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以色列教育探寻之旅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8-05-14]

对于以色列,这个从建国就倍受争议的国家,笔者有太多的好奇。阿西莫夫自传中讲:1900年前犹太人的祖先住在那里,如今犹太人就应该在此建立国家吗?(根据这种理论,北美洲和南美洲是否应该交给美洲土著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交还给土著和毛利人?)然而,踏上这片面积仅约2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一周的教育探寻,笔者对这个国家充满尊重和崇敬。4月30日,以色列约旦教育考察开启,来自12省市15所高校的23人乘坐11小时的飞机到达特拉维夫,本次参访的重点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

Part 1 初识以色列大学
以色利人自称是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千人就有78名大学生;25名自然科学工作者,每万人中就有142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远高于美国、日本和欧盟)。20年内诞生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
希伯莱大学
希伯莱大学是以色列最高学府,被称为“中东的哈佛”。创始人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西蒙•弗洛伊德、哈伊姆•威兹曼、哈伊姆•比亚利克和马丁•布伯。至今有8位诺贝尔奖得主,1位菲尔兹奖得主。学校享有超过7000项专利,有3000名留学生,以及遍布全球的150项大学校际协议。
特拉维夫大学 - Be part of Next Big idea
以色列规模最大的学校,十分重视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学科主要涉及电子信息类、人文类以及艺术类等学科;该大学拥有30,000 名学生、9 所学院、125 个系别,所设专业涵盖自然科学、人文及艺术等各个领域。特拉维夫大学是多个机构、论坛及中心的基地,其中包括 StarTAU(特拉维夫大学创业中心)、Net Impact、可再生能源中心、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中心等。实验室全面开放给教授和学生,大量的企业合作,以真实的研究项目列入实验课程,考核过程严格,淘汰率比较高,最终获得学位的学生占50%-60%。
以色列理工大学
该校享有“以色列的麻省理工”之美誉。在纳米科技、生命科学、干细胞、水资源管理、可再生能源、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物料工程、太空和工业工程以及医学等领域,备受全球肯定,学校有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17年在广东汕头建立分校。
Part 2 碰撞以色列教育
• 多元文化融合,培育创新土壤
犹太人曾在世界各地经过接近二千年的流浪,和当地人的通婚,使得犹太人的肤色变得多种多样,白种、黄种、黑种及印度和拉美的亚肤色的犹太人。所以以色列大学的校园中可以充分感受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学生之间的融洽沟通,包容兼顾的环境。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宗教信仰的并存与启迪学生的智慧思维。
以色列本身其实就是多种国际融合和交汇处。地理上看,它是欧洲、亚洲、非洲的交界处。文化上看,它是所有一神教的起源,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从犹太教这里发展出来的。更重要的是,犹太复国主义提出后,犹太人从全世界汇聚到以色列这个弹丸之地,他们就带来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多元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正如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亚法•兹波谢茨(Yaffa Zilbershats)教授所言,“多元文化可以丰富以色列留学生的视野,启发创造性思维。” 或许就是这些交集与融合,培育了以色列教育的创新奇迹。
• 师生平等交流,思索创新怀疑
以色列社会,不太有阶级或权威。为我们分享的以色列理工和希伯来大学的在校生,都开心的讲到与教授的沟通更像朋友,即使授课教授是诺贝尔奖得主或《人类简史》的作者Yuval Noah Harari也都是一样的平易近人,学生直呼其名。
在以色列,从家庭、幼稚园、中小学、大学到当兵,都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在开放、自由的环境长大,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勇于挑战真理 。以色列建国前,第一批犹太军人是没有军阶的,直到现在,士兵看见长官也不用敬礼,下属甚至可以否决上司的命令。特拉维夫工程学院院长分享,英特尔的研发中心负责人刚来以色列时很不习惯,他说:“我在美国如果下个命令,工程师就会照办,可是来到以色列,前20分钟,都是以色列的工程师告诉我该怎麽做。到底谁才是老板?”以色列的工程师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当地的状况,为了把事情做好,不会只是唯命是从,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会直接表达。
不断地问问题,挑战真理,是以色列教育的一大特色。以色列不是重视“科学教育”,而是教育的本身富有科学精神,例如鼓励学生问问题,保持好奇心,富有怀疑的精神,不给标准答案。
笔者在教育行业工作近十年,对比中西方教育,我们的确应该给孩子更大的怀疑空间,而不只是培养“听话的孩子”。钱钟书老先生在《围城》中提到“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像你们的报纸宣传品、训练干部讲义之类。” 我们的教育应该更鼓励孩子成为知识的“思索者”,“审辩者”,而不是知识被动的接收者。
卡尔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及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身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低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更平等的去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或许才是真正的教育。
