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主页

我中心兼职教授 刘峰院长撰文
发布日期:[2018-04-17]

 

中国领导力的构建与提升
 
发表日期:2018-2-26 【编辑录入:zx【信息来源:作者:刘峰】
 
     [摘 要本文运用中国领导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首次界定领导力与领导能力的区别和联系,阐述领导力的内在构成和外在特征,并重点探讨新时代领导力修炼提升的主要路径。作者指出在中国领导力的提升一要自身努力二要组织培养,既要从群众中“来”,又要到群众中“去”,从而自觉进入“来去自如”的领导艺术境界。
     [关键词领导干部;领导力;领导艺术;领导理论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270(2018)01002105
     [作者简介] 峰,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要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质”。这对领导力研究与领导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极有针对性。进入新时代,从事领导力和领导科学教学研究的学者要有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明确方向,自觉担当,积极构建中国特色领导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当务之急是构建中国领导科学的话语体系,一要传承红色文化的基因,二要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三要关注当下领导实践的需求。既要研究领导者(Leaders),也要研究领导力(Leadership)。作为国内较早研究领导科学的一名学者,我一直主张在中国要讲共产党的领导力,要学中国化的领导学。领导科学只有不忘本来,借鉴外来,才能面向未来。
 
     一、领导力的理念和概念
     现代治理不同于传统管理,要少一点管理,多一点领导。管理重在管事,重在控制,重在追求秩序和效率。领导重在用人,重在价值引导,重在激励和凝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治理离不开领导干部领导力的构建和提升。
     尧舜时期,黄河流域洪水经常泛滥,危及百姓生活和生命安全。为此,尧命鲧来负责治水,鲧认为洪水之所以危害百姓是因为没有把它管起来。所以,他管水的理念就是“堵”,水来土掩,造堤筑坝,试图把洪水围住、管住,结果是洪水冲塌了堤坝。鲧治水九年都没有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后来,舜又根据百姓的意见命禹继续完成这个重大任务。禹接受鲧管水失败的教训,改管水为治水,变硬堵为疏导。他顺应水向低处流的自然之理,因地形之利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最终流向大海,从而平息了水患,终于获得成功。
     禹和鲧一成一败的原因在于,鲧用管控的办法,禹用治理的方法。其实,不论是自然力量还是社会情绪,如果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不断积聚,得不到释放,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爆发,引起危机,带来危害。面对不断积累的新老问题,唯有治理的方法和艺术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此,现代治理有两个特点,一是顺势顺理,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之规律,顺应事物发展的道理和情理;二是引导疏导,引导群众的思想和方向,疏导群众的情绪和心理。
     真正的领导力要又领又导,会领善导。领导力的“领”,重在带领率领。领方向,领队伍;领要刚,领要明。领导力的“导”,重在善导引导。一是善于引导,是事前的引导,重在目标和方向的引导,思想和情绪的引导;二是善于辅导,是事中的辅导,是业务工作的辅导;三是善于督导,事后的督导,要检查监督,跟进反馈,善于钉钉子,才能提高领导工作的绩效;四是善于教导,重在提升能力和素质,加强人才的培养。
     有效的领导力要顺应治理之“理”。领导力之“理”重在“四理”。一是道理之理,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道理,讲清楚做这件事的利弊得失;二是伦理之理,要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三是条理之理,要分清轻重缓急,排好优先顺序,比如全面深化改革要有时间表和路线图;四是情理之理和心理之理,要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关注干部群众的情绪心理,才能赢得他们自觉的拥护和发自内心的认同。
     很多人总是在领导能力和领导力之间划等号,认为二者就是一回事。实际上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领导能力是领导干部从事领导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决策用人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等内容。领导力是领导者对追随者施加并为追随者自觉接受的正向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总体来说,领导能力是个名词,而领导力则是一个动词或动名词。领导能力是个静态的、相对狭义的概念,而领导力则是一个动态的、内涵更广的概念,它包含领导能力但又不局限于领导能力。
     第一,领导能力突出强弱,本身没有明显的方向性。而领导力是一种矢量,它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影响力。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还强调着力点和受力的对象。同一个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作用在不同对象身上,其领导力是明显不同的。
     第二,领导能力通常为领导干部所专属。它的强弱与干部和群众的接受程度没有多大关系,而领导力突出领导干部和下属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和相互作用。领导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作用,而且主要取决于下属群众对领导干部认同和接受的程度。换言之,任何领导干部都不可能离开群众单方面决定自己领导力的大小。
     第三,领导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领导干部一旦拥有某种领导能力,一般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往往不会失去。而领导力则与领导情境密切相关,它强调领导力大小的动态性,是因下属群众的不同和所处领导情境的不同而随时变化的。有的领导干部在平常时候领导能力可能很强,但在危机关头领导能力则可能变弱。
     第四,领导能力与领导职位相关,常常与领导干部的职位权力划等号,因此领导能力的内涵相对单一。而领导力是职位权力和非职位权力的叠加,是硬权力和软权力的叠加,并且重在软权力。职位权力即硬权力是领导力的基础,非职位权力即软权力对领导力有放大和提升作用。领导力既与领导权力和领导能力相关,又与领导魅力和领导魄力相连。
第五,领导能力往往只为领导干部所有。而领导力不仅属于领导和上级,下属和群众也不同程度地需要领导力,并具有领导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领导力的随处可见才给我们的社会注入活力,带来进步。
 
