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馆长西欧访行记

       省高等学校教育考察团一行共15人, 414 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出发, 429 回到西安,历时16天,除去旅途中的两天,在西欧的时间为14天。

         首站到达法国巴黎,以后依次到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连罗马城内的梵蒂冈也算在内共走访了西欧8个国家,观览了巴黎、卢森堡、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柏林、杜塞尔多夫、慕尼黑、萨尔斯堡、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11个城市的社会风情,走访了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和德国的海涅大学、慕尼黑大学,考察了巴黎第八大学图书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图书馆、海涅大学图书馆、杜塞尔多夫市图书馆和巴伐利亚国立图书馆。尽管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依然感到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416上午我们访问了巴黎第八大学图书馆。

         巴黎大学是法国的第一大学,也是世界排名前10位的著名大学,它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1253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促进了大学的发展,到19世纪初,该校已有法、文、理、医、药、神等学院,在结构上具备了一所近代大学的特点。从此以后,巴黎大学发展速度很快,不少专业学校相继加入,规模越来越大。1883年,该校已有专职教师145名,本国学生10600名,留学生800多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需要,也由于民主、平等的呼声日益强烈,巴黎大学得到空前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校学生已达10几万人。

         19685月的大学风暴以后,法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将庞大的巴黎大学进行改组,组成了13所大学,即巴黎第1至第13大学。这13所大学在行政、财政和教学方面都有自治权,每个大学都由理事会和校长领导,理事从教职员和学生中选举产生,校长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学术委员会是学校领导的咨询机构,学术委员由学校聘任。为了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将过去的院系改为教学研究单位,由本单位选出的主任领导。

         巴黎第八大学,又叫万桑大学,地处巴黎郊区,是1968年学生运动之后,在当时的教育部长富尔的提议下成立的。它适应一部分学生和社会力量的要求,按照“大学向所有人开放”、“消除等级偏见”、“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是最富有民主、平等色彩的学校。主要是人文学科,有电影学院、艺术学院、法律、历史、心理学等专业。这所学校招生不受地区限制,不像其它12所大学那样原则上只收巴黎地区的学生,学生中有成人和在职人员,外国留学生多,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学生很多,该校有学生近3万人,有5000名中国学生;入学不受学历、资历限制,没有中学毕业文凭也可以入学;该校反对两极分化,反对激烈的竞争和大量淘汰,它没有学年考试,只有平时的考查成绩;该校还改革了理事会制度,由工会委员会代替;增加了学生副校长一职,并设立了一个保护本校工作人员利益的咨询委员会,不经该委员会同意,校方不得作出有关工作人员的任何决定。该校收费低廉,每年学费为1000~2000欧元,在13所大学中它是比较特殊的一所。

         由于该校是全开放的,学校没有围墙,图书馆就在大街道上,外表很不起眼,甚至涂抹着一些乱七八糟的文字,但内部设施却是一流的。

         图书馆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有阅览座位1050个,有纸介质馆藏15万册,此外还有多媒体图书和电子图书。

         该馆已实现自动化管理,有电脑80台,一部分是工作用机,一部分是分散在阅览室中作为检索用机。读者可通过电脑检索本馆文献,也可通过网络查阅其它图书馆的文献目录。该馆的数字化建设才刚刚起步。

         该馆有工作人员80人,分三个等级,一是馆员和助理馆员,由四年制本科毕业以上人员担任;二是管理员,由三年制专科毕业以上人员担任;三是辅助工,不算正式编制,雇佣学生或一般人员。

         工作人员待遇:馆长年薪约5万欧元,馆员15000~20000欧元。该馆总预算经费200万欧元,支付工作人员薪金和办公开支后,购书经费仅有70万欧元。

         馆员作用:主要起中介作用。进行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的指导;该馆设6个咨询点,在馆内开展咨询工作;同时在馆内巡视,对学生阅读和检索提供帮助。

