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试论启发式教学法
发布日期:2014-10-11

 

试论启发式教学法
 
岳成章教授
 
2009年1月4日,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全文登载了温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讲话中,温总理将“教学改革问题”作为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对其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仅仅在知识本身”。“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教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温总理的这段话,指出了目前教学中的问题所在,揭示了教学的真谛,指导我们重新认识教学的基本问题,引导我们对大学教学的思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认为大学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就主张“满堂灌”,“注入式”,课要讲得“天衣无缝”。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智能,使之成为有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就主张启发式教学,讲课要留有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去钻研。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倡导已久,“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毛泽东主席在他的《十大教授法》中,极力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把启发式教学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许多学者、同仁都在研究启发式教学,本文仅从“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和“怎样实施启发式教学法”两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1.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它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
现在通行的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我国故代教育家对启发式的一些论述中去理解它的涵义;另一种是从古代的论述出发,用现代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教学实践的经验,去把握它的本质,发展它的效能。 启发式这个概念,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宋代大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不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悱,指要说而说不出的样子。)”“启”是“开其意”,“发”是“达其词”。全句是说:不到学生要解决问题或要表述心意而不能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讲明了方形的一个角,而不能类推出其余三个角的情形,就不再教下去了。他的原意是启发必须以学生对掌握有关知识确有相应的要求和领悟能力为前提,否则就不必启发。由此可知,孔子是很重视学生求知求能的心理状态的,并注重在学生求解不能的时候去教导他们而且追求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他非常重视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思维和学习效率。他的另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证明他十分明白“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孔子之后孟子也谈到启发式,《孟子•尽心上》中说:“引而不发,跃如也。”这是以射箭作比方,说明教学方法。善射的人,拉满了弓,却不射出去,只作出跃跃欲射的样子,这样让人观察,学习射箭的方法。“引而不发”,可以出现悬念,引起学习者的思考。孟子教学也很重视发动学生的思维,不主张处处讲到,做到。再后就是《学记》中的论述。《学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极有价值的专著,郭沫若以为是孟子的门人所作。《学记》总结了我国先秦儒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段话是:“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段话讲启发式比孔孟具体了一点儿。意思是说:高明的老师教学,主要是靠“喻”,“喻”就是启发诱导,即启发学生思考;诱导(道)他们主动地学,而不处处牵着他们;激励(强)他们,而不压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导(开)他们,给他们点明解决疑难的门道,而不直接给现成的答案。
《学记》还要求教师“博喻”,用多种多样的内容、方法启发学生;“约而达”,讲课扼要而清楚,不要多而乱;“微而臧”,讲课要有重点而精辟,不啰嗦,不平均使用力量;“罕譬而喻”,善于举出不多的典型的例子说明道理,等等。可以看出《学记》表述的教学思想已被孔孟进了一步。孔子只说要在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时去开导他,而未谈如何去培养、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要求学生“反三”,而未说应教会他“反三”。《学记》则明确地指出要“喻”,要“道”,要“强”,要“开”,并较具体地讲了一些启发的方法。        
从孔子和孟子的论述以及《学记》的论述中,我们领会到的启发式的涵义,不外乎以下几点:(1)教学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2)要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要少而精;要讲精华讲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在关键处指点一下,不处处都讲。(4)教学应收到“举一反三”,教少得多的效果。       
启发式这种教学原则、教学思想,在我国古代已相当先进相当完备了。到了现代,一经与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结合起来,它就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说明、丰富和发展,与原来简约的形态已大不相同了。所以我们了解启发式的本质特征,掌握运用它的方法,就不能只满足于古人的那些论述,而应当把握现代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和应用的方法。    现代社会特别重视启发式教学,是基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现实的:国家建设、社会发展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是非常广泛非常前卫的,如果都靠教师直接传授那是不可想象的。随着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知识更新的加快,一个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可能仅占其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获得。那种仅靠一次性在学校“充电”,一辈子在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必将成为历史。事实上教师直接传授的只占百分之几,其余的是从“反三”、自学和实践中获得的。所以社会迫切需要教师采取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法,用较少的时间,事半功倍地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造就大量优秀人才。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就是启发式。现代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与古代相比,有这样一些提高和发展:
