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内容

扶贫路上,山花烂漫温暖如春——思源扶贫队驻村“第一书记”的寒冬走访记

发布日期:[2020-01-10] 

      连日来,陕南秦巴深山大雪纷飞,天气骤冷。在瑞雪装点下,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安康市平利县八仙镇多了几分水墨画般的宁静与美丽。2020年1月8日,西安思源学院“两联一包”扶贫村八仙镇仁溪沟雪花依然飞舞,温度持续下降,一个踩着齐膝积雪,手提文件包、拄着木棍的身影不时出现在山间小路上,他便是思源扶贫队驻村“第一书记”潘满良同志。

      瑞雪兆丰年。2020年,思源扶贫队包联帮扶的仁溪沟村,将有望彻底实现脱贫摘帽,此时的潘满良却丝毫没有放下肩上的担子,他心系自己的分包贫困户,冒着风雪走访看望贫困群众,踏雪留痕,用真情温暖村民。

      “我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把我当家人!”——这句话,是潘满良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也是仁溪沟村民给予他扶贫工作的最好评语。

 

 

思源扶贫队驻村“第一书记”潘满良冒雪走访贫困户

扶贫路上没有寒冬

      几天的连续降温,户外已经接近零度。空中雪花飘洒,大山里一片苍茫,村内道路上几乎没有行人。有的贫困户居住的离村道较远些,只有小路通行,道路积雪滑,山坡路难行,但是潘书记扶贫的热情丝毫不减,眼前任何的困难都不能阻挡他前往贫困户家中的决心。

      潘满良同志是2017年9月开始驻村扶贫的,一待就是几个年头。这座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在西安思源学院领导们,以及他和前一任“第一书记”杨爱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脱贫摘帽。

      来到贫困户家中,他亲切询问贫困户家中情况,和他们坐下来说说话拉拉家常:家里人身体状况怎么样?近期是否遇到困难?过年是否准备了腊肉?铺设的干净饮水管道是否正常……临走时不忘嘱咐伯伯婶婶天冷了穿厚点,要多注意冬季取暖安全问题。

      山区的冬日,安全隐患比较多。贫困山区的人们大多用煤炭取暖,每到一户,他总要详细查看房子是否安全,火炉排气筒安装的是否合理安全,并详细告知煤炭安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自救方式详细告知,谨防室内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或火灾发生,并再三嘱咐希望他们取暖的同时注意安全。嘱咐群众夜间使用电热毯一定要在被窝暖和以后就把电源关掉;下雪天路滑,年龄大了尽量减少独自外出次数,要出门的话一定要有人一起,注意安全……

      朴素唠叨的话语,诉说不完的是他心中的挂念。“潘书记你说的安全注意事项我都记清了,这么大的雪还赶过来,再冷的天我心里觉得也是暖和的,感受到你的心意了。路滑,回去的路上要多注意安全!”临走时,贫困户像待家人一样向潘满良告别。

      听着他们感谢的话语,看着他们过得比以前好,就更加坚定了潘书记入户走访解决实际困难,将暖意送至他们心中,努力做更多实事、好事的信心!

 

潘满良在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

群众把我当家人

      “咱们的群众特别朴实。我把他们当亲人,群众就把你当家人。”潘满良经常这样说。他用一桩桩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贴心事,不断温暖着群众、感化着群众、帮助着群众。

      “潘书记,我家的医疗报销下来了没有?”“潘书记,我的残疾证该到哪里去办啊?”“潘书记,我家的娃儿不好好学习,你能不能给他开导开导?”……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潘满良看来“村民的事无小事”,这是他驻村扶贫的态度。

      几年来,他经常帮助村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一次,他要去镇里办事,看见有几个人站在那里着急的往河里看,停下来一问才知道是村里修路的工人开的三轮车不小心滑到河沟里去翻车了,人也受了伤,慌忙中工友找来床单,准备用床单把他抬上来。幸好潘书记路过,看到后急忙说:“千万不能这样做,快去找个木板过来!”原来,河沟较深,摔下去的人很有可能肋骨骨折,要是用床单抬上来,骨折的肋骨就会扎进内脏导致更大创伤。于是,在潘书记指挥和帮助下,大家很快找来盖房子用的架板把人抬了上来,120急救车也赶来了。最后经过医生检查的确有肋骨断裂,由于方法得当才避免了二次伤害。

