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院主页

灞桥区狄寨街办村落走访记——寻找白鹿原民俗文化(2)
发布日期:[2017-08-30]

    2017年8月18日——8月26日,为期一周的白鹿原村庄文化调研项目启动,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白鹿原村庄项目研究小组第五组教师毛振杰、吕旸在炎炎烈日下开始了此次走访调研。第二阶段先后走访了张洪寨村、南枝魏村、南枝白村、塘村、东车村等5个村落。


    在第二阶段的走访过程中,老师们首先来到了张洪寨村。经过当天值班村干部李森武的引荐,老师们来到了退伍军干部李文诚的家里,老人向老师们讲述了张洪寨的村落由来。相传在宋朝,狄青将军驻扎白鹿原,其手下有一位名叫张洪的大将驻扎在今天的张洪寨村,张洪寨由此得名。说来有趣,张洪寨村里无人姓张,也无人姓洪,全因张洪大将而得名。现今村里主姓李,村里曾经散落的古庙古塔等也在后来的破四旧中惨遭毁坏,目前已无存留。


    走访完张洪寨村后,老师们启程前往南枝村,南枝村分为南枝魏村与南枝白村。南枝魏村的退休老党员魏希哲讲述了村子里的传奇故事,相传在晚清,村内有一处“白坡老洞”,该洞内供奉有神像。洞内有一名为刘居士的道士居住在此,每日拜佛烧香;此人常手持一口钟在村子内化缘,并请村民捐助来维护寺庙,那些捐助之人的姓名均被铭刻在了钟上。据老人讲,该钟比小雁塔内的钟直径小十公分左右。后来随着时代变迁,洞内因泥土流失坍塌,钟被掩埋。20世纪50年代钟被村民发现,并抬回家中,每日上工之时敲击,后该钟于80年代被村民当做废铁变卖。老人遗憾地表示,近年来有村民想要集资寻找这口钟的下落,奈何毫无线索,此钟也就此失传。此外,老人还为老师们讲述了该村一位民国时期的传奇人物——魏广仁,此人杀富济贫,威震白鹿原,土匪贼寇均闻风丧胆;在帮村里丢牛人家找到失散之牛时,路遇其村商贩遭劫吓跑土匪……


    听完老人传奇性的讲述,老师们来到了位于魏村隔壁的南枝白村,白村白凤岷等7位村干部与村老人以座谈会的形式为老师们详细的介绍了白村的来历与白村曾经的求雨祭祀典礼。相传不同于魏村由山西大槐树迁移至此(其另一说法为魏村人由蓝田县的魏家寨迁入),白姓最早在西晋时由渭南的枝白村向南边的白鹿原分枝,也就是最早南枝白村的来历;后在清朝由蓝田汤峪的“白家疙瘩”迁入一部分,形成今天的南枝白村。老人们还介绍了村子的锣鼓艺术,不同于迷村的百人锣鼓队,白村的锣鼓形式多样。仅锣就分为大锣、马锣、银锣三种,鼓不同于迷村的双面鼓,白村的鼓为单面鼓;单面鼓的鼓声不及双面鼓大,但是传播范围广,声音听起来清脆悦耳;曲牌名有“雁落沙滩”、“七片花”、“青蛙鸣”等。
    此后老师们陆续来到塘村与东车村,在塘村朱万文、张春刚二位老人的讲述中,老师们得知了相传在宋朝时期村内有一口池塘,目前已干涸。池塘的北、南、西分别居住章、张、李三姓人家,称为北塘村、南塘村、西塘村,共属塘村。东车村隶属于车村,后车村分了东西二村,村名得来于狄青在白鹿原安营扎寨时候车马放置之处,因此名为车村。东车村的老兵屈世杰为老师们讲述了他参军入伍远赴甘南围剿国民党残留部队的故事,另一位退休教师祝育贤老先生则细细讲述了村内传奇人物屈耀庭的传奇人生。此人在民国时期独立在兰州招兵买马,后回到白鹿原车村且名声大噪,在领兵打土匪的同时保卫这一方的平安;为此村民津津乐道。


    至此,白鹿原村落文化的调研暂告一段落。文化传承连接着古今,延续着人类的精神之火。村落乃是中国社会组织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与宗族、血脉、地缘等多重因素有关。一个一个村落见证着历史交替,时代演变,那些古老的村庄承载的民俗文化,需要保护,也需要去挖掘。这也是当代大学的使命,作为一个时代的学者,传承延续人类文明之火,为子孙延续文明,此乃应有之意。高校教师在文化调研项目中提升科研能力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于文化内涵的领略与感悟,此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精神的食粮补给,以此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体系下的教育观,奠基中国梦下的教育大业。(文/吕旸图/毛振杰吕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