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的上层决策研究

 

杨邦俊

西安思源学院图书馆  西安  710038

 

摘要:从高校图书馆实行的集中管理体制研究入手,论述了高校上层决策的必要性,上层决策的内容,以及决策者应有的现代理念。作者认为,上层决策的缺位和错位是造成图书馆工作滞后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高等学校  图书馆  决策研究

 

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正确就出效益、出速度、出和谐;决策不正确就出问题、出差错、出纠纷和怨气。

决策就是作决定,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选择性活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由谁来进行决策?对哪些方面的问题决策?决策者应有哪些现代理念?这是值得高校领导层研究的问题。

我国高校图书馆实行集中管理体制,这是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确定的,该规程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高等学校应有一名校长分管图书馆工作。有关图书馆工作的重大事项由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集中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集中管理,指由主管校长和馆长,依靠相关的工作机构,选择一系列最佳管理行为,对图书馆的全面活动实行统一的指挥或控制,使图书馆与学校同步发展,使图书馆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相协调,使图书馆内各工作环节之间步调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功能。

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管理决策至少有两个层次。一是上层决策,这是学校对图书馆工作的宏观控制,原则化管理;一是基层决策,这是图书馆对各个工作环节的微观控制,具体化管理。这里所说的上层和基层决策,不单纯指校长和馆长决策,它既包括个人决策,也包括集团决策,如校长办公会、图书馆工作委员会、部室主任会议等。在一个复杂事物的判断中,由于信息知识的分立、分散、不成体系,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把握住作出正确决策的全部信息和知识;再加之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关系到学校教学、科学研究、政治工作、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文化娱乐生活等各个方面,由于涉及面宽、人数多,凡重大问题的决策均应由领导集团做出。

一、高校图书馆上层决策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上层决策的必要性是由图书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一条:“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作水平是衡量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世界上任何一所著名的大学都有第一流的图书馆,有一批训练有素的图书馆馆员,都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与时俱进地以最新的技术和现代化手段去装备图书馆。哈佛之所以为哈佛,因为它有世界上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北大之所以为北大,因为北京大学有国内藏书最丰富的大学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生来讲,是获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学生的课外阅读和接受课堂教学都是获取知识、增长才智的重要方式。我国一些教育工作者,1982年从全国一百名青少年科技获奖者的调查表明,他们的知识来源于学校课堂的仅占1.7%,绝大部分来自于实际生活和课外阅读。现代教育是多媒体、多方面、多层次的,课堂教学只能起指导和引领作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中的相当部分都是在图书馆形成的。闻名于世的牛津大学,学生课堂听课时间少,利用图书馆自学时间多,造就了一批批具有创新和竞争力的企业管理人才。图书馆教育是多功能的,它与课堂教育相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阅读需要,从这一点看,它比课堂教育更有时效性和优越性。

高校图书馆对于教师来讲,是知识更新、终生进修的主要场所。我们处在一个知识急剧增长的信息时代,据国外科学家推断,人类知识总量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界中叶每10年增加一倍;而到20世纪末增长速度呈爆炸趋势,1995年的知识信息总量是1985年的2400倍,即一天的知识信息量是1985年的6.5倍。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的新陈代谢相当频繁。一个教师原来掌握的知识,几个月甚至几周后就显得陈旧而落伍了。教师需一边向学生授课,一边不断学习新知识,否则就要落后于时代而与社会格格不入。任何一所大学不可能把所有教师不断送出去进修,教师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和终生进修主要依靠图书馆。为此,图书馆对教师有巨大的吸引力,北京大学的师资不外流,其中一个原因是难以割舍该校馆藏十分丰富的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对科研人员来讲,是科研工作的信息资源库。我们这个世界正面临着重重危机,如人口、能源、环境、安全、气候、信息危机等。所谓信息危机,指每时每刻由出版物、学术会议和机构,以及因特网上不断产生的信息流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科研工作者只凭个人方式来搜集、分析评价有关的科技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必须依靠信息部门和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通过自己精心收集和加工组织的信息资源,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从而减少了科研工作者收集和分析评价文献信息的时间,图书馆为科研工作完成了前期劳动,它是高校科研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正因为图书馆在高等学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普遍认为教学、科研、图书馆与实验室构成了学校的三大支柱。既然是有关“支柱”的决策,理应由学校领导层作出。

