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构建高职特色技能考核体系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12-17]

 

    摘 要: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改革在多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考核和评价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的知识型考核体系,这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因此,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构建我国高职特色技能考核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国外职业教育;高职特色;职业能力;技能考核体系
    当今,高职教育改革在多方面已取得突破性成果,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考核和评价方式方面,仍然沿用传统教育的方式,脱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本质特征,从而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成效。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提出新的理念和模式,促进高职教育深入发展。
    一、国外职业教育技能考核模式简介
   1.英国BTEC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英国BTEC是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的简称。BTEC既代表机构,也代表一种资格。尤其是职业技术资格方面,在英国有广泛性和权威性,BTEC已成为英国首要的资格开发和颁证机构[1]。BTEC教学模式的知识体系与众不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同时,突出通用能力培养,把发展通用能力作为培养的一个目标,并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BTEC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其评估目的主要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通过课业(如案例研究、作业及以实际工作为基础项目)的完成过程全面评估学生学习到的专业能力,并测量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作为依据。成果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创新等能力。无论哪方面成果,都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都是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
    2.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的,具体内容和安排则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TAFE教学普遍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教学组织方式极为灵活。因此,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上,考核的重点是强调学生应该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知道什么。
    能力培养是TAFE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价的尺度,TAFE对培训包课程提出了最低的能力测试考核要求,具体做法是:建议教师采用12种标准测试方法中的某几种作为对课程的考核手段。这12种考核方法是:观察、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录像、其他等。考核结果要求必须符合“五性”:有效性、权威性、充分性、一致性、领先性。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比之单用试卷的考核方法,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澳大利亚政府还建立了普教与职教相等值的证书考核体系,职教领域并据此制定出相应的能力考核标准。澳大利亚的 TAFE不是学历导向,而是能力导向、证书导向。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国通用,只有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职业的技术性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成了求职就业的必备条件[2]。
    3.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企业中的实践和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 70%。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在“双元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作用”[3]。
    德国双元制也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的基础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的双元性、课程比例的实践性、课程管理的开放性和课程评价的实效性等方面,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双元制能力本位的实现并为现代化企业培养适应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4]。双元制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试和国家考试两类。学院负责的平时考试由任课教师负责,国家考试则由州统一组织。企业负责的平时考试由实训教师负责,国家考试由国家委托的机构(如行业协会)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由企业选定,并报学院考试委员会审定。学生毕业论文由企业实训教师为第一指导,学院教师为第二指导,并在企业实践中完成。
    另外,为了确保国家考试的客观性及不受培训机构影响
 的独立性,“双元制”职业教育采用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国家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专门设有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所组成,其中,雇主和工会代表人数相同并且至少有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而不是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企业或职业学校)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从而可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5]。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业证书不仅在德国得到认可,而且在欧共体的一些国家也得到承认。
    二、我国高职教育技能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1.现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未能充分彰显高职教育技能考核特色。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强职业资格技能考核。国务院曾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严格实施就业准人制度,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在大专毕业生中实现“双证书”制度,确保毕业生具备过硬的基本技能素质。这一举措的实施,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方面无疑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纵观我国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尚存在明显的弊端,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技能考核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发展。(1)高职教育的特色重在体现技能主线,而职业资格证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国家技能考核体系,因此,国家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来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尚缺乏协调、有力的领导体制,存在多头领导、证出多门,把本应统筹规划的职业资格搞得支离破碎,造成证书繁多,标准不一。(2)我国强调要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政策,要求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却并没有树立起实现职业资格与学历、学位对应、沟通和衔接的指导思想。为获得这两种证书,学生要重复接受培训和考核,造成教育和培训资源的浪费;且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与实际操作运用有距离,对职业技能训练的实用性不强。(3)“双证书”制在引导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成效还不理想。“双证书”制缺乏针对性,只是作为教学计划之外的“体外循环”。因此,多数院校还是在维持原来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补开考证课程和考证训练,还未真正实现“将职业标准、技能考核融人教学体系”。另外,证书对就业实用价值有限,再加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工作缺乏社会化管理机制,有的地方劳动部门把证书考核工作当作创收手段,并非真正做到对职业技能进行考核,严重影响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和社会声誉。因此,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程度还较低,他们更多地是看重学校品牌和学生的实际能力。
