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新技术与未来教育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8-12-28]

一、新技术、未来世界和人才需求

新的时代背景中的各类新技术被称之为颠覆性技术,因为它们的出现颠覆了诸多行为与教育模式。实际上,这些技术也可被理解为一种颠覆性的创新,它带给我们一种改变现存制度的方法。这些技术会导致世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零边界成本社会》一书在描述未来社会时,预测社会将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习行为、生活行为在未来都会发生巨大改变。每一次革命都会使许多人失业,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为那些失业的人创造岗位。因此,如何培养能为未来社会创造工作岗位的人才成为当前的教育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教育必须关注共享和共生,这也是时代给我们的重大挑战。面临这样共享共生,我们必须思考,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个改变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理解世界可以简单从以下几个概念着手——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多变性(UACC)。未来的人生一定存在于上述复杂、多变的世界里面。它具有连接革命、共生、共享的特点。

过去的教育注重知识传递,但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下,知识信息易于获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已经不再惧怕无知,转而思考怎样在不确定的、复杂的、模糊的、多变的情景下获得更大的生存价值,这成为教育最关键的东西,因此,教育作为知识传输的媒介在发生巨大的转变,这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未来 2030年后,我们如何生存?未来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素质、知识与技能?今天的教育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所需人才?我认为,这些问题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围绕这样的思考,我们需要对未来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未来的研究中所提出的未来社会六大推手——极端长寿、机器智能系统、计算世界、新媒介、超级组织结构、多级互联——将使得人才、产业发生巨大改变,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的出现意味着行为模式产生了改变;产业结构调整所形成的社会变革亦对教育提出了严肃的挑战。因此,教育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这就是我们思考的基础。

现在,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是:未来的人如何生存?关于未来的研究中所提出的未来社会的十条生存技能——意义构建、社交智能、新颖适应性思维方式、跨文化能力、计算思维、新媒介素养、跨学科能力、设计思维、认知负荷思维、协作。澳大利亚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当人们对技能的需求发生改变,增长速度最快的能力是:数字素养、审辩思维、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当前的教育能培养学生多少上述技能或能力?如果不培养学 生形成此类技能与能力,则会导致学生在未来即使拿到高等教育学历但仍会面临失业。此外,《爆裂》一书中指出,未来社会的 9 大生存原则是: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理、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系统优于个体。该书提出的生存智慧和当下的教育理念差别多大?这是需要大家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下的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残酷现实。

因此,一方面,面对新的时代,人类生存策略需要革新,人才观念急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变革,教育理念急需改变,教育人的过程和教学方式急需重塑。在未来,人工智能一定会改造、淘汰、创造一批行业和岗位,在这种改造、淘汰、创造过程中,需要新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素养基础,而它们恰恰是现在的教育急需关注的。另一方面,基于上述思考,可以认为,如今的世界急需培养“世界玩家”。而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世界玩家”?举例来说,每个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但能把智能手机的功能用到 30%的却很少。未来10年,也许每一个人或者是一部分人都有可能随身伴着一位机器人助理,许多工作可能都由机器人助理来处理,如果人类本身的素养很低,那么机器人助理的功能可能仅能发挥 10%20%。当强调应用时,也需要强调怎么用,更要强调应用背后的人本身的素养的提升。未来社会更多需要具有行业造诣,同时具有跨文化领导力和创业家企业家精神的人。他们可以引导人们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肩膀上引领新行业的诞生,而这批人恰恰是目前最缺乏的。目前为止,全球教育系统无法支撑此类人才的培养,这就是当下的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另外,当前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失业、知识分配不均匀、财富分配不均匀等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挑战的问题的关 注还远远不够。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把当下的教育延伸到产教融合阶段就觉得高枕无忧。想象一下,若 10 年后,产教融合所培养出的学生被机器人取代,当下所谓的教育转型就功亏一篑。

二、教育挑战及趋势

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或需要关注的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大学,尤其是我国的大学实际的含金量有多少?一方面,中国社会是一个重学历、重文凭的社会,即使一所大学本身已经没有多少价值,但若其还能颁发各种学历和学位证书,这所大学便不会破产。因为中国社会普遍希望得到上述证书,但实际上,这些大学本身已经没有多少价值。另一方面,传统的大学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教课、学生听课。当传递的知识信息太多时,学生很容易变成“气球”——什么都懂,但一捅就破。这个时候大学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Xian Jiaotong- liverpool University)提出的研究导向型教学方法将大学校园、科研活动、社会实践及各种教学过程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让学生从一个“气球”变成有造诣的人。因此,未来社会中大学本身的含金量问题及教学方式值得深思。

其二,实体大学是否会被诸多优秀的网课公司所取代?如果实体大学不想被网课公司打败,我们在学校会提供什么样价值的课程?如果一所大学不能深刻理解自身能为学生带来的价值,那么它在未来一定会面临破产。哈佛商学院的一名教授曾做过一个大胆预见——美国的大学在未来 15 年中将会有一半面临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应当怎样改变自己以避免破产?

其三,也是最大的挑战,就是人工智能的出现。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 2017 年曾经讲过,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需要的新的思维方式,他提出了5个方面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谋划未来的能力。以此为对照的话,当前的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

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校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平台塑造显得极为重要。大学自身需要再定义,再发展。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致力于创建一个融合式教育创业家学院,以探索未来大学校园新形态。这种改变不仅是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包括大学形态的改变。因此,当我们考虑产教融合的时候,并非简单地加强大学与企业间的合作,而是要考虑两者加强合作后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能力、素养是什么,这些技能的获得需要通过何种形态的教育,或者所怎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来提供。

三、融合教育及创新和创业家生态孕育

未来社会中,素养教育非常重要。当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后,学生走向社会时总会发现自身的跨行业能力不足,这就启示教育应进行一定的跨行业培养。跨行业培养既涉及专业教育,又包含跨专业教育及横穿行业能力训练,这就是融合式教育——将专业教育与跨专业教育相融合,以培养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这也应成为未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精英和行业精英。未来大学已经不再像原本的大学,而是学校、公司、行业、产业的融合。这种融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管理教育间的融合;二是学校实习与在岗创业间的融合;三是学校、企业、行业、社会间的融合。融合不仅能为学生创造价值,让学生获得更多机会,而且能促进学生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以工业企业定制式教育、创业家学院、创新与创业家社区三种方式将学、研、训、创、产的发展有效联系,以此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平台与机会,积极寻求为未来而教。

四、大数据重构教育生态

数字时代下,大数据对于教育影响很大。教育的个性化至关重要。面临当代双重现实问题,既有实体东西又有数字东西,在这里边数字一定是跨国界,培养全球数字公民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话题。数字时代下,教育将发生重大革新——教育方式会变得更加便捷;个人学位需要重塑,不再只是学到知识那么简单;教育技术混合化;个性教育强化;教育支持精准化;终身学习普及化。这些改变促使对未来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数字空间,能够创造价值,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为中国实现世界强国梦想贡献自身力量。

通过这样的探索,网上空间、融合型学习与研究环境、创业家学院创新创业家社区值得关注;教育,包括好奇心、训练批判思维、创造行为、终身学习、复杂心态等均值得研究。对中国学生而言,当把东西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形成复杂心态的时候,学生走向世界任何地方都具备一定竞争力,因为他们与一般中国人比有西方智慧,与西方人相比有中国智慧,而且能够上升到一个台阶。  

作者简介:席酉民,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文章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8 年第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