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高职院校不良学风的成因与矫正策略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6-11-02]


--------------------------------------------------------------------------------
张西茹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风尚存在诸多问题,若不及时矫正必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不良学风的成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矫正的策略包括实施科学管理、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和加强师德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不良学风 成因探究 矫正策略
  [作者简介]张西茹(1971- ),女,河南南阳人,开封大学马列德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开封 475004)
  20多年来,高职院校成功地确立了自己的培养目标,造就了一支庞大的“双师型”队伍,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大批毕业生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社会人才分为研究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大类别,它们之间既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又有明显的分工之别。合理的社会结构要求合理的人才结构,承担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存在与发展成为评价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国家也以立法的形式对职业教育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予以支持。然而,高职院校的学风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着其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而且还可能弱化高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并导致招生困难、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等严重后果。
  一、高职院校不良学风的成因
  1.社会的原因。高职院校要被社会普遍认可犹如一场观念革命。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不少高职院校为了求生存,甚至为了以规模扩大标示办学成功,将入学门槛一降再降,更有甚者,巧立名目扩充生源。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或者根本不喜欢乃至很厌恶读书的学生也跨进了校门。人们本来对高职院校就缺乏认知和认可,由此引发的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的更大怀疑。加之我国人才市场尚欠规范,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盲目地高移学历,致使高职生就业难乎其难。还有一些单位因不了解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认为高职生理论水平不及本科生,职业技能与中专生无异,在权衡成本后,断然选择中专生而舍弃高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校生情绪低落,求知欲受挫。高职院校出现的不良学风与它所处的生态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2.学校的原因。学校的办学能力与办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风的优劣。我国高职教育在近5年左右取得了空前发展,但多是由过去的中专、职工大学、专科学校改制而成,将这三类学校作为发展高职的主渠道似乎勉为其难。改制或升格前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仓促建校,快马升格,带来的是教学设备简陋、实验设备奇缺,学习场所紧张,规模的扩充使教学条件更显捉襟见肘,有的院校甚至难以承受食宿之重。专业设置的不尽合理、课程安排的随意性、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的刻板、实训实习的无计划,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潜力的发挥。在教学管理上学分制的不完善,对不同基础、不同智力层次的学生执行同一标准,违背量力性教学原则。考勤制度执行不力,考试制度执行不严,升留级与毕业不设防,都使得不良学风日渐蔓延。大学文化是一种极具教育影响力的特质文化,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陶冶和感染作用是无以替代的,甚至能折射出高尚的人格和典雅的风范,凝聚为优良的传统和独具魅力的品质,而这又正是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的高职院校最大的缺陷,个别院校近似文化荒漠,因此很难在潜移默化中造就出纯正学风。更令人忧虑的是有些高职院校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营造学府氛围、积淀大学文化的意识,只是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上疲于奔命,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急功近利,短期效益。高职院校的一些教师,特别是近年来步入讲坛的青年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条件差、待遇低,学生基础严重参差不齐,因此缺乏成就感,长期呆在这里难以实现自身价值,于是他们备课敷衍,讲课随意,流动性较大。
  3.学生自身的原因。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走向缺乏准确的把握,对知识经济的特征缺乏清晰的认识,对高职生的社会定位缺乏理解,加之不善于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这是造成不良学风的主要原因。(1)高考前期望值过高,失意后顿感“前景暗淡”。如“读高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说明多数学生“心比天高”,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识。高职生“低人一等”,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只能说明文化具有天然滞后性特征,加之自己不能适时调整心态,结果倍感“前景暗淡”,无所事事,不思进取,只求混一张“含金量不高”的高职文凭。(2)理想破灭,滋生厌学情绪。现行高职教育主要定位于大专层次,“专升本”名额有限,即使学习成绩优秀,“升本”又受经济条件制约,日后自学“考研”又有众多限制,不少院校对持高职文凭者又有几分蔑视,求学到此终止,学不求深,识不求广,成绩每况愈下,厌学日渐强化,甚至厌世。(3)生源复杂,编班混杂,致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高职校园内统招生、职高生、职专生、“五年制一体化生”应有尽有,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需要教师因材施教。
  二、高职院校不良学风的矫正策略
  1.实施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建立秩序、激活机制、培育学风、检验治教治校能力的核心问题,管理得科学、规范,学校就能够健康、持续发展。从这一角度去审视就不难发现,不良学风缘于不良管理。有些高职院校至今尚未准确定位,所以目标不明,方向不清。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使命,这是管理思路的起点,应由它来统领管理的全程,这一目标的达成水准也就成为衡量管理水平的首要标准。教育理念的确立、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用、考核方法的改革都必须真正成为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当学生清晰地看准自己在社会发展宏伟蓝图上的位置时,就会冷静而热情地沉下心来做全方位的准备,以便在将来的岗位上服务于社会,同时也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挖掘自己的潜能。“管理即服务,服务通人性。”当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学校紧张而有序的工作,都是为了学子们的健康成长和美好未来时,势必会产生亲和力,甚至会在无尽的感激之情中爆发出服务社会、回报学校的刻苦学习的内驱力。
  2.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悬殊较大,扩招后尤为如此,因此,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一个迫在眉睫的教学管理课题,不少院校已经在这方面取得宝贵经验或是正在进行有益地探讨。新世纪的教育就是要把对“所有人”的教育变成对“每一个人”的教育。大学就是大容,就是大爱,以人为本的管理就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就要给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留有空间,不舍弃任何一个学生是大学特有的胸怀,只有当每一个学生每天都有收获时,他才能感到快乐,才能体验到人性关爱,才能对未来充满向往,由此促使他认真学习,严肃对待生活。
