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基于网络借贷经济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发布日期:[2020-05-25]

    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大学生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催生了例如分期乐、趣分期、名校贷、爱学贷、优分期等针对大学生的的网络借贷平台,申请方便、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的网络借贷,在给大学生自主创业、生活消费、教育培训带来短暂的便利之后,也让他们陷入难以自拔的贷款陷阱之中。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安全以及思想稳定,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借贷现状

在大学生信用卡停办后,针对大学生创业、生活、教育培训消费的借贷平台如分期乐、趣分期、名校贷、爱学贷、优分期等借贷平台,他们不断侵蚀着大学校园,其具体“入侵”路径除了网络推销之外,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撒大网”,贴小广告、发传单;二是“赞助式宣传”。通过各类学生活动,获得相应的校园推广机会;三是“代理人推广”。通过校园代理、“眼线”等方式,拓展利益链,让一些大学生成为网络贷款的帮手。不管哪种推销方式,都会强化网络贷款的“好处多多”,却忽略网络贷款的弊端与风险。

二、网络借贷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贷款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经济,当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野蛮生长”的境地,亟需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旦网络贷款“触手可及”,不可避免会刺激大学生进行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而在享受了网络贷款好处后,大学生不得不为自己的“轻率与糊涂”付出代价。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助学贷款以外,通常不对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究其原因,在校大学生缺乏独立的经济能力,银行一旦放贷难免会面临着“有去无回”的风险。从风险防范的角度讲,网络信贷不应该对大学生“低门槛”。可是,一些网络信贷机构明知许多大学生缺乏支付能力,却将在校大学生作为重点客户群。这种给大学生刨坑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种商业陷阱。

许多大学生尽管已经在法律意义上成年,但他们并不具备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能力。将在校大学生当成“摇钱树”,通过五花八门的手段诱导大学生“愿者上钩”,让他们在享受短暂网络借贷的便利后,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种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利益盘剥的行为,不能成为社会治理的边缘地带,而应加强市场监管,给其戴上“紧箍咒”。

说到底,互联网经济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贷款也不能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而是要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不论是健全网络贷款的边界与规则,还是加强网络贷款的市场监管,抑或斩断非法利益链条,只有提升违规成本,增强社会规范的震慑力和约束力,网络贷款这匹脱缰的野马,才会被套上缰绳。

三、培育理性消费观要顺势而为

正视网络贷款的野蛮生长及其对大学生的无形诱导,采取切实的规范和治理措施显然很有必要,但社会和教育者的反思,才是最好的救赎之道。

“大学生”“赌博”“贷款”“自杀”等关键词搅动了舆论,反思者有之,感叹者有之,悲伤者有之,只是在喧嚣的话语环境中,大学生与网络贷款、理财能力与生命关怀等命题只属于这位大学生吗?或者说,只属于某个家庭、某个学校吗?

大学生赌球,陷校园网贷巨债跳楼是一面多棱镜。正视网络贷款的野蛮生长及其对大学生的无形诱导,采取切实的规范和治理措施显然很有必要,但对我们来说,社会和教育者的共同反思,才是最好的救赎之道,不能把悲剧的原因归结到个体欲望的膨胀和校园网络信贷的出现等,而要摆脱家庭悲剧和个体不幸的局限,立足于反思和防范方为理性之策。

报道中的大学生走上不归路,金钱因素不可忽视,而众多同学放任其使用自己的各种证件、账号,都折射着教育的盲点和空白。我们知道,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为当下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素质,反映着个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生存能力和成熟度。但我们的教育很少或基本上不关注财商的培养,而把智商重视到压倒一切的地步,消费仅仅被作为家庭和个体的内在需求。(文商学院辅导员 王龙

地址:西安市东郊水安路28号
电话:029-82616665
邮箱:94451782@qq.com
版权所有 © 西安思源学院   备案序号:陕ICP备05004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