         该图书馆每天平均接待读者约2500~3000人次。我们到的这天正逢学生假期,上午到馆读者约1500人。这些读者不全是本校学生。法国大学图书馆都向社区公众开放,校外读者可以到阅览室自由阅览,如果外借图书则需办借书证,办证需交纳150欧元。

         开放时间。图书馆平均每周开放60小时,平日是900~2000时;假期是1000~1700。开放时间不能满足读者要求,但图书馆无法延长开馆时间,其原因有两个。一是财政原因,要延长工作时间需加发工资或增加工作人员;二是政治原因,该校工会委员会反对延长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

         法国是一个发达的、富裕的国家,公务人员每周工作5天,每天5个小时,该馆每年仅能购入1万多册图书,量不算大,但来不及编目整理,于是雇用学生辅助工帮助整理。该馆有不少旧书存放在地下室,因没有编目而不能流通。

         图书馆阅览室全开架,收藏、借阅、咨询在同一平面上;大开间,阅览室面积都在5000平方米以上。

         该馆藏书采用色标管理,一进门,门厅内就悬挂着醒目的标志布幅,告诉你什么类目的书籍用什么色标,它们存放在什么阅览室或阅览室的什么位置。同色标的图书在书架上摆放得整整齐齐,即使被读者搞乱了,也可以根据书脊上的色标归位。

         该馆创造了一个十分美好的阅读环境,地板都是橡木的,屋内装修典雅。阅读室在设计上很重视采光,重视色彩,屋内光线明亮、色彩协调,使人心情愉快、平静。阅览室内花草面积占了近1/3,创造了一个十分幽雅的读书环境。

         由我粗略看来,该馆收藏不多,主要收藏实用性文献,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跟我国一般大学图书馆的水平差不多,但值得我们借鉴的有四点:

         一是开放性,图书馆向社区居民开放,提高了文献和设施的利用率。

         二是藏书的色标管理。

         三是环境美化。

         四是服务态度好,几乎是有求必应。

         当然有一点我们是无法学的,例如室内装修名贵,造价高,该图书馆紧靠街道,但在室内却听不到一点噪音,原因是所用玻璃材料是隔音的;每个阅览室都有两、三个圆形的天井,无论在哪层的阅览室都可见到阳光。屋内光线不错,阅览室内都有绿化地,但图书馆使用面积就小了,造价也高了。

         最后是关于巴黎第八大学的争论。对这所学校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来自于政府和一些社会人士,认为该校左翼色彩太浓,纪律松弛,教学质量低下,是一个失败的尝试;但社会上另一种意见认为巴黎第八大学成绩卓著,使一大批不能享受大学教育的人得到了教育,可以说是“挽救”了一批人,只是由于当局支持不力、经费拮据、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校舍和桌椅都不敷使用,使教学、科研工作的难度加大。这两种不同的意见各有支持者,看来还得争论下去。

         在巴黎我们还去参观了蓬皮杜艺术中心。乔治·蓬皮杜是法国总统。该中心离巴黎圣母院不远,为一建筑别致的五层大厦,大厦外围有纵横钢管围护,像没有拆除的脚手架,外面有楼梯通道,可分别通向二至五层。19772月开幕,其宗旨是帮助一般大众认识艺术,了解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的演进,重视培养和推荐年轻无名的艺术家和文化人。

         该中心分为工业设计中心、现代美术馆、图书馆、儿童画室几部分。图书馆设在第二层,来访的读者很多,须排队而入。中心前有一个十分宽敞的广场,广场上经常举办各种露天的文化艺术表演活动,是巴黎民众很喜爱的地方之一。

         422我们乘坐奔驰大巴由柏林到达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市,行程约700公里。杜塞尔多夫是德国的第7大城市,人口约58万,是北莱茵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首府。市内有不少1318世纪的古迹,有海涅大学、艺术学院和著名的陶器博物馆,也是德国诗人海涅的诞生地。

