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主页

《中国金融》报道我中心兼职专家 何宪 部长文章《加强中国金融人才培养》
发布日期:[2018-10-10]

 

加强中国金融人才培养
 
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市场运转的血液,是经济创新的命脉。金融发展过程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金融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为整个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证。总体上看,中国金融人才队伍的发展跟上了金融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金融人才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人才队伍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金融的重要性得到重视,金融组织体系开始重构,金融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金融人才。然而,当时我国金融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时也难以满足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原先从事经济金融工作的人才开始回归金融行业,其他行业的人员也开始流向金融领域,这些人才构成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金融人才队伍的主体。从统计数据来看,1978年,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约为76万人,占总体就业人员的比重约为0.19%;到1993年,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约为276万人,占总体就业人员的比重约为0.41%。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8年前后。这一阶段金融人才发展的特点是随着高校金融院系的恢复和迅速发展,受过专业训练的本土毕业生成为金融业金新增从业人员的主体。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并在之后陆续开始建立政策性银行、发展商业性银行、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等工作。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迅速推进,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各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对受过专业训练、懂得市场规则的金融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应这一需要,我国高校经济金融类专业得以快速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都开设了金融院系,其他专业大专院校也有不少开设了金融专业。金融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受过金融专业教育的人员大大增加,逐步成为新增金融从业人员的主体,推进了我国金融人才队伍专业
素质的提高。这一时期,我国的金融人才队伍持续扩大,到2007年,全国金融
从业人员总数达到390万人。
    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金融人才发展的特点是重视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金融专业留学回国人员逐步增加,金融人才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采取措施,保持了经济和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在各国对金融人才需求减少的情况
下,我国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上升。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认识到需要大幅度提高金融人才队伍的能力水平,单纯依靠国内培养的经济金融人才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因而国家和各个地方政府出台大量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籍金融专家和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经济金融专业从业人员。同期,我国的金融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开始走向市场,迫切需要懂得国际金融规则的人才。在上述背景下,大量具有留学工作经历的经济金融专业人员选择回国工作,外籍金融专业人员受到国内优厚待遇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吸引也来我国工作,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例如,根据上海市的统计,2017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中,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港澳台及外籍人才占5.4%,而陆家嘴金融城的这一比例达6.2%。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金融业的从业人员为665.2万人。综合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局的数据,同期美国金融从业人员为838.2万人,英国为124.6万人,日本为168万人,新加坡为19.1万人,中国香港地区为22.7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从业人员数量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从1978年的76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665.2万人,增长了7.75倍。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的数量持续增长,从2006年的367.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665.2万人,10年增加了297.8万人,增长了81.1%;近两年保持8%左右的增长,其中,2015年增长了7.2%,2016年增长了9.5%。
与中国对比,近些年来,英国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维持在120万人上下,伦敦基本维持在35万人上下,不同年份略有升降。与英国不同,亚洲的两个金融中心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近年来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新加坡金融从业人员从2010年的12.6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19.1万人,增长了51.6%。与新加坡类似,中国香港地区的金融从业人员也保持增长,从2010年的19.6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22.7万人,增长了15.8%。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从业人员数量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而英国伦敦等一些老的金融中心的金融人才总量已经达到相对稳定,但亚洲金融中心,如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的金融人才总量则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中国金融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金融业国际竞争日益加剧,金融业与高科技结合越来越紧密,金融发展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金融安全对国家安全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用新的标准、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金融人才发展。目前中国金融人才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六个问题。
一是总量不足。金融业发展的水平不能仅仅从金融从业人员的绝对量来看,而要从金融业从业人员占总体就业人员的比重看。从金融业从业人员的绝对数来看,与世界各国(地区)比较,665.2万人的确不算少。但是考虑到我国的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及发展速度,和世界相关国家(地区)比,我国金融从业人员占总体就业人员的比重严重偏低。美国金融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5.7%,英国为3.9%,日本为2.6%,新加坡为8.8%,中国香港地区为7.9%,而中国仅为0.86%。
    二是素质不高。相对于金融业的要求来说,我国金融人才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3.3%,大学本科占35.4%,大学专科和高职占32.4%,中专、高中及以下占28.9%。根据中央组织部发布的信息,我国公有制金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0.4%,大学本科占58.8%,大学专科占24.7%,大专及以下占6%。除去专业素质外,道德水准和法律意识也是体现金融从业人员素质水平的重要维度。从这些年金融业出的问题看,金融从业人员的风险合规意识薄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包括一些层级比较高的金融机构高管,无视国家的法律,无视金融管理的基本要求,凸显了我国金融人才素质的弱点。
    三是结构不合理。我国现有金融人才的数量也不算少,但是与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吻合度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明显。这突出表现为:在金融人力资源领域,一般的人才多,创新性人才少;单一专业的人才多,跨专业复合性人才少;熟悉国内金融市场和业务的人
多,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和业务的人少。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人才结构有一个问题,就是银行业人才在整体金融人才中所占的比重过高,而保险、证券、投资和基金业占的比重偏低。综合银保监会、证监会等各方面的数据,2016年,我国金融从业人员中,银行从业人员409万人,占金融从业人员总数的61.5%;证券从业人员36万人,占5.5%;保险从业人员约106万人,占15.9%。这些年来这个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变,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还是较高。例如,美国838.2万金融从业人员中,商业银行从业人员132.2万人,证券、期货、投资、基金和信托业从业人员93万人,保险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264.6万人,占金融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15.8%、11.1%和31.6%。
    四是集中度不高。虽然我国不同地区之间金融人才数量的差别是明显的,但从整个国家来看金融人才的集中度并不高。金融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过分分散形不成金融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不利于金融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创新、良性竞争、共同发展。金融
业主要流动的是资金,与物流不一样,成本很低,因此,金融业在地域上集中发展,并不影响其他地区的资金使用,反而使资金利用率提高。金融人才的分布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与人口和基本金融服务相关,比如居民储蓄银行和人寿保险服务,这不可能太集中;另一种是与行业发展和创新相关,比如投资、基金、证券等,需要一定程度的集中,需要金融人才的聚集,特别是高层次金融人才的聚集。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英国的金融从业人员30%集中在伦敦;美国的金融从业人员9%集中在纽约,其中又有87%集中在以曼哈顿为中心的狭小区域。而中国金融从业人员中,北京占7.8%,上海占5.6%,其他城市占的比重更小。中国的金融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大部分还是和人口相关的基本金融服务,与伦敦、纽约、新加坡、中国香港这些国际金融城市比,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金融人才的集中度还不够。
    五是金融监管人才不足。我国金融领域事故频出,这与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验不足、法规不全有关系,但是也与我国的金融监管人才短缺、流失有一定关系。随着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多样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业务迅速进入市场,金融监管的工作范围和内容迅速扩展,业务量急剧增加,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涉及的全新内容。但是,监管机构没有必要的更新调整,监管人员编制没有相应的扩充,监管人才严重不足。不仅如此,由于监管对象属于高收入行业,而监管部门人员则参照
公务员管理,收入差距很大,导致一段时期以来监管部门人才流失严重。
    六是金融科技人才缺乏。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所谓金融科技人才,就是指掌握了一些通用科技核心技术,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技术对现有金融服务行业的商业模式、产品、服务进行创新的人才。近年来,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迅猛,市场交易规模快速扩
大,高科技含量业态呈现爆发式增长,各类新型金融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金融科技人才供不应求。有研究报告称,未来三年,仅全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缺口就达300万人。
 