     二、领导力的构建和特征
     领导科学研究的第一阶段的理论是领导特质理论。特质理论主要研究具备什么样能力素质的人更容易成长为领导干部,具备什么样能力素质的领导干部成长得更顺利。换言之,特质理论探讨的是领导者究竟是什么人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领导职位与领导力二者是表里一致的。领导力为里,领导职位为表。领导干部应当具有一定的领导力,具有领导力的人也更容易成为领导干部。就二者关系来说,领导干部一般是先有领导力后有领导职位,领导力的提升与领导职位的晋升之间存在很大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领导干部的成长本质上是领导干部修炼和提升自身领导力的过程。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观察到,一些领导干部虽然晋升到更高的领导职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胜任现象,尽管有了领导岗位但领导力远远没有到位。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这些领导干部的领导力还不到位,其领导力还没有达到能够胜任更高职位的水平。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多“蹲蹲苗”,要在基层和实践中磨练才干,增长本领。这个道理是极其深刻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好干部主要有五项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他还强调“忠诚、干净、担当”是好干部最重要的标准。领导干部明确了这三点具体要求,真正做到对党要忠诚、个人要干净、为民要担当,就具备了领导力,就能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反过来,也可以说,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足够的领导力,才能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才能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才能又红又专,既高素质又专业化。
     毛泽东说过,领导工作千头万绪,但只有决策和用人两件大事。相应地,领导力强调决策力和影响力的叠加,二者缺一不可。决策力重在领,往哪儿“领”需要选方向,选目标;影响力重在导,如何“导”需要号召力和凝聚力,这是领导力的两个要素。用公式表示:领导力=决策力×影响力。因此,领导力的基本构成就是决策力和影响力这两个要素。
     决策力重在领方向,建愿景,定战略,选目标,明策略,寻路径。领导决策事关组织发展的方向和全局,事关领导活动的成败得失,决策的方向错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错了,结果必然是一错百错。领导决策力有“先策后决”两个基本环节。“策”的环节,即“出主意”,重在集思广益,不断打开思维空间和选择空间;“决”的环节,即“选主意”,也就是及时正确地决断,把已经形成的决策方案通过选择确定下来。策和谋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信息知识;而决和断则主要依赖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需要见识和胆识,需要取舍和判断。“策”要多做加法乘法,要打开思维空间;“决”要多做减法除法,把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案去掉,把不可行不成熟的方案去掉。领导决策力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运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策”要多一些民主,“决”必须正确集中。
     领导影响力也有“先激后聚”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激”的环节,即激励人、发动群众,形成动力;二是“聚”的环节,即凝聚人、组织群众,形成合力。激励是手段和前提,凝聚是目的和结果。激励和凝聚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放大和实现领导影响力。
     如果说决策力和影响力是领导力的两个构成要素,那么硬权力和软权力的相互作用体现了领导力的两个外部特征。领导力不只依靠传统的硬权力,也不单纯依赖软权力,而是强调硬权力和软权力的结合。用公式表示:领导力=硬权力×软权力。
     硬权力是外在的,法定的,有限的,强制性的,带来的只能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它是一个“常量”。不管你的能力大小,只要居于同一职位就几乎具有相同的硬权力。硬权力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硬权力是万万不行的。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首先需要党中央的权威,需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需要顶层设计,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没有硬权力,一切改革都难以推动,一切改革成果也都无法保障。
     软权力是内在的,个人的,无限的,它是一个“变量”,带来的是下属和群众对上级领导发自内心的认同。软权力来源于领导干部的品德高尚、作风过硬、能力超群、经验丰富和绩效超优等与个人相关的多种因素。因此,硬权力要和软权力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硬权力的使用更有效,另一方面也可以放大自己的软权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践行“三严三实”,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实际上就是强调领导干部既要用好硬权力,又要用好软权力。
 