1.1 现代教育科学揭示了启发式的实质,使它由古代经验性的论述,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心理学指出启发式的实质在于:学习是一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应当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主动地、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思维活动,艰苦而有兴味地学习知识,培养智能,提高思想境界。心理学还指出,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揭露分析教材中存在的矛盾,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解决矛盾,从中获得知识,养成各种智力和能力。 “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相对地说,教师是知者,能者,学生是不知者,不能者。因此,要由教师起主导作用。但由不知到知,由不能到能的认识过程是在学生的头脑中进行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学”是有它的客观规律和具体情况的。教师的“教”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也就是说,教师怎样教是由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情况决定的。由教师的知与能,转化为学生的知与能,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起决定作用,教师主要起主导、促进的作用。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内因起决定作用。因此,如果教师只管自己教,不管学生怎样学,不研究学生学的规律是不行的。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树立为“学”而教的观念,把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纳入教学的全过程。备课时,既要备自己如何“教”,又要备学生如何“学”,要教学生会学习。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说:启发式就是一种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给学生指示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并带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性。
1.2 现代教育科学阐述了启发式教学启发的方面和方法。启发式教学究竟要启发些什么呢?它所启发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通过精彩讲解、实践演示、创设情境、设置矛盾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刨根问底、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良好的启发式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让学生长时间地维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理智上重视,感情上热爱,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常言道:“好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索知识,掌握知识的自动力。”教学生“乐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要善于“吊胃口”。老师上课应该像介绍一桌大餐,使你垂涎三尺,食欲顿起;下课后就会迫不急待地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为自己准备这顿大餐。
因此,一门课,一堂课开始,首先就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兴趣和热情来。有责任心,又“乐此不疲”,他们才能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到学习上去,才能有决心有毅力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直至成功。
2)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可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是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考试分数能代表的。思维在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应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首先,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正如人吃饭一样,只学不思,就等于不加咀嚼,食而不化,真正的营养无法吸收。其次,思是学的动力。“思竭学必勤”。爱因斯坦曾言:“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启发式教学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寻找答案,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比较、归纳、综合,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思维的高度介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指导,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体现在思维方式方法上,教师的许多指导是直接点击在学生的思维上的。教师通过拨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解决。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思考方式在思考中获得,思维品质在思考中提升。
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一条可以说是启发式的核心。因为学生只有积极活跃的思维,才能在分析、综合、想象、推理中,理解、概括、扩展、深化、转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智能;才能够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们看一个学生学得怎样,不能光凭分数,主要看他思维是否活跃清晰,是否能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核心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爱迪生、达尔文、爱因斯坦……都是分数不高而善于思考的学生。郑玄说:“思而得之则深。”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善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3)启发学生培养自学的能力。
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力提倡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自学。并随时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学,这本应是大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自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为现代大学需要掌握大量信息,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产生了求知的热忱,就可以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它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还能促使学生某些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以至于成为一生事业的出发点和成才的起点。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不需要教,就是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知识教技能的同时还教会学生自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只给猎物,还要给猎枪。这样教师直接授予的不多,他们自己学得的无穷。