    2.校内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不合理。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一些地方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社会上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更推崇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致使职业教育在不少高职院校仍然沿用本科教育压缩模式,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不少高职院校教学上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技能,校内考核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知识型考试方法,理论与实践考核脱节。考试方式以笔试、闭卷为主,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考试题型不合理,客观性试题比例大,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少,不利于学生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这种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也使职业教育特色含糊不清。
    3.高职院校实施企业岗位职业技能考核困难重重。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考核的方式主要通过实践教学,而进行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在于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校企合作。国外职业教育中关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考核模式大都定位在校企合作这一层面,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等。澳大利亚政府就曾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拿出相当于工资总额的2%用于TAFE学生的培训①,并对参与培训的企业给与补贴。因此,企业培训的积极性很高。企业提出员工培训的需求和目标,TAFE派人与企业内专职培训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培训项目,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取、考核与评估、时间、场地、费用等,经企业认可后,由TAFE照此实施。通过企业培训,使TAFE的学生真正掌握了从业的职业技能,同时也使企业直接从中受益。企业家们充分认识到只有依靠科学进步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 TAFE,TAFE也离不开企业的培训,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由此,TAFE学院与企业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形成一道独特的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风景线。
    反思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极为有限,再加上政府没有明确的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奖励措施,因此,行业企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良性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企业岗位技能训练、技能考核依然难度较大,人才培养模式及技能考核方式急待革新。
    三、构建我国高职教育技能考核体系的设想
    纵观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国家政策给予了大力支持,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考核。他们把职业能力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并把能力标准作为测试学生最终成绩水平的基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校内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同时各类教育形式相衔接,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改变我国高职院校单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构建知识和能力兼顾,突出职业能力考核为特色的技能考核体系就变得尤为必要。
    1.以“双证书”制度考核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制度,构建技能训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借鉴国外“双证”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经验,我们认为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发展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和必须。就我国而言,在高职教育内部仍需继续加大“双证书”倡导力70%靠正确的执行。执行切忌生搬硬套,只有把正确的理念、规划、计划和政策与学校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创造性地执行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的效能,有效地提高执行能力。创造执行能力,是新时期高职院校长必备的能力。这是因为,一方面高职院校基本上是近几年由中专升格、成人院校改制或中专高校合并组建起来的,各学校的情况各异,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学校内外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贯彻落实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政策也要根据院校内外发展变化的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修正,这也需要把创新的思维和贯彻执行的具体行动相结合,使之相统一。新的形势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课题,如,如何拓宽经费渠道,为学校做大做强筹集更多的资金;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技服务水平;如何进行专业和教学的改革,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如何克服不利于高职教育的陈旧理念,把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如何做好合并院校的融合,以及如何应对日趋激烈的校际间的竞争等。作为经营学校的院校长,要解决这些课题,就要像企业的CEO一样,以创新的精神,对学校做出的规划组织好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的执行。执行落实不到位、发生中梗阻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也是阻碍高职院校全面、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所以培训和提高院校长的创造执行力对整个高职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高创造执行力,首先要增强对创造执行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把是否具备卓越的创造执行力作为能否担当起高职院校长的重任,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院校长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提高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自觉培养创造执行力的重要性。其次,要认真把握创造执行力的内涵。明确提高创造执行力的各要素的内在联系,找出创造执行力的薄弱环节,通过有计划的学习、实践和修炼,掌握和不断增强创造执行力。第三,要注意改进方法,掌握提高创造执行力的艺术。
    创造执行力是创新创造精神和执行力的有机结合,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工作中改进和提高创造执行,必须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是要以解放思想为前提,只有打破“祖宗之法不可改”的陈旧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才能使创造力增强。第二是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客观实际是我们创新执行规划、计划、举措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执行力必须落实到求真务实这个层面上来。第三是要抓关键抓重点。创造执行力的提高应在关键点上突破,通过抓薄弱环节,选难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强化创造执行力,才能事半功倍,如在执行过程中,要抓好一些关键性环节。一是要抓统一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广大教职工思想能否统一到当前的高职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规划、工作计划、具体举措上来,是能否抓好工作落实的前提。因此必须把抓统一思想作为工作的首要环节。二是要理清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蓝图预示未来。只有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才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朝共同方向努力,实现既定目标。三是要执行严格的奖惩措施。严明纪律,做到奖惩兑现,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四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制定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评估、教学质量评估、就业评估、思政评估等评估标准和实施办法,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建立完善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对执行过程、执行情况的及时把握,定期评估和监督检查以促进落实。五是抓典型。善于总结经验、推动落实。六是把创造执行力作为对干部的衡量标准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的依据。注意选拔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充实到各级管理岗位。事实告诉我们,在大政方针、工作规划、计划、举措决定以后,关键是落实,而落实靠人才、靠干部、靠实干,这就必须要有组织保障。