  3.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资源的匮乏是高职院校无需掩饰的软肋,也是其发展的瓶颈,人手短缺引起的教学秩序混乱无疑也给学风建设增了困难,加之急功近利的目标常常淹没理性精神的培养,导致师德方面的问题日渐增多。立足于学校发展战略的长远目标,稳定、培训、激励现有教师,多渠道引进高素质教师,这是领导的主要职责,也是办好学校的首要投资。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真正要使教师树立“对组织的认同感、责任感,与管理层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命运共同体”绝非易事,必须从观念到行动承认和体现教师是学校发展最为宝贵的财富和最为重要的资源,而且是凌驾于自然资源、资本和信息等资源之上的主导性资源。教师劳动的价值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上,因此师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还联系着整个社会,这就要求教师的师德必须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要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形成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操。师爱是师德的基本要素,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当学生体会到教师只讲付出不计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无血缘关系的、严慈相济的爱时,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的话就能引起学生相同的心理体验,教师的行为就会被学生自觉地效仿,师爱透视出的是师魂,在关怀学生成长,关怀学生成人,关怀学生成才的道德践行中,教师也体悟到人生的尊严和神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打造的将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乐学进取的时代精神。

高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双证融通”的探索
--------------------------------------------------------------------------------
周大农 王志平
  [摘要]将“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对发挥高职教育优势,推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构建质量标准、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方法、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师资队伍等六个环节阐述两年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融通”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数控技术专业 “双证融通” 
  [作者简介]周大农,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志平,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主任,副教授。(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0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05SJD880021);200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项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181);2005年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项目。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院校,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数控加工技术”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学院根据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学制短、技能要求高的特点,把“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将两年制数控紧缺人才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施“双证融通,产学合作”,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质量标准
  构建质量标准是实施“双证融通”的基础。按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高职教育应把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核心内容,并贯穿始终;要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同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构成。而按照我国现行的职业标准体系,工种标准和职业标准仅仅是某一职业特定技能标准。从适用范围看,工种标准和职业标准相对较窄,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大都是一个职业或工种特有的。取得其资格证书,只反映能力的一个方面。为了体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融合,我们在制定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时,努力体现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四种能力,围绕四种能力来设置课程,使毕业生既具有特定的数控机床操作能力,又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见右表)。
   二、重组课程体系是实施“双证融通”的关键
   高职教育必须在教学中能体现两个证书的水平,真正把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形成高职课程对国家职业标准在教学内涵上的涵盖关系或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发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专业教学内容,努力使课程设置体现职业化和实践化的特点。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对“加工中心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根据职业岗位或专业技术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大纲和设置实训项目,并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培训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如在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和高级的要求,讲解孔加工、面铣、外周铣、内槽铣、攻丝加工指令和加工方法,宏程序加工等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完全衔接。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满足了技能鉴定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需求。为保证“双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必须通过“产学合作”,吸收现场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培养方案的制订,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将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整合为课程内容,从而保证课程分析的准确性与课程结构组建的科学性,保证课程开发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保证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及其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三、改革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是实施“双证融通”的突破口。