4)启发学生逐步形成终生受用的学习力和创造力。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任院长柯比在他的著作《学习力—-哈佛大学对学习能力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中指出:“学习力是什么?它是学习能力、动力、态度和创新能力的总和。”没有学习能力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枯竭也就意味着生命力的枯竭。因此,哈佛才将帮助学生具备使自己终身受益的学习力当作最终目标。这就是哈佛,这就是造就了6位美国总统、34位诺贝尔得主的哈佛。
启发式教学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终生受用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整个学习充满活力与竞争。学得的知识、技能需要巩固、熟练、发展、提高,需要善于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去创造新的知识、技术和物质财富。如果不这样做,学习的效率也不会高,而且达不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大学生的思维最重要的是创造思维,他们不能仍像中学生那样主要是接受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而要逐步转向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创造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以上是现代教育科学指出的启发式所要启发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总结了许多进行启发的具体方法,这在下面将有专门介绍。
1.3现代教育科学指出,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特性,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没有摆脱浓厚的应试教育环境,使得学生习惯于“喂着吃,抱着走。”学什么取决于老师讲什么,怎样学取决于老师如何安排,学得怎么样往往看考得怎么样。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一直是紧紧拽着老师的双手,到了大学如果找不到这双手,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正像一名参与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试验的学生所讲:“我们是填鸭式填出来的,从来没有尝试过自己觅食。”作为一种和“注入式”相对立的教学思想,教学特性,启发式表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和许多教学方法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很难说它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教材、教法、教风、教学语言、作业练习和批改等等,都有带启发性和不带启发性的区别。带启发性的就是启发式的教学。就教法而言,许多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发现法、自学法、演示法等都可以包涵有启发因素,成为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只要了解了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具有启发式这种科学的教学思想,他的一切教学活动就会常常有强烈的启发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做法
启发式在教学中的表现,非常广泛,非常细微,非常灵活。因此,论述启发式的具体方法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每一种具体方法常有多方面的作用,不好分类。下面分项来谈,只是为了表达方便。
2.1 课堂讲授中的启发式方法
1)课堂讲授不应讲得“天衣无缝”,而应该“留下问题”。
课堂讲授应讲得“天衣无缝”还是应该“留下问题”?认为大学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喂着吃”、“抱着走”,采用“注入式”,“满堂灌”,课上讲得多,讲得细,讲得“天衣无缝”,几乎是“咬碎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能,就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将课程的精华“教”给学生,而不是“灌”给学生。讲课不但讲得“含蓄”,还留下问题,把学生引进峰回路转的知识道口,迫使他们动手动脑,想问题。即在讲清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给学生留下问题,留下思考,促使学生进一步去钻研。
有一个似乎有点“搞笑”的真实故事。1993年,阔别30年的北京大学化学系1963届毕业校友聚会,时任北大教务长的王义遒问同学们:“你们在校就读6年,哪位老师的课,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深,记得最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黄子卿教授的《物理化学》课”。因为黄老师的地方口音很重,对学生要求又特别严,除了作业外还留大量的思考题,并且小测验三天两头接连不断,搞得大家连见面打招呼都是“物理做了吗?”同学们说,当时因为课堂上没有听懂,就得在课后反复看讲仪,或到图书馆查资料,自学钻研,就弄懂了,自己花了功夫,就记得牢。这种教法正好“歪打正着”!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提倡这种“教”法,但其中蕴含的东西却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吗?
无独有偶,复旦大学数学教授李大潜院士也说,他当学生的时候,学得最好的课是陈建功先生的《实变函数》课,也是因为上课听不懂,课后自学特别努力,才取得很大收获。黄子卿教授、陈建功先生都是本学科的大师,学术造诣很高。他们讲课时,经常会以疑惑的语言,朦胧的口吻,似在云里雾里,给学生造成无穷的想象空间和钻研余地。学生深信问题的深奥重要,课后去查资料,刻苦钻研,却能沙里淘金,大彻大悟。所以,我们不能以学生能否听懂作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对于这个问题,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副校长田长霖教授曾作过很生动的分析。他说,一天到晚问学生,你有什么不懂?我说这不完了嘛!这样学生永远不会有什么启发,就是要让他不懂,他不懂才会去钻研嘛!教书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不能教得很透彻,要给学生留下问题。这不是说教师不好好教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大部分内容,懂得70%左右,以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可以继续钻研,然后留下30%,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这就是启发式的教学。这个“大部分”和“小部分”,不仅是个量的比例关系,而且包含着质的内在联系。这个“大部分”应起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诱发学生去钻研“小部分”的兴趣,二是给学生以钻研“小部分”的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方法准备。很显然,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真备课,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因为,如果什么都讲透了,那么学生就只需记忆,背诵教师讲过的东西了;倘若教师对基本内容都没有讲清楚,那么,学生不仅不会产生进一步去钻研的兴趣,甚至会引起反感。