         423我们走访了海涅大学图书馆和杜塞尔多夫市图书馆。

         海涅大学成立于1770年,是一所古老的州立大学,又叫杜塞尔多夫大学。常年在校生约2~3万人。海涅大学图书馆既是一所大学图书馆,也是北莱茵州的中心图书馆;既面向本校读者,也向社会公众开放,是该州的藏书中心和目录中心。该馆有藏书240万册,其中医学类图书40万册。有期刊7800种,其中4500种外文期刊,馆藏相当丰富。该馆为现代西式建筑,门厅设多个借还书窗口和检索终端,读者借还书及目录查询全在门厅内进行。阅览室为大开间,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有阅览座位1400个。

         这个馆阅览室分两边布局,靠北的一边为藏书区,靠南的一边是阅读区,阅览室门口、中间、及后面都有工作人员的工作台,上面摆放着微机,负责阅览室的藏书管理和读者咨询工作。室内装修典雅,显得朴素大方,墙壁保持红砖白灰线,而天花板和柱子都用装饰板包装,灯光柔和,屋内有不少花草,显得既庄重又雅致。

         从海涅大学图书馆出来后,又去了杜塞尔多夫市图书馆。该馆经费来自于市财政拨款,它的工作是按照该市的公共图书馆法施行的。这个城市1974年就有公共图书馆法,200062市会议又通过了41条款的公共图书馆法,从2001927起替代了1974年的法律。该法律规定:城市图书馆是一个公开的社会化的向广大民众全年开放的机构。该市所有居民,只须持身份证或护照即可申请为读者。15岁以上按成人由自己办理,未成年人由监护人办理。办理借书证采用签字方式,读者改变住址后须向图书馆申报等等。该法律订得非常详尽,使图书馆工作有法可依。

         该馆实行总分馆制,总馆下有13个分馆和一个流动图书馆。13个分馆均匀地分布于全市,流动图书馆以车辆运载服务于边远郊区地带的读者,以此保证全市公民都能享受图书馆的服务。全馆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有藏书45万册(件),有职工160余人。

         主馆主楼为七层建筑。阅览室实行全开架,藏书、借阅、咨询三点一面,大开间,每层为一阅览室,面积5000平方米左右。分类采用德国公共图书馆统一的分类法。借阅处设在阅览室门口,采用计算机管理。馆员工作台上都有计算机终端,分散在阅览室各处,负责藏书管理与读者咨询。阅览座位都靠向阳面或窗户处,光线充足。室内到处有花草,阅读环境舒适。

         该馆的业务机构设置简练,分两大部分:采访加工,读者服务。该馆经费来自于财政拨款,年经费1000万欧元,自筹资金80万欧元(办证收费及超期罚款等),购书经费每年约100万欧元,其它是人头费与管理费。

         作为公共图书馆该馆有儿童阅览室,还有收费的钢琴练习室、多媒体阅览室等等。该馆每天10点开馆,18点闭馆。西欧的图书馆开馆时间普遍不长,读者意见不大,可能是跟经济和信息产业发达有关。

         当天下午乘大巴离开杜塞尔多夫,晚上到达慕尼黑。在德国我们走了一个三角形。先从德国东部的柏林出发,到达西部边境地带的杜塞尔多夫,跨越了易北河、莱茵河;然后往南到达阿尔卑斯山北麓的慕尼黑,又跨越了多瑙河。

         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人口132万,是拜恩州的首府。慕尼黑在历史上颇有知名度,19389月底,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德国的希特勒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在此签定了将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苏台德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后来慕尼黑成了牺牲他国利益,纵容侵略的代名词。慕尼黑在历史上也有光辉的一页,1919413德国的无产阶级曾在慕尼黑建立过“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慕尼黑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城市,它位居巴伐利亚高地,依傍阿尔卑斯山,多瑙河的支流伊萨尔河从南到北横贯全市,是有名的啤酒城、博览会城,也是个工业城,西门子公司的总部设于此。市内有著名的夏宫、奥运会场馆、博物馆和许多中世纪的古迹,给人以雄伟壮阔、亦诗亦梦的感觉。