加强国金融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按照人才优先的战略要求,拟定金融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不同业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充分考虑未来科技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制定金融人才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金融人才的培养、发展、合理流动。要重视金融监管人才队伍的建设,从增加编制、提高待遇、严格管理、规划发展等方面着手,加强监管力量,保持监管人才队伍的稳定。
    二是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培养和在工作中培养两种人才培养方式都很重要,两种都需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要改进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调整优化金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结合,面向金融市场需求,开发培养实践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解决金融科技人才短缺要从学校培养开始抓起,专业设置和培养时就要把金融和科技结合起来。要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与金融机构、金融企业建立金融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实行校企共研需求、联合制定方案、协同互动培养模式,联合开展金融课程开发、教学试点、协同创新、决策咨询。要重视工作中对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人才内部针对性培训,采取研修培训、系统培训、学术交流、岗位培训、实践锻炼、技术考察等多种方式,开发人才,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是推进金融人才的国际化。金融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金融人才必须适应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方面国家已经迈出了步子,截至2015年,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了6089位高层次人才,其中经济金融与管理专业的专家有174位,占引进人才总数的2.9%。各地也在努力推进金融人才的国际化。2015年末,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中,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港澳台及外籍人才达1.8万余人,比2010年末增长了约2倍;持有国际职业水平证书约1.5万张,比2010年末增长了约2倍。但这还远远不够。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更多的国外金融企业走进来,更多的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有国际化背景的金融人才将更加受欢迎。企业将会更积极接收有国外留学背景的求职者,特别是有在国外金融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
    四是激发国有金融机构人才活力。根据中组部的统计数据,2015年国有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才占全国金融经营管理人才总量的65%,因此,搞活国有金融企业人才的活力,对发挥金融人才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深化国有金融人才管理制度的改革,按照市场主体的要求改进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更为贴近市场价值的金融人才薪酬体系,允许和推动金融人才的合理流动,尽快建立符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五是创造金融人才有序竞争的良好环境。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金融业的人才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从总体上来看,这对金融人才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竞争有利于提高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实现价值。但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要遵守合同契约,保守商业秘密,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业内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建立良好的个人职业信誉,防止出现恶性竞争。
六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人才发展中的作用。要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金融人才的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要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等与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一起研究制定符合我国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特点与需求的专业人才职业资格水平类考试制度。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提高人才职业道德水准上的作用,通过职业资格审查等手段,督促金融人才严守职业规范,合规合法从事金融职业,实现行业自律。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在规范金融人才流动、实现有序竞争上发挥积极作用。
(文章源自:《中国金融》责任编辑:刘宏振)
 
作者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西安思源学院新发展理念与领导力研究中心兼职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