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浅析日本高职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6-05-13]


[摘要]近年来,日本高职教育在"纵向结构"、"横向合作"、"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日本高职教育起步的时间与我国相差无几,其成功轨迹对思考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功能、目标、体系、质量、开放性等诸多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日本 高职教育 启示
[作者简介]陈伟国(1948-),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一、日本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走向
日本高职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初得到迅猛发展,高职教育规模在职教体系中约占25%,所培养的人才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日本,承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任务的学校主要是日本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同时也有部分专修学校等。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三点:一是坚持为广大产业界服务。如日本产业技术短期大学提出"坚持以培养广大产业界所需的技术人员为目标"。二是要为企业培养具有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即“两高”人才,也称“两H”人才)。三是要为国家培养能适应全球经济需要的"国际人"。
近年来,由于日本从业人员价值观的转化和企业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日本在亚洲金融风暴中显示出的泡沫经济、企业空洞化现象等诸多原因,导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此,日本正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和评价高职教育,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改革。
1.向纵深发展,设立高职研究生院。日本政府1992年提出"科技立国"的战略,加强有独创性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企业也因此更加需要具有创造性的高级职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教育部开设了高职研究生院,一是为原有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深造机会,二是为在职或脱产人员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创造条件。高职研究生院办学体制上灵活多变,重视交叉学科、集成学科的建设,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研究生对生产实践中的科研问
题比较感兴趣,易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大部分研究生毕业后成为日本学术研究和企业技术开发的骨干。
2.注重"产学研"合作,推行“实习生制”。日本高职重视与企业展开积极、广泛的合作与联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倡导实施"实习生制",即扩大学生在校期间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就业体验机会,创建产学联携教育的新体制。实习生制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使学生积累了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并接触了所学专业的高新技术知识,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职业适应性。目前实习生制已成为日本职业教育的典型形式。学生可利用在企业中取得的研究成果申报硕士或博士学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企业也在与高等院校联携过程中进行了技术交流。
3.向终身教育模式转化。日本的高职教育以终身教育为突破方向,实现由终结型教育模式向终身教育模式的转化。日本的终身教育机构一是在职或脱产人员就读的高职研究生院,二是以成人为教育对象的高等技术专科学校。企业重视员工终身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有些大企业根据自己的人才需要开设了专门的成人高职培训学校,有些企业实施"能力开发补助金"等制度来支持员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终身学习"已成为日本发展高等职教的指导思想。
二、日本高职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毋庸置疑山本高职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思考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1.高职教育的功能问题。目前,存在着两种普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就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其中当然也包括高职教;另一种观点认为,高职教育同时还具有升学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显然,不管是奉行"就业功能"主导还是"升学功能"主导,我国高职教育都值得从日本"多元功能"实践中吸取新的理念。
首先,在社会学意义上,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应当是帮助学生就业。这是因为社会需要通过高职教育来促进就业,解决不同行业间的结构性失业,帮助无业可就的人员进行自主创业,通过生涯指导端正人们的就业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失业问题。其次,目前高职主要是专科层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的普及化,以及面临就业率不平衡的现实,高职毕业生除就业外还有继续深造的需求,我们的高等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帮助这些渴望继续教育的学子去圆一个"本科梦"。因此升学仍然是高职的一个功能。另外,高职教育作为社会服务机构的一种类型,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就业"和"升学"功能。与日本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为行业、为社区服务的功能仍有待于进一步去开拓。
2.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问题。一般意义上,发展高职有三大目标:一是经济目标。科技进步与生产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加,要求提高一般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职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二是社会目标。在失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拓展高职教育的规模,以推迟相当一部分人的初就业时间;三是教育目标。在高校入学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分流,减轻传统通道的高校升学压力而大力发展高职,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这三大目标,在日本高职发展历程的不同时期,均得到了既有侧重点又相互协调的良好把握。同样,我们也应力求做到三大目标的统一。然而目前我们的很多做法有悖于这一总体目标的实现,如:事先确定多少就业、多少升学,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只有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层次、类型、规格、规模的实际需求来确定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每一专业的招生规模,才能保证高职毕业生较高的对口就业率,才能真正做到"三兼顾"。
3高职教育的体系问题。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完善的高职体系,即纵向的"中高职贯通。、"专升本通达";横向的"普职渗透"、"教育与培训相融合"。但是,要实现这一理想架构,诸多支撑体系和基础工作仍需大大地完善和改进。
从纵向来看,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做一些非常基本的工作。由于高职在发展之初,我们追求的是机构的建成和规模的扩大,但是忽视了职业分类和专业建设。从日本高职发展的历程可看出,构建清晰、完备的职业分类是一项前提性的基础工作,各专业在建立和发展时完全可以依照各职业分类的要求进行建设。有了清晰的专业建设目标,才能保证毕业生的出路和对口就业,并且培养目标也会一目了然。可见,对我国高职的进一步发展而言,建立完备的职业分类是迫在眉睫的必要任务,然后根据不同的分类进行相应的专业建设。
从横向来看,要实现"普职渗透",其前提是要确保普职教育等值,只有在地位平等的条件下才谈得上渗透。因此这里必须指出,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使得它和普通教育平起平坐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完成"教育与培训的融合",必须将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当然要完成两者的顺利结合,很重要的是各自的主管部门之间要协作,即建立教育与劳动部门之间良好的协作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质量不高;二是缺乏特色。我们发现日本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的声望很高,是由于其不可替代性而赢得。而中国的高职由于从开始之初就按照普通大学的模式趋同发展,显示不出其别具一格的特色,似乎有沦为"次等教育。的"不良反应"。另外,由于高职教育对专业设置的市场结合性、人才规格的课程一致性、教学内容的反映生产性、实训条件的类似工场性、教学方法的易于接受性、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性、评估手段的职教突出性、校企合作的有效保障性等等有着特别的要求,而我国高职对此类诸方面要求的"悟性"及实际供给恰恰又是良莠不齐的,以致从品质上影响了自身形象。因此,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在特色和品质上下苦工夫。
另外,在高职教育的开放性方面,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范式路径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具有相当大的开放性,有多元的服务功能,诸如知识技术更新、转岗转业培训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主要职能。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重视的是正规的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不屑去做)和全日制应届学生(部分时间制的历届生尚未成为高职的主要目标群体,。基于开放性要求极强的这一独特本能,我们必须注意到:一方面,"非学历培训"已经或必将成为高职的主要"业务";另一方面,"部分时间制的历届生"也将成为高职的主要生源。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教育创新来源于社会变革的需求,现代社会已从传统社会变成学习型社会,由单纯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转型,这就呼唤教育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模式上。10多年来,高职院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任务,但它的体系及其独立性地位构建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