         424上午我们去了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大学也是世界上的著名大学,它的历史古老,建校于1472年。慕尼黑大学的校舍很有特点,它分部在慕尼黑的各处,东一栋建筑,西一栋房舍,我们时而穿行在大街、时而又行走在它学校中。慕尼黑大学最具有特色的是它公平开放的教育政策。德国人认为:真正的平等权是从教育开始的,教育平等、开放,大众受教育机会均等,社会上下流动才会公平、阶级才得以打破。慕尼黑像德国所有的学校一样,实行对学生减免学费政策。在管理上尊重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采取自由开放的教育方式。例如学生每学期注册之后,可以依个人意愿选择学科,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去听课还是不听课,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毕业了,就依照自己学习的学科参加国家鉴定考试。当然,国家考试非常严格,考试合格可获得学校毕业证书或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等。

         我们穿过慕尼黑大学行政大楼和法学院中间的一个广场,走上一条大街,在街道边看见一座四层的罗马风格古建筑,外表是厚实的砖石墙,有三扇券拱大门,门扇厚实沉重,门口有4尊大理石的名人雕塑。人们说这里面就是欧洲的第二大图书馆——巴伐利亚国立图书馆。

         这座楼地面上三层,地下一层。一进门是一个大厅,有约40级大理石台阶通向楼上的阅览室。台阶两边都是高大光洁的大理石圆柱支撑券拱型的屋顶,使我们觉得不是进入图书馆,而是进了宫殿或教堂,使人庄重肃穆。

         巴伐利亚国立图书馆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是1558年巴伐利亚公爵Albrecht宫庭图书馆。1600年收藏数量有17000册,19世纪初已有45万册图书和18600册手稿,到1820年收藏数量达50万册。1919年更名为巴伐利亚国立图书馆,目前该馆藏超过了700万册,并有当前世界各国的报刊40000多种,是欧洲仅次于大不列颠图书馆的第二大图书馆。

         该馆藏书很有特色,除收藏一般的科学、技术书籍,重点收藏历史、考古、文学、音乐书籍和其它资料。它不但收藏本国图书,也收藏东欧、东南欧、中东以及东亚的图书资料。该馆收藏了不少珍贵的古代文献,有大量特殊文献收藏,如地图、古籍孤本、亲笔签名、印鉴、肖像、图片画册,还拥有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手稿收藏。

         该馆是向广大公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也是拜恩(巴伐利亚)州的中心图书馆,是拜恩州有关图书馆事务的权威机构,也是德语国家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

         作为中心图书馆它有目录中心的职能,从1996年起进行回溯目录建设,1997年开始进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1999年开通了在线公众目录查询。

         该馆阅览室为大开间,在5000平方米以上,收藏、借阅、咨询在同一平面上。咨询、外借在入口处,阅鉴室空间的高度在7左右,显得相当宽敞明亮,图书排列在中央,为双层,有楼梯通向上层,很集中,在书架四周形成阅览空间,这是比较独特的。

         该图书馆给我的印象除收藏丰富、很有特色外,就是建筑和设施的豪华,创造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估计政府的投入是很大的。

         在西欧,我们来去匆匆,东张西望,走马观花,眼花缭乱,但也留下了一点印象,有的甚至令人难以忘怀。

         印象一是西欧人笃信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像德国的大学,巴黎第八大学。

         印象二是西欧大学的开放性,一般都没有围墙,学校的图书馆、操场等设施可与社区居民共享。

         印象三是尊重学生个性,如自由选择学习的专业系科,自由选择听课等等。

         印象四是图书馆阅览室都是大开间、三点一面的布局,室内装饰典雅。

         印象五是我国的重点高校图书馆,从规模和管理水平上看已达到或接近西欧高校图书馆的水平,因而更有自信心。

         印象六是欧洲国家的图书馆有图书馆法可以依循,说明它们是法制化的国家。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