2)备课要备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讨论、习题、实验、实习等。调查估计,高等学校中大约有百分之三十五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不满意。最主要的弊病是呆板、单调,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一言堂,照本宣科,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生硬地“灌”给学生,而不是将课程的精华“教”给学生。这就是所谓“注入式”教学。学生对上这种课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好学生被动地记笔记,差一点的上课打瞌睡、看闲书、写短信、玩手机,更胆大的干脆逃课。其次,是师生之间没有互动,相互很少交流,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废止“注入式”,实施“启发式”,同时要实行师生互动。在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上,优秀教师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具体方法。例如:问题导入法:教师提出问题和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总结,给出准确表述的答案。重点讲解法:教师只详细讲述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从各方面阐述其内容与意义,解释其演绎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推演和理解其它次要问题。发现式教学:教师提出一些情景、现象和问题,然后逐一追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使学生感觉是自己发现了真理,学习兴趣和信心大增。研究式教学:教师提出课题,学生参与讨论、研究,共同得到科学结果。此外,还有称为“导学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等。这些方法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法的演化。总起来,都可看成是“启发式”,其总的精神都是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如何适当运用这些方式,决定于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程度、课堂的规模和教师的讲授艺术,是非常灵活、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              教学方法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他们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既能针对全班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又能区别学生个性给予特殊指导,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与潜力。要求教师既要对所教授的理论和教学内容精通,娴熟,又要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把理论课上得有滋有味。
      (3)讲课的内容必须少而精。
       典型的、规律性的知识一般就是某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老化。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包容、衍化为更多的一般知识,解决很多问题。学生学了这样的知识,就有了举一反三的转化能力和激发智慧的基础。如果讲课的内容多是一些孤立应用,局部经验的东西又多又杂,就难有启发性了。
在这种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讲课就容易做到少而精。比如内容相近、相通的,可以着力精讲一种,其余的略讲。如《材料力学》原系统为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时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在讨论每一种基本变形时,都要全面系统地讲述材料力学学科的所有概念。在分析每一种受力形式构件的应力时,都要突出材料力学学科的研究方法。方法雷同、内容庞杂繁琐且重复太多、重点不突出。轴向拉、压本来是极简单易懂的,教材中也要从平衡、谐调、物理三个方面去系统论述,浪费了时间。
      事实上,拉压、剪、扭、弯四种基本变形的讲法,本同而末异,完全可以以拉压变形为主精讲,其它的变形只讲特点,一带而过。组合变形一章是在学生学完基本变形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叠加原理去解决组合变形问题的。教师完全可以不讲,或只作适当启发,由学生自己通过积极思维去掌握这部分内容。
       (4)采用“疑问式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
当代大学生遇事不肓从,喜欢问个为什么,敢于冲破传统的旧观念。这种疑问心理使得他们不肯轻易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总要打上一个问号,甚至要作一番“考证”,提出“挑战”。“疑问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建立一种问题的“情境”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用问的方式引出新内容、新问题、新概念,引导学生和教师共同探求知识,由已知走向未知,从而克服教师拚命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局面。但是,并非把要讲授的内容都变成“问题”向学生提出来就是疑问式教学。这里首要的是教师先得极其认真地备课,反复探索和找出内容中主要“因果”关系的衔接点。这里的“因”,是指导致理论或学说诞生的动力或时代背景,“果”是指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科学技术的结论和方法。在这因果的衔接上,一针见血地提出实质性问题,就能把学生推到创立该理论或发明的时代背景上,促使他们兴奋地积极思维 。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的方法有:提问法:此法较费时间,在大学不可多用。但在适当时候“引而不发”,提出一两个问题,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纠正、补充、总结,比由教师自己讲述要好些。设问法:教师把问题提出,自己思索片刻(此时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思索),然后回答,也有启发作用。留问法:讲课结束时,有意丢下几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既锻炼了思维又增多了学习内容。反问法:学生提的问题,估计他们能够自解,就不作答,反向他们提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解决。质疑问难:在大学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难题问老师,或不同意老师的意见,与老师辩论。这样把问题引向深入,或扩展开来,好处很大。思考从质疑开始,经过疑惑或质疑后,才可以达到深刻理解。科学的历史,充满了质疑。知识在“质疑”中产生,创造在“反思”中孕育。爱因斯坦就是在对“天经地义”的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的质疑和颠覆性的反思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从而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纪元。
