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7-02-13]


 李红梅 罗生芳
[摘要]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尤其是高职高专物流教育起步更晚,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滞后与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使高职高专对物流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为此,本文从物流人才需求角度,对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 物流人才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红梅(1972-),女,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和市场营销;罗生芳(1972-),男,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和市场营销。(广西 南宁 530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一批立项项目(项目序号:3)。
  一、构建科学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1.学科建设所需。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现代物流学源于军事后勤,发展于社会生产实践之中。我国要发展市场经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走向国际市场,必须研究和掌握这门综合性的边缘应用学科。随着应用的深入和扩大,物流学也在不断分化。一方面物流学拓展为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物流,甚至社会物流、国际物流等;另一方面,基础物流学又发展为各自独立的部分,如运输学、仓储学、流通加工学、物流配送、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货代、物流管理、物流技术和物流成本学等。物流学科的深化和拓展对于培养21世纪物流高级人才、物流操作人才以及指导与推动我国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市场形势所迫。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包括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以及少量外企。据预测,我国的物流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据调查表明我国未来的7~10年都将处于物流人才需求的高峰期。
  3.高职高专教育现状所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尤其是高职高专物流教育起步更晚,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尚在实践探讨阶段。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滞后与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才需求旺盛的物流企业普遍反映,物流专业毕业生大多只是适合传统物流业,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需求,物流人才供需错位,无法在对口的岗位就业,学校辛勤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被企业认可。
  二、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指导思想滞后。很多的学校办学的前提是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但是并不管开设专业的条件是否成熟,片面迎合市场需求的多,主动考虑办学条件的少。由于办学指导思想不科学,客观条件使得许多的教学、教研活动无法及时开展,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际需要不匹配,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高。
  2.办学模式陈旧。在教育体制上,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滞后,与社会联系不够,大多实行关门办学,闭门教书。具体到教学中,往往理论讲述多,实训实践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导致物流毕业生进入企业不知何处下手的主要原因。
  3.教学体系不成熟。一是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滞后,物流发展与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完善;二是物流课程设置不科学,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部分课程适用性较差,直接结果是毕业生学无致用。
  4.办学条件比较差。物流专业实务性强,实践教学环节多,需要面向企业开展仿真教学,但目前高职高专财力现状难以保证有充裕的投入,教学设备不够完善,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培训,无法满足物流专业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要求。
  5.师资力量薄弱。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高专院校从事物流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从交通运输、管理、经济、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同时也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师资匮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教育与培养的规模和质量。
  6.缺乏精品教材。我国物流教材种类不少,高水平教材不多,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不能反映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沿。目前,高职高专的教育急需一批高质量的物流专业精品教材。
  三、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抓好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办学方向。“物流人才”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从人才层次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从人才职能结构上可分为四类,即规划类、营销类、管理类和作业类;从专业结构上可分为医药物流人才、食品物流人才、航运物流人才、保险物流人才等。
  高职高专教育最基本的特色体现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上,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与质量指标也不可能明确。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关键。物流人才培养应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按照物流专业人才对应的职业层次、就业岗位群来确定培养目标,使之更具专业针对性和应用广泛性,适应第一线实践工作需要。(1)人才培养要坚持需求导向。学校要成立由专业教师、业界专家、政府主管部门专业人员等组成的“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从市场需求出发,指导物流专业建设。加强对国内外物流供应市场、需求市场的调查,了解物流市场的发展前沿动态,增强学校与企业、市场、政府部门的互动,根据市场需求、国家政策调整教学计划,使专业课程最大限度地吻合市场所需、企业所求、政府政策导向,确保办学定位正确,办学方向明晰。(2)办学层次的定位。对于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其职业定位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物流专业要重在培养技能应用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如仓库管理员、配送员、叉车工、报关员、电脑操作员、网络管理员等。(3)就业岗位的定位。从物流运作的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企业内部物流的岗位群包括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企业外部物流的岗位群涵盖了分销计划、发送、运输、发布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发布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物流服务器管理等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各有区别,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针对就业需要,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4)教学标准的定位。除了对物流专业的人才层次和就业岗位进行定位外,还要坚持就业导向,为了保证人才质量,对培养目标应有一个明晰的衡量标准。教和学都必须向这个标准看齐。
  2.抓好课程体系建设,突出竞争优势。(1)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层次定位,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不妨取消一些诸如“物流系统工程”“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等理论性、研究性较强的课程,从而避开与本科层次、甚至是研究生层次的就业竞争;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岗位定位,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校内实训设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体系,增设或强化一些诸如“专业物流软件应用”“商品存储与配送”“运输管理”“国际货运与报关实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凸显毕业生的竞争优势;针对学生就业的区域性,在课程设置上还可考虑到当地城市不同的就业特色,重点突出相关专业课程。(2)增加选修课程比重,适应市场多方位的需求。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还可增设一些诸如“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推销与谈判技巧”等选修课程,侧重对学生包括为人处世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销售能力等多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3)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针对专业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和实践应用需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和教具;还可以多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视频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4)减少课程的课堂授课时间,尽量增加基地现场教学、实训教学时间,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用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条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5)成立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重点建设课程小组,科学、严谨地组织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依据大纲细致地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尽快形成本校的教学特色。
  3.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育底蕴。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办好物流专业的关键。主要的培养途径如下:第一,每年派出专业教师赴国内高校或相应的高职高专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吸取相关专业办学经验,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通过进修、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掌握学科前沿知识,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第二,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承担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建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教师做课题研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和研究解决本地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参加各种相关课题的研究。第三,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四,明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主讲教师,使其研有所专,教有所长,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有序、合理地编写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第五,提高教师待遇,以吸引高学历的、有实战经验的优秀人才从教,并确保现有教师队伍的稳定。在物流教师队伍建设上做到“招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4.抓好实训环节建设,提高操作技能。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实新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增加物流实践和案例教学。(1)建立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包括模拟仓储中心、模拟物流部、模拟货运港口、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训练,学生通过在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的学习、操作,最大限度地了解熟悉企业物流操作的实景,提高学生企业物流操作模拟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大力推广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的模拟训练经验,真正使学生成为具有现实物流操作能力的毕业生,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实践需要的实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学校必须主动与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5.坚持抓好就业导向,实现全面发展。(1)抓好入学教育,重点是要做好专业认知教育以及创业教育与指导。让学生一入学就树立自己择业和创业的意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三年大学时光的学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全面发展道路。(2)鼓励和帮助学生到物流企业去实习或见习。增加学生与物流企业的接触,减少学生对就业环境的陌生感,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3)建立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的模式。学校为企业培养第一线操作型高技能人才,恰好可满足企业对一线人才的渴求。(4)学校或系部要设立就业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开展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服务,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树立高职高专学生敢于比试本科生、研究生的自信心。(5)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尽量争取考获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手执物流师、物流经理、物流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增加了在人才市场竞争中的比拼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