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4-12-28]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 者】雷世平 【关键词】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 职业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并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强调把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这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党把握当前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总结国外工业化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立,对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在传统的粗放型工业化背景下孕育起来的中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认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及深刻的内涵,找准现行职业教育与新型工业化道路需求的差距,明确新型工业化道路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真正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是我们职业教育研究者和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同志的共同使命。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内涵 工业化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目前,全世界大约不到20饧的人口,60多个国家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奋斗了半个世纪,初步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工业化进程很不平衡。沿海地区走在前面,已经进人了全面的工业化,中部、西部多数地区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一些地区还处在工业化的初始时期;城乡二元经济仍是我圆经济的鲜明特征。一些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可以与发达国家在市场上决一雌雄,但一些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落后地区的一些产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技术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差距。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较脆弱,特别是近二十年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更加广泛地融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既有可以利用成熟技术的有利条件,更面临着国外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技术的落后,哪怕是一小步,就可能失去大片市场,我们的经济就会被动落后,从而大大延缓工业化的进程。实现工业化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任务。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多重挑战,中国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齐头并进、趋利避害。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就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目标的关键。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既不重复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然后信息化的老路子,也不是沿袭前些年我国粗放型的工业化模式,而是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与时俱进、跨越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科技进步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在新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完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化,从而发挥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二是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针对我固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情况,协调处理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推动工业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扩大就业。总之,新型工业化是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二、我国现行的的职业教育不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立,标志着我国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新的形势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明显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职业教育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职业教育无法融入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市场运行体系之中 工业化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相互促进的。从历史上采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与工业化的进程相伴随、相联系的。工业化带来了生产的社会化,带来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带来了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又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序的环境和法则。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摒弃传统粗放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职业教育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其中就内含着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即职业教育要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又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运行机制。应该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尚未与市场经济接轨,也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不合拍。因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计划职教,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运行是在行政机关的指令下进行的,教育资源由主管部门进行计划配置,学校办学处于受支配地位,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甚至错位。最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办学模式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密切了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但从根本上说,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职业教育尚未走向市场、走向社会,职业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职业教育不能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也不能依靠市场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在现有条件下,职业教育无法在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中实现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良性互动。 (二)职业教育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弱化了职业教育为新型工业化服务的功能 新型工业化道路说到底就是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的道路,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实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位。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要求教育也应作相应的转变,以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完成其为新型工业化服务的功能。职业教育处于教育与经济的结合部,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更为直接,更应该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近些年,由于观念的原因,特别是就业政策上以学历为导向,按照学历文凭的高低而非职业技能高低确定人们的经济收人以及社会地位,职业教育过于追求学历化,从而淡化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其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方式、实习实训等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与普通教育没/有多大的差别,这就使得职业教育为社会、为新型工业化服务的功能受到极大的削弱。 (三)职业教育层次偏低、质量不高,无法满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既是新型工业化的特点,又是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方式。信息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除了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外,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产业技术结合起来,用最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武装、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换句话说,就是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目前,我国劳动者素质和从业人员水平较低,将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信息化所带来的技术结构的升级。据统计,我国的技术工人有7000多万,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O.5%,劳动力结构中的中高级人才比例偏低。而从职业教育的培养和供给来看,不是在数量上,关键是在质量和层次上达不到要求,明显的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的结构不合理。不仅初、中、高等职业教育比例不协调,而且高职教育中的内部结构层次偏低。