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西安思源学院官方主页

官网首页

学院首页 >> 就业网 >>

青春在茶香中沉淀
发布日期:[2021-04-26]

       阳春三月,新茶到了采摘时节。对于江苏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的姚益林来说,这是他一年中最繁忙的日子。1984年出生的姚益林接触制茶已有14年。一翻一抖、一揉一捻间,姚益林的青春在茶香中沉淀。


 

    “来苏州之前,我几乎没碰过茶。”2007年,岳父的茶厂经营出现困难,大学毕业仅一年的姚益林选择来到金庭,帮助岳父渡过难关。西山天王茶果场成了两代人坚守奋斗的“主阵地”。


 

      “当时,茶厂借了很多钱,工人们也走了不少。”茶厂制茶的大小工序,姚益林都要亲力亲为。“凡事都要从头学起。”很快,姚益林放下了高材生的架子,给炒茶师傅们当起了学徒工。


 

      “炒茶就靠着铁锅和一双手。”师傅们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着炒茶的要点。盯着烧的正旺的炉火与滚烫的铁锅,姚益林紧张得一个字都没听进去。


 

      “把手放在300℃的锅内,不是要烤熟吗?”师傅们看着眼前的这个“门外汉”,不禁笑出了声。原来,炒茶时双手不能触碰铁锅,而是要反复翻炒茶叶。

经过一番指点,姚益林小心试探着把手放入了锅中。原来,炒茶不仅不烫手,反而像做按摩一样舒服。


 

     40分钟过得飞快。姚益林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看看“处女作”,内心还是有些激动。最后结果让姚益林十分欣慰,这批茶叶基本合格,只是茶色不够“亮”。


 

     姚益林觉得很奇怪,茶叶怎么会发亮呢?认真观察优质的碧螺春后,姚益林才明白过来。“亮”是指的茶色鲜活、漂亮。渐渐的,姚益林对碧螺春产生浓厚兴趣。


 

    注重学习积累同时,姚益林还敢于创新品种。2012年,姚益林研发试制的“熙红”红茶获得首家碧螺春红茶加工技术专利。


 

     此外,他还牵头研发了茉莉红茶、陈皮红茶等相关产品,并在厂区内搭建全国知名茶树品种园。目前,测试栽培品种已近20种。


 

     如今,经营不善的茶厂早已“旧貌换新颜”。以碧螺春茶高效示范基地为依托,姚益林已承包了将近3000亩茶园,统一种植生产并加工管理。


   姚益林只是金庭镇“茶二代”的一个代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庭碧螺春炒制技艺历史悠久。长期以来,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一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为此,金庭镇积极发现和培养“茶二代”青年力量,推动文化传承。


 

   3月21日,由金庭镇政府、吴中区团委等部门举办的洞庭山碧螺春炒茶青匠大赛正式开幕。经过激烈角逐。35岁的徐州小伙曹高宗斩获一等奖。


 

    作为金庭镇青承农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曹高宗工作之余,喜欢慢跑着穿过茶园。出一身汗后,曹高宗就会泡上一杯碧螺春,这已成为他多年的习惯。


 

     大学毕业后,曹高宗与妻子在大城市打拼过几年。从小在农村生活的曹高宗并不习惯城市的喧嚣。“在这里生活是扎不下根的。”管理专业出身的曹高宗希望回归乡村,一家人在农忙农闲的交替中“乐呵呵生活”。


 

    2013年,曹高宗创办了“西山采摘网”,方便游客采摘水果等农产品、预定农家乐、体验农村生活。生意越做越大,曹高宗感觉,心中的农村梦就快要实现了。他决定辞掉城市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农业生产中。


 

     这样的想法并没有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让曹高宗没想到的是,岳父十分支持他,并鼓励他到金庭来炒茶。


 

     刚到金庭,曹高宗就被这里优美的风景吸引了。他没有犹豫,辞掉工作,一心搞起了制茶事业。从小,曹高宗就时常帮助父母干农活。心灵手巧的他“上手很快”,没过多久就学会了炒茶的大部分环节。


 

   揉捻是一道难关。如何掌握力度、如何把控时间等疑问深深困扰着曹高宗。那段时间,曹高宗根本闲不下来。一有空,他就拉着岳父去炒茶。一番点拨后,曹高宗的手艺越发熟练。


 

   “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有炒,炒中有揉。”曹高宗细细体会着老一辈揉炒结合的奥秘。在他看来,一壶上好的碧螺春茶因卷曲如螺、浑身绒毛。经过一番锤炼,他炒制的茶获得了岳父的认可。


 

    “茶色清亮,入口回甘,的确是一壶好茶。”不少碧螺春的爱好者都沉醉于曹高宗炒制的新茶中。因手艺出众、“回头客”多,曹高宗所在的合作社去年营业额达到590万。


 

   茶季已至,曹高宗每天都亲手炒制一锅茶。这成为他从业多年来的一个爱好。炒茶时,他静静地观察着茶叶的变化。发觉香溢满室时,他总会望着窗外碧蓝的天空,感受着独属于他的茶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