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院主页

契丹渊源 耶柿古风 ——耶柿坡村地名故事田野调查纪实
发布日期:[2018-05-14]

    为提高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田野调查实践能力,促进我校影视产业基地的建设及人才的发掘,通过中文系的整体部署与积极组织联系,同学们有了进乡村调研的机会。
    2018年5月6日,马金玲老师冒雨带领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02班的黄彦虎、袁帅、杨雪婷、杨瑞芳、龙巧宇五名同学,来到长安区耶柿坡村,开展白鹿原地名文化、传奇故事及民俗风情的调查。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师生们到达了目的地——耶柿坡村。身处村中,大家看到了:干净的街道、整齐划一的屋舍、盛开的月季花、墙壁上农民的绘画,街道旁张贴的“培养文明新风,构建和谐耶柿”的标语……每一处都使师生们深切的感受到了新农村的崭新变化,同时感受到这个村子紧随时代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是同步而行的。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认识了八十岁高龄的革命军人——耶天财。他头发虽然花白了,但身体硬朗,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在他的讲述下,我们了解了村子近一个世纪的变迁。

 


    耶柿坡村是由耶家村和柿园坡合并而来的,村子建在坡上。2005年,下暴雨,坡上有40-50公分的裂缝,最宽处达1米。陈保国市长来视察,决定让群众买魏寨的地,把村子搬下坡来,前后共计搬迁400多户。如今,该村百姓生活十分幸福。
    耶柿坡村与契丹族颇有渊源,该村属于上耶,上耶人口比下耶多几倍,有十二辈人,为文、世、登、天、运、荣、华、富、贵、保、平、安等。该村人去世后,由单姓“耶”改为双姓“耶律”,“上神容,变耶律”。村长家保留着清代流传下来的“神容”像,师生都被村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渴望亲眼看一下这两张“神容”像,但出于对神灵的敬畏,雨天潮湿,不方便参观,留下了些许遗憾。


    随后耶老先生又为同学们讲述了耶柿家族的婚礼习俗。我国婚姻法是这样规定的:直系亲属三代及三代以内不能结婚。耶柿村起初是不许同姓通婚的,但时间久了,大家心里便开始慢慢接受了同姓通婚了。
    村里有耶家坡剧团,有老戏,也有本戏,如赵飞搬兵、李娘娘让位等。也有古树、古井,2-3人才能合抱的皂荚树至今保存完好。这里也有“尚有社”的创始人耶金山。由此看来,耶柿坡村是地地道道的千秋古村。


    本次白鹿原田野调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有了相应的助力,加强了专业的团体意识,提高了调研能力,也更多的了解到了博大精深的白鹿原文化。不仅使学生切实感受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而且,还使他们对白鹿原文化产生了自信,并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文化是民族的根,只要国在,根就不能丢”,这是让学生们刻骨铭心的体会。


                (文/黄彦虎  龙巧宇     图/袁帅  杨雪婷 杨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