     三、领导力的修炼和提升
     领导科学的发展由特质理论和行为理论演进到领导情境理论。情境理论认为领导力提升不仅依赖领导干部自身和群众的相互作用,还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领导活动所处的环境。因此,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领导艺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领导干部要提升领导力,必须知行合一,守正出奇,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善于灵活性。这样在领导工作中方圆兼顾、刚柔相济,才能运用和提升领导艺术。
     前已述及,好干部成长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好干部自身领导力提升的过程。领导力的提升遵循127法则。10%的领导力是从书本那里学来的,20%的领导力是向别人学习得来的,70%是从领导活动的实践中学习得来的,既包括成功的经验,又包含失败的教训,都需要不断地总结提炼,从中感悟学习。具体来说:
     一要学习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把增强学习本领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八大本领之首。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领导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的必修课,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都应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并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成长为好干部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重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此外,广大干部还要结合工作实际学哲学、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律、学科技、学经济等理论知识,尤其要学习领导科学的知识。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二要实践锻炼。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实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磨练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到地方和基层一线工作,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至关重要。干部多“墩墩苗”,基础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的更稳更远。中央党校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启示我们,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从农村、工厂等最基层一步步磨练成长起来的。基层任务重、困难多,让年轻干部到改革发展第一线摸爬滚打,直接面对群众和困难,独自处理矛盾和问题,各项工作亲力亲为,有利促进年轻干部尽快成长成才。实践证明,凡是在基层实践中锻炼过的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实践锻炼是提升干部领导力的不二法宝。
     三要组织培养。从组织培养来讲,首先要突出政治标准,选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拔培养干部一看政治忠诚,二看政治坚定,三看政治担当,四看政治能力,五看政治自律。还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加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教育;同时,各级党组织要积极为干部锻炼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条件,营造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而且这种锻炼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多岗位和长时间的,是没有预设晋升路线图的。组织培养不等于吃偏饭,过分照顾。好干部的成长要多墩墩苗,不能拔苗助长。干部的成长必须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的历练和培养。一步登天在这个时代是行不通的。不能今天一来,明天就想走;刚提拔,板凳还没有坐热,又想要升迁,这样的人是靠不住的。
     四要领导艺术。领导干部的作风、能力、胆略和意志等方面要超群出众,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这个“来”就是与众不同,就是追求卓越,就是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事实上,领导的行为、领导力的提升就在于“来”与“去”之间的交替往复。领导,就是由“领”和“导”两个方面的内涵所组成。所谓“领”,就是从群众中出“来”,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在群众前面带领引领。所谓“导”,就是“去”,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回到群众中“去”,及时引导疏导,与群众打成一片。
     领导干部真正掌握“来去自如”的领导艺术,既要防止出来之后回不去,又要防止回去之后出不来。领导干部回去之后还要出来,否则就会和群众一样,就不能再成为领导干部了;领导干部必须在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业务素质和吃苦耐劳等方面要超过群众,让群众佩服,才能形成和提升领导力。换言之,领导干部要与群众拉开距离,拉开素质、能力、胆识和觉悟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S1,领导力与领导干部出来的距离成正比。领导干部还要回去,要缩小与群众的心理和感情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S2,领导力还与干部回去的距离S2成反比。领导干部还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S2越小,领导力就越大,领导力就越强。由此,我们可以形成一个领导力公式:F= S1S2
     当然,领导干部要处理好来与去的关系,就必须懂辩证法,不能走极端。S1不是越大越好,上级水平与下属水平差距太大,下属就理解不了领导意图,就跟不上了,所谓“阳春白雪,和者必寡”。S2也不是越小越好,领导干部应该回到群众中去,但绝不能模糊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的差异。领导力超强的干部是因为他们既能出得来,又能回得去,又来又去,又去又来,自觉的来去,自如的来去。这种来去自如的“来”,不仅是一次来,而是多次的来;不仅是一个方面的“来”,而且是在职务、能力、境界和人格等多个方面的“来”;这种来去自如的“去”,是多次的去,不仅是一个方面的“去”,而且是在心理、情感、品德等多个方面的“去”,真正做到与群众鱼水相依,与群众心心相通。
     领导干部提升领导力务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仅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而且要“做出样子,放下架子”。走在前列是“来”,干在实处是“去”;做出样子是“来”,放下架子是“去”。领导力的提升真正做到来去自如就自觉进入到了领导艺术的境界。
 
     [注 释]
     [1]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领导力与领导艺术[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