和上述方法连在一起的是“点”:指点,点拨,点化。这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通过各种方式随机点拨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知识、方法、思维和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学习行为习惯等等障碍,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给予点拨。教学点拨一是点拨学生的思路;二是点拨学习疑难;三是点拨知识重点;四是点拨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不多讲,只在节骨眼上点一下,常有“一点就透”,“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孔子说的启发,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点一下,在“愤”、“悱”的时候点一下。“点”的机会只在激疑思考的时候才有。
        (5)用自己思考分析问题的形式讲述,引导学生一同思考。
在不少情况下,教师可以不用客观讲述的方式讲授,而用自己分析思考的形式讲。不是直接讲解这个原理是什么,那个法则应怎样,而是把怎样思考这个概念,怎样论证那个定理的思维过程讲出来。这样学生就会跟着教师一步步前进,共同思维,于是师生的思路合拍了,课堂一派沉思的气氛,教与学都兴味盎然。这种讲授之所以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是由于教师将自己内在的思维生动地升华了。在学生看来,他的智慧不是别人硬“灌”进去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浑然天成的。
6)把最新的知识带进课堂。
现代社会是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知识更新快,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更新快,一些传统的观念正处在变化之中。正因为如此,启发式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教师把最新的知识带进课堂。教材只是已有知识的一个知识圈。教师的教学,既不能远离这个知识圈,又不能局限于这个知识圈,只能将教材的内容化为自己的东西,重新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的结论。不仅如此,它更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补充最新知识,开拓学生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一经触发,就具有冲破现有知识圈的能力,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
当代大学生一般说来很自信、自负,认为自己不错,深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这种自信心理使得他们对教师的讲课常常有一种不满足感,对于居高临下的灌输式教学很不满意。他们希望教师讲授本学科的最新知识,把他们带到本学科的最前沿,不喜欢教师照本宣科,带领他们跟在别人后面爬行。这种心理特征在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它既是促使我们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催化剂”,又是我们能够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心理基础。把最新的知识带进课堂,这无疑对教师更新知识、不断地增加知识的质与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情况,随时汲取新的营养;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对本学科的知识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科学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许多新成果教材中是没有的。教师从教材之外引进一些新的学术成果,很能给学生以新的启发,使他们看到科学发展的趋势,产生追随跟进的意念。
        (7)选用典型生动的例子进行启发。
讲课时举一些典型生动的例子,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做到这一点也很不易,教师要有知、有心、肯下功夫。无知,想不到;无心,不去想;怕费力,懒得查,都难得到精彩的例子。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往往会碰到很多有趣的现象,一旦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便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实践中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进行引导。实例性引导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探索精神。
西安空军工程学院一位教师上课,当讲到流体的连续性原理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事例。他说:“咱们学院10号楼前有一条排洪沟,遇到山洪暴发时,下段沟底就会淤积大量泥沙,甚至桥洞被堵死了。有关部门的同志想把下段沟底拓宽以便排淤。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为了利于排淤,下段沟底是拓宽好,还是变窄些好?”提问之后,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辩论,最后一致认为“沟底应当修窄一些”。
8)用优美的教学语言启发。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工具是语言。根据不同的讲课内容和不同的情境、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也有启发作用。一般说来,精确、简练,通俗而有文彩的语言,能使学生听起来省力、愉快、兴奋,注意力集中,产生丰富的思维。特别是语言要有文彩。语言有文彩是指语言音质优美,语速适中,音量适度,语调丰富,语气生动,节奏鲜明,停顿合理。好的音质,圆润清亮、结实饱满,让人听了悦耳爽心,有利于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师采用正常语速进行教学,重点、难点在强调时则有意使用慢语速(每分钟150个音节以下),有时则故意使用超常快语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造成一种幽默风趣的生动效果。有意渲染一种心情,制造一种气氛,都可以使用一种超常语速。语速的变化,可以使自己的声音富有吸引力,可以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声音形象。教师要善于把不同语调的句子交替使用、和谐配置,使语言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富有韵律美。
讲理论并不是非用刻板的语言不行,许多大学者都说“何妨含笑谈真理”。讲课平易近人,谈笑风生,寓教于乐,才能深入人心。孔子、孟子、庄子、毛泽东、鲁迅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好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味,完全敞开了胸怀,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这种作用与外国放音乐学外语很类似。相反,刻板、枯燥、贫乏、单调的语言,会造成一种沉闷、冷漠、乏味的空气,抑制学生的情致和思维,使他们心扉闭塞,很难流进去多少知识。
此外,所谓“表情语言学”还告诉我们:“语言是高级的传递信息的载体,人的全身都可以传递信息”。在课堂上,有时不用讲话,而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一个姿态来“传情达意”,比直说出还有力量。微笑可以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真诚的微笑发自内心,透着自己的情感。表里如一,毫无包装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才能被看作是沟通情感的“增效剂”,让学生倍感愉快和温暖。因为这样学生是通过意会,想象,思考来领会的,别有一种韵味。