在这里有必要对民办普通高校的情况作一点补述。民办高校在创业初期几乎都没有图书馆,其主要原因是:①民办高校初创时大多处于三无(一无校舍、二无资金、三无固定教师队伍)状态,往往靠租赁校舍、外聘教师授课起步。当时最急迫的事情是招生,有了生源就有了资金,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而图书馆建设是滞后的。②民办高校起步时大多办培训班、自考班,是非学历教育的助学机构,学生对图书馆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③政府主管部门没有规范的政策要求,只要有几万册图书就可以办学(附属于普通高校的独立学院要求初创时图书不少于4万册)。目前有一批初具规模的民办高校已解决了生存问题,正由外延型发展向内延型发展过渡,将图书馆建设提上了学校的议事日程,民办高校的上层决策就格外重要,因为相比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更大,法人代表或校长一言九鼎,他们的决策往往决定了图书馆建设的规模、发展速度,采用什么先进技术手段和服务水平。

二、高校图书馆上层决策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不是经济实体,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物质或精神生产部门,它在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建筑设备、机构设置、先进技术采用,以及工作计划的拟定等各个方面都依附于学校,它的发展要受学校环境和学校领导层意识的制约,因此需要上层决策的内容涉及到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长远目标决策。这是决定图书馆发展方向和较长一段时间(10年、20年)内奋斗目标的决策,是对图书馆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的宏观控制,它用粗线条勾画出图书馆发展的轮廓,为图书馆的年度工作计划确立目标。我担任了近20年的图书馆馆长,被多次指令制定过图书馆的十年、二十年发展规划,我为此常常觉得好笑且无奈,本该设计师制作的建筑蓝图,却由一个工长来完成,这显然是越俎代庖、力不从心的事情。

2、服务等级决策。决定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水平和程度,实施一级,还是二级或三级服务。所谓一级服务主要是外借、阅览、复制等最基本的服务,目前多数民办高校图书馆采取一级服务。二级服务则包括咨询、检索、定题、报道、展览、编译等较高级的服务。三级服务则包括为科研和科研项目提供的高级别的信息服务,包括情报交流与情报调研等,它代替用户完成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有关文献信息和情报的交流、调研等前期劳动,能编制和提供有重大情报价值的二、三次文献和多次文献。由于服务水平程度不同,对经费、人员、环境、设备等条件的要求不同,这需要学校上层领导集团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以及发展需要来拍板定夺,这绝不是图书馆馆长一厢情愿而能决定的。

3、经费保障决策。决定了图书馆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比例。图书馆文献建设的系统性,以及自动化和网络设备的维护,都需要稳定的经费来保证。图书馆在学校是一个花钱大户,过去教育部规定“书刊资料购置费在全校教育事业费中应占适当比例,一般可参照5%左右的比例数”,而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没有提这个5%的比例,却强调说“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费应与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相适应”,“生均年购文献量应不低于教育部的评估指标。”对这些指标要求,上层决策者应作到心中有数,不能平时不重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待到评估或学校升级需要时,一下子给图书馆很多经费,以致形成不合理的突击采购。

4、人员配备决策。包括馆长的聘任和决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数量、质量与构成。《普通高等学校图规程》规定:“馆长和主管业务工作的副馆长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应能认真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了解学校的学科建设目标,热爱图书馆业务,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图书馆馆长要有资格(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学识、能力和事业心,选配好一个得力的图书馆馆长,是搞好图书馆工作的基础。我省高校在选配馆长上决策失误的事例有多起,如有一个相当有名的民办高校,任命一个刚刚毕业的高职学生任馆长,尽管该同志工作十分努力,也勤于学习,干了一年自己苦不堪言,无法胜任自己的职务。还有一个公办大学,任命了一个有高级职务也有某方面学识的人当馆长,但他一点也不懂图书馆业务,对图书馆花费大量人力作文献的分类编目不理解,他认为开架阅览嘛,只须把书刊摆到阅览室让读者各取所需就行了,该馆的管理水平可想而知。