• 即知即行,无畏挫败,科技创新,关怀世界
即知即行,比只说不做更重要,以色列的教育注重培养动手做的孩子。希伯来文中,学习(Learn)和教导(Teach)是同一个字,引申的含义是,得到知识后,要分享出去,或是有了点子,就要做出来。
无惧挫败,将挫折转为能量,用发明解决问题。以色列刚建国之时,国土面积60%均为沙漠的国家。“以色列年均用水总量达20.3亿立方米,但年均自然水补给仅有11.7亿立方米,一年的用水缺口高达45%。”以色列经济部科技发展和投资促进局局长奥迪德•迪斯托(Oded Distel)曾直言不讳的描述缺水的问题。然而短短十年,以色列不仅成功摆脱缺水境况,如今正源源不断向国外输送高耗水量的物资与水处理技术。
我们在参访各个大学时,几所大学都呈现一个共同点,都有规则明确,系统完善的科技转化流程,有大学或者研究所自主经营的技术转化公司。以色列理工学院的T3、希伯来大学的Yissum、特拉维夫大学的Ramot等都是运营多年的技术转化公司。以Yissum为例,该公司1964年成立,已经成功将2600多项技术投入市场,孵化出110家公司,拥有9300多项专利,现在,经由Yissum技术转化和应用的产品,每年销售额已达到20亿美元,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帮助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用赚来的钱反哺科研,让教授和研究院专注于科研。其成功的产品有希伯莱大学Weinstock-Rosin教授研发的阿尔茨海默氏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的有效缓解药物Exelon;樱桃西红柿,彩椒的创新研发;以色列理工大学教授研发的呼吸诊断疾病芯片,大数据云等。
面对以色列大学硕果累累的科研成果,笔者不由对比中国的高等教育,虽入世未深,但中国高等教育的行政化,无穷无尽的本科教育评估确实令很多大学无法专注于科研成就。
Part 3 三千年的文化沉淀与历史底蕴
一个国家史,半部欧洲史。也许这就是以色列这个神秘国度独有魅力之所在。来之前,笔者刻意读了《耶路撒冷三千年》期望能对这个国家有些许的了解,然而从公元前1020的古以色列王国,经历了巴比伦王国、波斯王国、古希腊、哈斯曼尼王国、古罗马、拜占庭、穆斯林、十字军东征、奥斯曼帝国、英国托管后,到1948年建立以色列王国,期间几次犹太人流亡,二战期间600万犹太人遭大屠杀,建国后经历了近40年间五次中东战争,这样浓厚的历史底蕴和千年烽烟战火流离失所的沧桑莫不是只言片语可以概述。
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笔者建议先参观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再去哭墙,纪念馆内详实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这些外族人更深刻的理解受难者的痛苦,一次次经历希望和幻想的破灭,粗暴的遭受非人的迫害。小结以色列教育的特点:
• 多元文化融合,培育创新土壤
• 师生平等交流,思索创新怀疑
• 即知即行,无畏挫败,科技创新,关怀世界
在过去十年的教育工作中,笔者曾对一万余名学生直接授课,小到12岁,大到60岁,深感中国学生的“听话”和“叛逆”。“听话”是不加怀疑的“迷信”(盲目相信)老师的话,按时上课(虽然很多是陪手机上课),上课专心听讲(虽然从来不问问题),按时完成作业(虽然很多是高度模仿他人的)...... 同时,却不加怀疑的“叛逆”父母的话,不许吃垃圾食品(孩子偏要炸鸡薯条可乐辣条),不许玩手机(孩子偏要用手机“学英语”),不许打游戏(孩子偏要昼伏夜出于网吧)...... 这样畸形的对比就使得家长更大程度的依赖于学校,或许就像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就会从宗教中寻找答案。然而新东方流传过这样的"名言":“新东方是学校,不是邪教。”十年没学好英语的孩子,放到新东方,怎么可能三个月就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呢?那对于那些十年来都勤说勤练的孩子们公平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不是放大教师和学校的“魔力”去疯狂的训练学习的机器,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去专注的学习任何一项技能,并为之着迷,有着眼世界的价值观,去奉献于人类的发展。否则,这些“听话”的孩子在步入大学之后,获得了完全的自由,却也是真正迷失的开始。因为像把一只狼圈养在家里十年,也不教给他野外生存的技能,十岁时的突然放生回归大自然,只会招致更大的放纵或问题。
写在后面的一些事儿:
1、关于以色列兵役制度:根据以色列法律,所有以色列国民,包括具有双重国籍和在其他国家居住的国民,以及长期在以色列居住的人员,年满18岁时都应在Tsahal进行兵役注册。一般男性3年,女性两年,大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服兵役,之后再上大学,所以以色列大学的学生普遍年龄偏大。也有个别的学生会先读大学再服兵役,做技术兵种。
2、我曾想这样不同种族,不同背景,不同的传统和饮食习惯,过不同的节日,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是怎样融合的百花齐放,曾经的犹太复国主义的浪漫理想在一代人之后又如何吸引这些精英人才留在以色列这个弹丸之地?也许兵役制度让这些如此不同的人共聚于军队,服从统一的规则和条令,形成共同的关系,并时刻做好保卫这个国家的准备。
3、以色列安全吗?在过去的这一周中,经过的机场和过境安检都非常严格,市内主要街道都有警力值守,笔者还是很有安全感的。或许是每天晚7:00节目播报中“巴以冲突”和“中东战争”的名词出现频率太高了,给人不安全感,实质上只要不作死,尊重别人的信仰,当地人还是很友好好客的。作为每年都会背包游历几个国家的笔者而言:人生的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4、写给同团的伙伴们:这是笔者第一次跟随高教团的访问,作为小辈,感恩与长者学习的机会。一周的时间,彼此分享,彼此关爱,分享对于政治经济教育的见解,分享年轻时的浪漫与遗憾的情愫,分享流年的忧伤和欢颜;在车上,听长辈《天边》《故乡》嘹亮的歌声,曲调悠长;清晨,伴随着钢琴,全体不由的唱响《我爱你中国》,异乡情景交融,令人感动;晚上,大家团坐一桌,小酌怡情;久离父母在外的我,开始想念父母,也理解长辈所言岁月的收获,睿智博学,润物无声。
     作者:丁一一
     文章来源:EnglishSurgery2018年5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