    三、科学发展力
    科学发展力就是高职院校长运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驾驭学校全局、统筹学校发展的能力。它包括运用科学发展理念把握高职发展规律,确定学校发展目标、规划、学校发展布局,制定学校发展政策,建立学校发展制度,创新学校发展模式,落实发展举措,凝聚发展力量,破解发展难题,壮大办学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本领。改革发展是学校的第一要务,院校长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第一要务进行,必须把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第一要务的能力作为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
    从当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看,近几年通过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领导班子和院校长的执政能力建设,使广大院校长贯彻科学发展观能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院校长科学发展能力与当前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有的甚至还相当突出,表现在有的院校长机遇意识不强,把握高职教育发展能力偏弱;重视规模的扩大,轻视内涵建设和质量的提高;工作重点不突出,协调能力欠缺;考虑近期发展较多、注重长远发展不够;特色兴校意识不强、力度不够;开拓创新精神不足;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意识淡薄;教学改革滞后,等等。因此,提高高职院校长的科学发展能力既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之一。
    提高科学发展力,必须明确科学发展力的具体内涵。科学发展力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发展谋划能力、善抓机遇能力、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市场统揽学校全面发展能力、动态管理与组织协调能力,勇于善于改革的能力、凝聚人心的能力、知人善任能力等。要把培养这些能力作为高职院校长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提高高职院校长科学发展能力,一要激发高职院校长提高科学发展力的内在动力;二要增强高职院校长提高科学发展力的紧迫感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搞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三要制定和明确高职院校长科学发展力提高的目标要求,形成科学发展力提高的正确政绩导向;四要加强对院校长的培养和培训,加强对高职院校长的交流培养,保护想干事、能干事、脚踏实地干事、政绩突出的院校长,鼓励更多院校长潜心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履行科学发展,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四、资源整合力
    资源整合力,即资源整合与运作的能力。资源整合力包括资源吸纳、筹措、融合能力,运筹好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品牌经营,资源的保值增值等能力。学校的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又包括无形资源。无形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风、学风、领导班子和教职工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学校信誉和知名度等等。有形资源包括学校土地、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后勤服务设施、资金等。教学资源可分为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教育资源、产学研合作单位等企事业单位的资源。
    作为高职院校来说,虽然有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办学单位的支持,但总体看,高职教育教学资源与高职院校发展不相适应,问题突出。一些地方高职院校投入不足,资金短缺,教学资源不足,人才缺乏,现有资金利用率不高,现有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开发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问题更加突出。因此高职院校长应具有更强的资源整合和运作的能力。缺少资源整合和运作能力必然影响学校资金、设备的筹措和人才资源的吸纳,现有的教学资源也不能最大化利用。因此,提高高职院校长的执政能力必须把提高其资源整合和运作能力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从现实情况看,很多高职院校长是从教学岗位走上来的,往往对教学业务比较熟悉,缺少市场意识、资源意识、经营学校意识,缺少资源整合、筹措能力和经验,缺少资源开发和品牌运作的谋略。因此,提高资源整合和运作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长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提高资源整合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提高软资源的整合力。以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强做大高职院校为目标,以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大学生教学、学习积极性,激发内在活力为宗旨,进行办学理念的改革、创新和卓有成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科学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自我积累、自我造血机制的设计和创新,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等举措,提高办学软实力。二是提高硬资源的整合力。现有的一般高职院校资金短缺是一个共性,而且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仅靠政府拨款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适度扩大规模,提高学费收入水平和总量的同时,必须想方设法拓宽资金渠道,通过利用现有资源,拓宽为社会、为企事业服务的渠道,通过把学校产品资产、学校资本有效组合,合法有效地运作,提高学校的资源利用效率。三要学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加强学校的经营管理,降低办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学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五、和谐建设力
    和谐建设能力就是营造一个充满创造活力,学校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学校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学校稳定有序发展的能力。和谐建设高职院校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高职院校长的历史重任。高职院校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文化、技术重要集散地。作为培养造就面向社会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更应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作为高职院校长只有具备和谐建设高职院校的能力,才能全面完成国家赋予自己的历史重任。因此,必须把加强高职院校长和谐建设能力修炼和建设作为高职院校长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谐建设高职校园能力,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基础,包括多方面内容,如和谐建设的意识,建设和谐校园的强烈责任感和自觉性,个人应该具有的亲和力,高水平的沟通能力、团结能力,民主决策能力,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创新学校管理,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益的能力,凝聚人心推动全局工作的能力,抓好安全工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等。
    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看,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合并成立的,教职工之间关系相对复杂,合校合心的任务更重。有的院校存在着成人教育、远程教育、中专教育等多层次办学,需要协调各层次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的院校“一校多区”,安全稳定管理难度较大;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处理好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的任务比较重。而且在当前,作为近几年新成立的院校都面临着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任,在改革中必然会导致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引发各种利益的冲突,这也需要高职院校长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总之,加强高职院校长和谐建设能力建设是新形势下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在高职院校长能力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加强高职院校长和谐建设能力有很多途径:一是要加强自身思想理论建设;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谐构建高职院校的规律;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为师生员工营造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四要坚持依法治校,依照法律、制度从严治校,不断推进学校各项管理活动制度化、法律化;五要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政治眼光、政治敏锐性,锻炼提高自己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教职工、大学生中去,始终把握教职工、大学生思想脉搏,及时解决影响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摘自《中国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