      有个村民叫杨安,2009年结婚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领取结婚证,但赶上了国家生育政策的放开,便生了三个孩子。今年他家的大孩子该上一年级了,但是他们没有结婚证孩子报不上户口,上幼儿园都是想了很多办法勉强上的。眼看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急的杨安整天团团转。得知此事后,潘书记先了解了一下情况,和民政局取得联系并申请法律援助,最后终于在秋季开学前给孩子报上户口,顺利报名入学。

      拔掉贫根、甩掉穷帽、摆脱贫困,走上小康,是山区贫困群众多年来的梦想与追求只是没有那个条件。通过教育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更是脱贫攻坚,让当地彻底告别贫困的“药方”之一。放暑假了,山区的孩子们不能像城市里孩子那样,大都呆在家里。潘满良通过和思源学院团委沟通联系,正好有大学生暑期实践“三下乡”支教团队,他便与扶贫队人员一起组织,把这些大学生接到村里给孩子们辅导作业,教他们画画、做手工,让山区的学生和城市的大哥哥大姐姐相互交流,辅导他们学习、增长他们的见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山区的孩子居住的比较分散,没法一一通知到,潘满良就带着支教的大学生挨家挨户的去动员,让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村委会。暑期结束时,家长们高兴地说:“潘书记你这个办法好,我家孩子以前天天待在家里玩手机,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几天回来给我说他也要考上大学,到城里念书!”

       作为仁溪沟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潘满良以村为家,视责任如泰山、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作风上心系群众,发展上尽心尽力,带领仁溪沟村民逐渐走上了一条脱贫快车道。

潘满良为扶贫地农特产品代言

架起便民桥代言农产品

      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产业是关键。在潘满良和驻村工作队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仁溪沟村因地制宜规划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茶叶为主导产业、核桃、花椒,魔芋、生态猪养殖、香菇栽培为增收项目,通过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产业发展。

      发展产业也有会碰到困难。2019年初,村里决定发展花椒产业,一条河对面有200余亩坡地,经村里多次研判决定栽植花椒树,但是出行极不方便,遇到下大雨河水上涨,村民只能绕远路通过。想架桥没资金,潘满良就及时和学校联系,把情况汇报给学校,争取学校给予支持。经过学校领导考察和设法筹集,于2019年5月出资15万元援建了产业便民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为发展花椒产业奠定了基础。

      目前,该村已经建成茶园1400亩、核桃1700亩、魔芋300亩,养殖生态猪2000余头,特色农产品加工厂2个,初步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帮扶部门推进、产业大户带动、贫困农户参与的产业建设良好局面。

      消费扶贫增效益,农产品收获了但未必能增加收入,卖不出去变不成现金也是白忙活。潘满良便利用网络,朋友圈等帮助村民销售腊肉、核桃、蜂蜜等,曾三次赶赴杨凌农高会以扶贫“第一书记”身份为农民代言农产品,帮助企业推介农产品,参与农特产品进校园展销,让巴山深处的山珍美味走进大城市,让城市老百姓买到放心的绿色农产品,同时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潘满良还在学校扶贫办支持下,将仁溪沟农产品运送到校园农产品直营店,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增加了脱贫的信心,拓宽了农产品销路。

小牺牲换来大收获

      几年的驻村扶贫没有牺牲是不可能的。陕南八仙镇在陕西省的最南端,距离自己的家近千里之遥,平时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家里有七十多岁的老父亲需要照顾。

      有一次,他刚踏进家门就接到村里打来电话,需要返回扶贫村里,只好和家人匆匆交代一下又返回村子里。自家的孩子有一次听到他说村里的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关爱变得性格孤僻时说:“你也不管我,我也快成留守儿童了!”一句话说的他竟无言以对。

      仁溪沟村总农户390户1326人,全村下辖三个村民小组,是平利县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9户826人。因地处偏远、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三留守”人员居多,收入主要依靠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主,存在着产业发展基础差、基础设施欠账多、集体经济底子薄、公共服务跟不上、转移就业技能少、村容村貌脏乱差等问题,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逐步落实,几年来,仁溪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基本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村民住房安全,医疗有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村内基础设施,饮水、用电、通村道路、网络通讯等均有保障。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62.3%降至1.96%。

      潘满良深知,驻村工作是辛苦的,也是需要有牺牲精神的,因为他担负着学校领导的嘱托和共产党人的初心,看到扶贫村的可喜变化,就算有些牺牲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