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构建特色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发展模式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4-12-28]

民办非学历教育怎样发展?如何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把握?这些都是民办教育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在宏观上为民办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但是,在普通高校不断扩招,国外教育资本的不断涌入的大背景下,本土化的民办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举步为艰。我认为,民办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仍然取决于自身,只有不断创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非学历教育发展模式,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在,我仅就如何建构特色的非学历教育发展模式,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明确民办非学历教育的社会位置 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将比预计的2005年提前二年步入高等教育大众的阶段。普通高校连年扩招,严重冲击着民办非学历教育的存在基础——生源,一部分民办非学历院校逐步萎缩,消亡,但是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部却不断扩大,甚至在盘蚀公办教育资源。失败一个原因是因为,民办非学历教育的投资者在民办非学历教育的定位上,认识不一,对非学历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基本特征上缺乏应有的认识。 民办非学历教育是对国家教育资源不足的一种补充型式,普遍上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种存在形式,因此对民办非学历教育的衡量标准,一般都是依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指标体系。 这也是绝大部分民办非学历教育者认同观点,以“大”(学)自居,忽略了民办非学历教育的自身缺陷。 其一、生源质量无法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生源相比拟,先天不足存在着缺陷。毕业生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即承担着技术型、职业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求成名,但求成才”;必须从社会需要出发,坚持“低品位、高技能”;必须把基本技能作为教学上作的核心内容,在应用技术上下功夫。 其二、非学历教育院较,都有一个相同的蔽病,师资的不稳性。专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主要依赖兼职教师。组建具有丰富实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当前非学历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形成非学历教育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 其三、教学资源配置无法与公办院校相抗衡。那所学校实验设备配置能满足教学要求。医类非学历教育就是受此瓶颈制约,无法发展。 我们如果仍以普通高校标准,约束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普通高校的学术标准衡量非学历教育的成果,是不切合实际的。 所以非学历教育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 我认为,非学历教育除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功能外,还必须具有继续教育的功能,具有教育的可持续性,在办学模式上应积极探索非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结合的多样化,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长短学制结合,参与国内外培训市场的竞争,面向社区,提高辐射性,形成具有自身的特色的办学模式。 二、专业设置的建议 《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改革要有社会和经济和发展目标,这一点在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该书对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提出两个著名观点:一个是教育先行,“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方向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二是教育的预见,“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了新人。”相信这些理论会给民办非学历教育研究者在设置专业时带来启示。专业设置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民办非学历教育发展的方向,研究专业设置先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势。 (1)专业设置的独特性 专业设置必须建筑在对人才市场结构和动态的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遵循职业能力服从岗位(群)要求的原则和继续发展的原则,本国外有的,国内没有,国内有的,省内没有,省内有的,其它院校没有的,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2)专业设置的前瞻性。 专业设置必须具备前瞻性,否则一旦专业设置失衡,不仅造成资源分散、利用率低,效益差,还会造成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所以专业设置必须由指令性计划和政府管理取向不断向劳动市场取向过渡。以“需求驱动”代替“供给驱动”,在区域经济内形成特色优势。 (3)确立区域发展战略,整合教育资源。 区域内的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为了利益,各自为战,专业设形成了一涌而上的局面,其结局显而易见。所以我们民办非学历院校在强调外部客观环境的同时,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兄弟院校一起,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整合资源。简单的讲,在专业设置上应相互避免重复,在信息上应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最终形成强强联合,整体推进的发展模式,使民办非学历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 民办非学历教育发展是老课题、大课题、难课题,虽然阻力重重,但是不创新就没有出路。现正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愿非学历教育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将有一个大幅度的新跨越。 (张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