9)讲课要进入“角色”,要充满感情。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且还是一种感情交流过程,在传递知识过程中,能获取广泛的知识,培养新的能力;在交流感情的过程中,能导致思想共融共鸣。所以,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艺术。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艺术创造过程中的“角色”。进入“角色”的主要标志是讲课要有感情。进入角色的第二个标志是讲课要生动具体,有声有色,能促进和调动学生进入思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对所讲内容的感情、态度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这种感染是有启发作用的。教师富有感情地讲解、论证某一问题,把自己对那个问题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就受到感染,产生兴趣,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消化,轻松愉快地领悟。如果讲课的“无情”,听课的也就“无意”,无情无意效果从何说起?何其芳诗曰:“用火去点燃火,用心去发现心。”在教学中也当然是这样。
10)启发式教学要服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原则
因势利导,就是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状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走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只有因势利导才能导得其时,导得其所。教师要适时而教,才能教之得法,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教师强行地去推动学生学习,而是要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相适应。
循循善诱原则,就是启发式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指导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逻辑结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进行。循循善诱,不仅是教学顺序上的要求,也是教学态度上的要求,循序渐进与耐心指导是联系在一起的。“善诱”要求教学指导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对学生进行“诱导”而不是“牵引”;“善诱”还要求教师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指导。
启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上讲了许多方法。此外,还应当处处以鼓励为主,用学生的微小进步,点滴成绩,鼓舞他们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指导学习,评改作业和论文时,发现了缺点,一般不要全都指出,那样会使他们败兴灰心,分散注意力。而应分清主次,指出一点,克服了,再指出另一点。进行品德思想教育,一般也要如此。
2.2 笔记的启发作用
大学生学习与中学生不同,要做较多的笔记。因为大学教师讲的内容与教材若即若离,常有自己的知识架构、个人的见解和新内容的补充,而且大学生也必须锻炼做笔记的能力。过去学生做笔记没人管,听其自然,这样不好。用错误的方法做笔记,如录音式,有害无益,妨碍听讲和思考;用正确的方法做笔记,如纪要式,则有启发性;边听,边想,边写,记下老师讲课的重点、难点、逻辑系统和新内容,可以锻炼听取、理解、组织、表达等能力。教师应当经常查阅、指导学生记笔记,当一两次作业记成绩。
2.3 作业和批改的启发性
作业是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以及加深理解所学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的重要途径。作业包括复习思考题和计算题。学生通过完成复习思考题,有助于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深入理解,纠正错误概念,并检查自己对课程内容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学生通过完成计算题的演算达到巩固所学理论、训练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的目的。所以,学生必须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作业要书写工整,画图规范,解题步骤清楚明确,并附有简练的文字说明。
大学生的作业不能太多,也要少而精。精在何处?精在重要、典型,可以举一反三,以一当十,而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创造性。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学生交来的每一份作业,确保批改作业的质量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使命、责任和良心的基本要求。对作业中的错误,要作分析,指出错在什么地方,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并写出适当评语,及时进行讲评。学生作业不符合要求的应令其重做,发现抄袭作业弄虚作假者应批评教育。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可采用集体辅导答疑的形式予以纠正。对个别人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可采用个别当面辅导答疑帮助解决。所有这些,目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理论去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步骤和技巧,对有的问题还可以考虑是否有其它的解法,并有所补充。这样,既让学生对内容加深了理解,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引导自学和科研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应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多的自学时间。自学能力要靠教师逐步培养起来。新生有依赖性,不习惯自学,要早引导,严要求,领着,甚至是逼着他们走上自学的路。前面说过,大学课程中要讲的只是难懂的部分。好懂的,可以自通的地方也就不必讲,只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自学。为了避免“放羊”,可令其作出学习笔记并交阅,记入成绩。现在的学生课外时间多,增加自学的分量是很合适的。
指导学生学会科研,更须是启发性的。“注入式”和科研不能相容,因为科研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在准备材料、选题、研究、成文、修改等方面都要作启发性的指导(如果是“注入式”,就等于代替)。指导的方法除了讲通则和常规外,要以自己和专家学者的经验、事迹去启发他们。读专家学者谈治学的书最有启发性。这种书应当多读,手中有存书,常引述。
2.5 教材的启发性
对教材(讲义、教科书、参考书)启发性的要求和讲课差不多,因为它不过是在用文字讲课。它的内容和表述的启发性虽有一些特点,但基本上和讲课是一致的。限于篇幅,这里不多谈了。
        3. 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普遍采用启发式教学,是目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但目前这种改革仍然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实行启发式教学需要一些必要的前提。这些前提主要是:(1)教师和教学领导者必须有高尚的师德,即高度的教学责任心,急切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2)他们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启发式教学有充分的认识。(3)教师要有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般知识。(4)要认真地备课,充分了解教学对象,备课前先“备人”。这些前提的具备,是困难的,也是必须的,可能的。我们的工作刚刚开始,还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但这项改革终将成功。可以想见,启发式教学普及之日,就是我国高等教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之时。
 
 
 
 
 
 
 
地址:西安市东郊水安路28号 邮编:710038
版权所有©西安思源学院  备案序号:陕ICP备05004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