新型工业化对应用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已从数量紧缺逐渐转向结构性紧缺,而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主要局限在专科层次,除高职师院以外,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本科还没有,更谈不上高职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本身似乎成为一种终结性的封闭式教育。这种职业教育结构和层次,满足不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二是职业教育质量没有保证。现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存在这样一种二律背反,即一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高移,另一方面是生源质量的降低。由于普通高校的持续扩招,中、高职招生的门槛已放到了最低,尽管有的学校正在进行分层递进教学的实践探索,但由于生源素质偏低,最终无法按设定的人才规格进行培养,职业教育“产品”的质量不高。 (四)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较大的盲区,难以真正实现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利用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并举的发展之路。几乎每个工业化国家都经历过工业化过程的巨大失业痛苦,我国工业化面临的形势更加严重。仅就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而言,我国目前的比例相当于欧美国家十九世纪末的水平。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和农业劳动力比重大的国情,决定了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压力。因此,我国的工业化应当把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把人口优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并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需要相当数量的具有熟练技术的操作者,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但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较大的盲区。改革开放以采,我国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直接进人劳动力市场,缺乏就业前的准铙攵育和击定骨匕彬"练。 2000年,名芒厘国约刁争800多万初中毕业生和90多万普通高中毕业生未能进人各类学校和高等学校,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根本没有接受职业资格教育和培训。据有关学者对一些经济发展中等地区的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初中毕业生未能升人高中阶段、三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生未能升人高等院校,而直接进人劳动力市场。这部分初、高中毕业生进人劳动力市场前大多没有经过就业前的培训和职业准备教育。这直接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职业教育丧失了通过有序接纳生源而获得良性发展的大好机会;二是影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并进而影响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最终影响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三、职业教育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对策 (一)加快职业教育市场运行机制的构建,为职止教育服务于新型工业化道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职业教育市场运行机制是指职业教育运行和管理模式要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进行投人和产出分析,彻底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包统管的教育体制,使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学校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学,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逐步形成招生一培养一推荐就业及业后培训的运行机制。加快职业教育市场运行机制的构建不只是职业教育办学单位的事,而且是政府的事,是全社会的事。构建职业教育市场运行机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职业教育资源输人机制和办学模式。要通过具体详尽的立法,真正发动各种社会或外来力量来参与办学,实现办学主体和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一方面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形成职业教育运作模式的多元化。二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理顺职能来确立办学主体的实体化地位。要明确职业教育的法人地位,让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让其实现由依靠政府转向依靠市场。三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应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投资、办学性质、培养目标、招生就业、收费方式、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评估、办学利益分配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结合,优化职教资源组合,减少职教资源的浪费。四是培植规范的职业教育市场体系,让职业教育办学单位在吸引投资、师资聘用、招生就业、后勤社会化服务等方面都能在政府的宏观监控下,在相应市场上公正、公开地进行。这样既可以防止职业教育办学的功利化,又能避免职业教育的无序竞争,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强化职业教育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的功能 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概括起来讲,就是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各类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社会的需要调整设置专业;根据特定职业岗位规范和技能的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建立涵盖专业职业岗位所必须的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为指导,以必须够用为基本原则,调整和整合课程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将新的成熟技术和管理规范作为课程内容;克服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系统性完整性轻实践性应用性,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技能的训练;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职业岗位现场,在现场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指导下边干边学,或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手段模拟现场的生产、服务、管理实务。这样,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体现,质量才有保障,职业教育为新型工业化服务的功能才能得到强化。 (三)调整结构,提高层次,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 我国工业化中各地差异较大。在这样一个工业化的格局中,制造业没有搞好是不行的。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还要把工业发展集中在制造业上,这是我国的实际,也是工业化的规律。现在,我国工业品长期短缺的状况已成为历史,我国有80多种产品的产量占世界第一,但效益并不好。—方面,一般工业品生产特别是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国家要花大量外汇进口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品。工业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制约了我国工业经济的更好发展,这是忽视了用信息化武装制造业的结果。重视基础产业、制造业的作用,把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相结合,全面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传统生产技术体系必将进人理论技术体系的新阶段,这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结构和层次显然不能满足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具体来说,我们要坚持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并举,调整、巩固、充实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要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逐步升级,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应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合理层次,培养高技术的岗位操作者、新技术项目的开发者和技术产业的管理者。 (四)严格准入,拓展空间,为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创造条件 一方面职业教育生源不足,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大量的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人直接进人劳动力市场。这种职业教育或职业资格培训与劳动就业不能有效衔接的局面,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一种困惑。它不仅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浪费了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要扭转这种局面,既能消化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岗位类型技术要求的变化所带来的过快增长失业人群,又能防止劳动力使用混乱的现象,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最终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国家必须通过立法来实行严格的职业准人,具体来说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产业部门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就业政策体系,包括职业教育、岗位培训、资格认定等相互衔接的各个环节,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考核后上岗的劳动制度。严格实行职业准人,不仅可以拓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空间,对职业教育本身是一种强有力的推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能够缓解劳动力资源结构性、季节性供给的巨大压力,大大提升上岗者、转岗者就业竞争力,增加其就业机会,保障对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有序供给,避免因人力资源的滥用而导致人力资源的臣大浪费,为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