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浅议高职专业建设的柔性管理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7-05-16]


柯荣钦
[摘要]柔性管理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管理新理念。高职教育引进柔性管理可以提高高职专业建设的管理水平,克服当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一些问题。文章探讨了高职专业建设引入柔性管理的可行性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 专业建设 柔性管理
   对于柔性管理的认识,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以柔性生产和制造为前提而提出的柔性管理。它来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柔性制造系统”(FMS),是指一种具有应对环境变化或应对由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的能力的生产系统。它的特点是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对顾客的需求迅速地做出反应,并利用电脑技术调整生产线,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二是以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为前提而提出的柔性管理。它是指在“管理中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最终达到管理效率提高的目的。如上所述,柔性管理是一种倡导企业主动适应变化、制造变化、利用变化,以提高自身在动态环境下竞争性的管理思想。笔者认为,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柔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新理念,它具有以人的管理为核心,实行经营战略决策的柔性化、实行组织机构的柔性化、实行营销策略的柔性化、实行生产组织的柔性化等特征。
  一、高职专业建设引入柔性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高职专业建设存在着诸如盲目设置新专业、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专业名称不规范、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管理体制落后、专业建设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于高职专业建设管理的加强。只有加强高职专业建设的管理,才能切实提高高职专业建设的效益,从而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规模、效益、质量和结构的和谐发展。针对高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现状,笔者认为,引入柔性管理是加强高职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1.引入柔性管理可以克服高职专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目前高职专业建设存在的下列问题可以通过引入柔性管理加以克服。(1)许多学校不顾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增设新兴、热门专业,一味追求眼前利益,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许多学校脱离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沿用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管理制度,使毕业生较难适应市场的需要,出现严重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现象。(3)专业名称不规范、特色不明显。例如有些高职院校应该将其开设的农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改名为现代农业技术及应用专业和临床医疗技术专业,以更好地体现高职特色。(4)重专业申请,轻专业建设,往往只重视专业的申报、审批工作。许多学校只有在专业申报时,才提出专业建设的思路和规划,在专业审批后,对于专业建设的发展不闻不问,使专业建设基本停留在无序状态,盲目性较大。(5)专业建设人才匮乏,水平不高。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生活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待遇偏低。这无疑影响了高职院校吸引、留住人才。致使大部分高职院校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形成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较之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科研项目较少,学风相对松散、懒惰,缺乏竞争氛围,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2.社会客观环境也要求高职专业建设引入柔性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高职教育需要稳定招生规模,把发展的重点切实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必须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当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首要任务时,高职专业建设也就成为整个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引入柔性管理,切实提高高职专业建设的管理水平,也就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二、高职专业建设引入柔性管理的具体措施
  1.调整专业结构,使学校专业结构增强“柔性”。我国高职学院专业设置与专业管理一般存在着专业层次多;专业结构垂直排列,缺乏网络灵活性;不注重信息收集工作,内部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对此,我们要改革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与专业管理,以适应柔性管理对学校组织的发展要求。(1)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设置的行业依托。行业依托是高职学院设置专业的先决条件。选好依托行业,落实依托责任,才能保证专业设置的成功。(2)精简专业种类,拓宽专业面。专业口径的宽与窄是一个相对概念,并无严格的界限。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变更周期缩短,而且使职业岗位的知能内涵和技术含量更加丰富,社会职业分工出现了明显的综合化趋势。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职业技术教育拓宽专业宽度的趋势。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变革趋势是宽化专业口径。”例如,美国在1960年以前,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单一的职业训练。而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的职业训练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因此,群集职业教育课程应运而生。它是将一群性质相同或类似的职业化归为一群或一组,组成职业群集。将此概念实施于职业教育,以此达到宽化专业口径的目的。宽化专业口径,不仅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学院专业设置实践的需要。宽口径专业设置有利于学生就业后继续学习,有利于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等不同层次教育间的衔接,也有利于我国终身教育战略的实施。
  2.改变专业组织形式,使专业组织形式柔性化。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组织形式是由以前的教研室发展而来的,因此,往往出现学校管理者独断专行地进行决策的现象。因此,必须建立由学校有关领导、专业负责人和校外行业专家和实践基地领导等各方面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和发展工作,确保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正常、有序地展开。
  3.改革专业课程,实现课程设置柔性化。(1)课程开发的多元化。在1996年西方七国集团研究就业问题的部长级会议上发表的《最后声明》中写到:“未来劳动就业市场将要求每个人具有从一项职业转到另一项职业的能力。”高职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满足这种多样化需要,使课程开发走上多元化的道路。即课程开发立足于多元主体,使课程开发成为国家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使课程开发成为用人单位提升其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使课程开发成为学校寻求发展空间的合理选择;使课程开发成为学生提高其自身价值的重要桥梁。总之,国家的统一要求、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产业界的规范、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构成高职课程开发的多维坐标系。(2)课程结构的模块化。高职专业建设引进柔性管理应该实施课程结构的模块化。首先,由于目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周期长与市场需求变化快之间的矛盾。这样,传统的课程模式必然造成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之间的脱节。其次,为了更好地解决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之间的矛盾,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增强高职院校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必须实行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最后,实行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的管理型、服务型职能。这样,可以改变人们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等同于技术教育的错误认识。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实施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技术型教育职能、管理型教育职能和服务型教育职能各自独立,自成体系。技术型教育职能主要强调智力技能和技术理论的培养,管理型教育职能主要强调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服务型教育职能主要强调服务态度和技能技巧的培养。除了整体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之外,一门课程本身也可以实行模块化。例如《高等数学》可以划分为基础模块、发展模块、应用模块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和发展需要自由选择,有升学意向的学生可以选择基础模块与发展模块,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选择应用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