经几乎消失的传统手艺品。虽然竹工作品看起来年代久远,于今日看来也有些简陋,但十分小巧结实实用,从中也能感受到里面承载的时代躬耕于黄土上的人民的勤劳的汗水和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同时,王村长向我们表示,该村也正在组织人力和财力,希望积极抢救这种古老的工艺,让这种传统手艺继续得到传承。杜飞老师和同学们也都积极表示愿意加入到抢救队伍中,今后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为该村的纯文化传承尽一份力。
我们在高寨新村的田野调查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收获颇丰。这次田野调查让学生们从知识和理论中里出来,走入田野,深入到生活中去,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和感知到了深藏在黄土村庄里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同时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培养了同学们的田野调查能力。同学们都表示希望以后可以再次举行类似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学习与锻炼。(文/刘保同、杜飞   图/谭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