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把技能训练围绕职业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展开,以职业功能为模块,开展项目式教学,讲、练、做结合,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如数控技术专业机床维护模块的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分成机床低压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数控系统原理与接口、伺服驱动技术和位置检测装置等项目,在可编程控制器等项目中,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在国家数控实训基地数控综合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开展加工中心职业资格论证强化实训等综合实践训练,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在强化实训中设置加工中心基本操作、换刀、对刀、工件坐标系设定、设置刀具补偿、平面铣削、外轮廓铣削、内轮廓铣削、孔加工、攻丝和三维加工等项目。这样,将学生的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敬业、执著、投入以及坚定的职业信念,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的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实施“双证融通”,必须以“产学合作”为前提。由于“双证融通”突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结合了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第一线岗位需求等,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实行开放办学,实行“产学合作”,帮助学生形成在某一职业领域的能力与素养,并使其逐渐形成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观。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职业环境,而企业是具有浓厚职业氛围的培养高职人才的良好阵地。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最后一学期把学生放到企业实习,并要求学生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最后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这样有效地促进了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真刀真枪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通过“产学合作”,企业资源被用于教学之中,并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历,将“学习知识”与“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缩短从学校教育到企业工作的距离。
  四、创新评价方法
  创新评价方法是实施“双证融通”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有利于“双证融通”的实施,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评价方法,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成绩的方法,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来决定。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实施过程考核和项目综合考核,借鉴国外多元整合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专题报告、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考察原有学习证据等。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建立考核标准与考核大纲,从而使考试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衔接,确立满足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的职业能力考核方案,加大专业职业技能的考试权重,逐步落实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试同步的基本运行机制。
  我们对学生的毕业实习环节的评价进行了改革,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毕业实习时结合自己的加工零件认真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工装的采用、加工工艺的编制、工艺参数的确定,毕业答辩时教师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新的评价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毕业实习的质量,不仅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来自于企业生产一线的经验对教师也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评价体现了“产学合作”,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有利于教师的提升,有利于课程的改善,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双证融通”工作的重要载体。常州大学城国家数控实训基地由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建设,在建设国家数控实训基地时,充分重视数控实训基地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在购置实训设备时,选择生产型数控机床,使设备尽量与企业同步,并保证足够的台套数,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在实训基地设备布置时,参照工厂的布局,将基地分成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和电加工等实训区,学生进入数控实训基地感觉进入到生产车间;在实训基地环境布置时,努力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一进入数控实训基地首先看到的是安全生产条例和文明生产指南,在每台数控机床旁都贴有操作规程,设有工具柜,在生产区域安排有半成品区、产品检验区、成品区;在数控实训基地的管理上,充分吸取生产一线的管理经验,加强对实训基地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学生在下课前,将数控机床打扫干净,并对机床进行保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在建设国家数控实训基地的同时,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还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产学合作,建立了一批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采取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或与企业签订合同,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角色,感受企业的考核、激励、管理机制,体会职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熟练度的认识,积累工作经验。
  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是实施“双证融通”工作的保证。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坚持“人才强校”方针,把提升专业教师水平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制定了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制度,先后派出多批教师到大连机床集团、武汉华中数控公司等企业进修;利用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先后有近30名专业教师接受了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引入新科电子集团等企业的技术开发、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项目,与这些企业联合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使教师真实地了解企业、了解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增强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聘请行业和有关院校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引进了行业信息,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更好地架起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使专业建设更贴近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