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7-09-11]

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新生智库和智力服务的主力军。中国高等教育要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围绕“一带一路”中贸易、金融、交通、基建、文化、旅游等战略重点建设内容,推进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拓展。

一、“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要根据这一思想以及中国国家利益做出调整,更要规划出迈向全球的强国梦的道路。具体情况如下: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21 世纪“全球化”已经不单单应用于经济领域,“全球文化”“全球问题”“全球战略”等词语我们不再陌生,全球合作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和未来规划的新中心。“教育全球化”成为各国合作发展输送专业人才、提供研究方向、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战略的部署使中国向全球展示了实现中国梦的信心。这是中国以大国姿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重大战略,为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面向世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人才培养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基础,互联互通则需要人才投入与智库支持,更需要中国高等教育来承担历史使命,必须且立即做出调整来服务经济与政治需求:一方面将代表中国质量与技术的人才输送到亟需建设与治理的亚洲国家去历练、就业,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吸引留学生,深挖中国高等教育的亚洲市场。在此基础上,打造具有亚洲特色的高等教育,为中国人才标准走向世界提供条件。


推进教育国际化,既是对中国教育发展模式转型的整体要求,也是对不同地区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质量标准的个性要求。破除教育模式同质化难题,推进区域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化建设,加强实用人才培养和加强劳动者专业技能培训,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深层改革的着力点。


(二)为高等教育发展制造机遇


1.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首先,需加大工程技术、项目设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我国地缘、技术、产能优势明显,需要配套人才的支持,方能尽快抓住商机。而同时如能在这些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亚洲元素,在未来的亚太项目竞争中展示亚洲人独特的审美与信仰,则不仅拓展了市场,更体现亚洲文化的亲近与融合,达到经济与政治的共赢。其次,需打造具备创造性的国际贸易人才。亚太地区国家既涵盖诸如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还包含如老挝、缅甸等发展中国家以及由东盟五国及中国、印度组成的新兴经济体,国情复杂、经济与商贸发展水平不一。仅熟悉普通国际贸易知识难以应对,将限制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规范的亚太国际贸易规范制度建立之前,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来探索、尝试与铺垫。再次,需重视亚洲小语种教学及小语种人才培养。我国对英语教学投入大量精力,然而对亚太地区的小语种却未能充分重视。基于此,我们可以一方面在高校课程设置中注入小语种元素,如为在校大学生增设亚洲小语种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小语种以及亚洲文化的兴趣;为国际贸易、工程设计等专业增设小语种必修课,为其今后服务亚太区域发展奠定基础。


2.“走出去、引进来”并举,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国际性流动,信息资料的国际共享和国际意识的培养,以及包括学位制度在内的各种相互兼容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也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学府在国际舞台展现的机遇。全世界的高等教育学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教育融合化的背景下,具有一种新的趋势,即相互交换、融入和渗透,并彼此沟通和传播自己的优秀教学理念。走出去:推动优质资源和人才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为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的本土人才。例如,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根据“一带一路”的整体思路,充分发挥本校教师对外汉语教学优势,派遣了数十名教师出国任教于孔子学院,为促进我国与各国的教育文化交流做出应有贡献。


引进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视野在于具有全球的战略思维,在于学校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胸怀和气度,把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管理方法等引入我国高校中,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引进来不单是外教、课程、学生的人员引进,还应考虑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国际性流动,信息资料的国际共享和国际意识的培养,以及包括学位制度在内的各种相互兼容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制定更具有吸引力的留学回国人员政策,进一步完善接受留学生的相关制度,扩大接收国外留学生的数量,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重复利用世界的信息网络,加强与国外的科研合作,等等。


3.抓住“一带一路”契机,高等教育学府担当教育强国使命和责任。

“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大战略,是以经济贸易为主要载体、以互联互通为核心概念、以互利共赢为基本目的的跨国战略合作设想。我国高校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互派访问学者,促进国内高校的师资力量;与国外先进地区的高校互换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到国外高等学府深造进修;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办学,提高国内高校的发展水平;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共享网络课程;与国外知名高校或企业共同举办国际会议、高等级论坛、名师讲坛等交流活动。中国的高等教育学府已经为世界输送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已经成为我国很多高校的办学目标。通过“一带一路”多国战略合作,让更多的高等教育学府获得世界认可,提高高等教育学府的影响力。高等教育要成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支撑,“教育强国”是高等教育学府的使命和责任。

二、“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下,我国高等教育触碰到的瓶颈

(一)高等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办学思想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还处于落后地位。我国高校的发展一直受政府的严格控制,包括专业设置、学生规模、师资规模等。除个别重点高校外,大部分高校自主办学空间小、办学受教育制度的限制,专业设置缺乏与市场相联系、缺乏与国际接轨,学生不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


(二)高等教育模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政府在资金方面缺乏有力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次大的改革和调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为了适应越来越大的人口规模,高校的发展没有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也没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变成了扩张式。高校过于重视发展规模和专业数量,而忽视了专业发展的长期性和市场性。另外,我国政府虽然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与革新,但我国高等教育严重缺少办学经费。主要是因为资金方面投入过于短缺,所以高校为了自身发展和追求扩大利益,不停地开设新的专业和扩大招生人数。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三)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存在严重倾斜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国际教育融合化的发展,已进入教育的国际融合化时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开放式的人才培养,还可以利用国外高等教育成长的优秀经验。但是,我国高校更多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融合,其中最明显的是,学习发达国家的语言一时成为我国高校的主要潮流,致使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沿线国家对我国的了解也停留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上,缺乏我国文化文明的传播,使国外的很多人对中国都存在偏见。另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学生交流。由于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较高于中国,导致我国外出的留学生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造成了生源流失,呈现生源“顺差”的现象。

三、“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的模式


(一)支持优质资源“走出去”,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最初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政策,逐步到当今的“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改革开放由点到面,向纵深全方位发展。这种形势也要求高校开放办学理念,全方位与国际接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优质资源和人才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为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的本土人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视野在于具有全球的战略思维,不能把眼光局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于学校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胸怀和气度,把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管理方法等引入我国高校中,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高等教育的改革应该积极利用当下国际教育融合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对人才培养着重于自发创新方面,继续对教学改革进行加强。同时,要关注特色专业的建设,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升高校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在新形势下,招生理念要逐步更新,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招生思想上,不能“等靠要”;要主动出击,注重生源的质量,分析国际人才要素结构,通过自主招生、改进招生环节,除了分数以外,选拔具有国际人才特长的学生,真正招揽到具有创新和国际特色的有潜质的生源。


(二)深化校企合作发展,探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培养模式“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就是能够对沿线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开放,积极同这些国家进行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往来,和这些国家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高等教育要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除了引进先进国家的经验、人才互相交流等方式外,还可以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办学。我国对外开放的方式之一就是鼓励企业到海外创办自己的工厂和基地,在当地培养自己的技术技能人才。高校要积极拓展与具有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推动高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校企共建,学校以为企业培养需要的特色专业人才为基础,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建立技术中心,校企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发明创造等。配合具有国际
业务的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


(三)探索现有课程改革,推动国际化课程创新发展进程我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实质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多元化等方面,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是教育模式并没有随着高校数量上的增加而转变成内涵式发展方向。课程还沿袭着传统的课程设置,对国际化前沿热点问题有失兼顾,未能有效地实现与国际化市场接轨;且人才的培养和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探索国际化课程创新势在必行。高等教育的课程应服务于我国本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应为积极参与国际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准备。区域与区域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对“一带一路”战略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共性。在国际化课程设置中,课程设置及内容要集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前国际社会热点经济管理问题进行更新,力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既能满足区域社会的需要,又能在其他区域或者国际竞争中拥有足够的竞争力。

此外,应该在国际化课程中需求更好的人文资源,动态地运用新型国际贸易、资本运作等知识,灌输核心战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运作模式;运用创新发展,将学生的兴趣活力和意志动力融入教育教学中,结合教学实践,综合知识评估,以高质量教育学生,并体现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聚集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国际课程;做到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学军,齐道朋.“一带一路”战略下跨境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5,(10).
[2]周定财.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5,(5).
[3]谈松华,王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2,(6).
[4]俞建群,王媛媛.经济常态下福建自由贸易区试验区发展路径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5]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行动计划(2015—2018).
[6]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

文章来源:于翠翠 中国成人教育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