人员配备也需纳入上层决策范围。图书馆没有人事权,再加之图书馆工作岗位层次较多,便于学校人事部门安插一些需要特殊照顾的人员。我认为图书馆由于工作的多样性,承担一些安置任务是难免的,但不能成为收容所,要恰如其分、合情合理,不能照顾了几个人而影响了一片人的工作情绪和积极性。

5、机构设置决策。决定图书馆设立哪些业务和行政机构,并规定其相互间的关系。机构设置决策本来属于基层决策范围,它是根据图书馆的规模、人员配备、馆藏文献的数量与质量、馆舍情况,以及服务等级等综合因素来统筹安排的,但由于牵涉到干部任命、专项资金及需要专门人才和设备等,离不开上层决策的支持。此外,怎样处理图书馆与各系资料室的关系也需要上层决策。首先是确立各系要不要建资料室(要根据需要和可能,答案绝非一个),其次确定图书馆与资料室的行政隶属与业务关系,既可以避免文献资源的重复建设,又可以使图书馆与资料室各司其职,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学校文献资源的整体效益。

6、馆舍建筑决策。决定图书馆建筑的规模、形式、风格、环境,以及位置与层高等。由于现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对图书馆建筑的要求已不同往昔。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图书馆建筑逐渐抛弃了过去追求豪华雄伟的传统而转向实用,主张以有限的投资获取最佳空间效果,以最少的空间开展最多的服务。充分考虑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弹性结构,大多采用模数式设计,用规则排列的柱子来控制内部空间的面积,几根柱子可围成一个单元,增强了内部的多变功能,放上桌椅是阅览室,摆上书架即书库。阅览室都是大开间,重视方便性和自然采光等。图书馆建筑是学校百年一次的重大决策,主管部门应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多种方案供上层选择,特别要征求图书馆的意见。我省有一所高校,在馆舍建设上完全撇开了图书馆的意见,房子盖成后完全不合图书馆要求;还有个别学校的领导,过分追求图书馆建筑的特色和美观,结果是不但造价高,而且在藏书部局和阅览室安排及管理上造成诸多障碍。上层决策的缺位和错位,造成了人、财、物的巨大浪费。

7、技术手段决策。决定图书馆采用哪些先进技术和手段。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由传统型向业务工作自动化、工作环境网络化、文献资源数字化方向转型。目前评价一所高校图书馆,除传统的馆藏文献量外,主要看是否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有无网络环境,有无特色数据库等。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是时髦的装饰品,它给读者带来益处,也要求学校提供相应的资金、设备和专门人才。一所高校往往有信息中心、计算机中心、各类实验室及其它机构等,对新的技术手段(如自动化管理、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等)都有迫切的要求,不能你有我也要有,一哄而上,需要上层决策来全面规划、统一安排。

三、上层决策者应有的图书馆理念

决策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如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方案评估、方案选优、试验实证、普遍实施等。决策是一门科学,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复杂的社会因素中高度发展的结果,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价值的体现。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准确的信息和正确的判断,决策者的知识结构、思想素养、分析能力,以及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工作的认识,都直接影响其判断力。为此,我认为上层决策者应有正确的图书馆理念。

1、要有资源共享的理念。文献信息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图书馆是超越政治和国界的世界性事业,新技术的使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等),消除了馆际之间的时空障碍。在信息无限膨胀的当代社会,个体化的、单位所有制的图书馆,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看都落后于时代。要有大图书馆和资源共享的理念。费孝通先生曾预言:“图书馆将真正摆脱地理环境的制约,成为世界性大图书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今世界上有不少有识之士和充满爱心的杰出人物正为馆际合作和文献信息的无限制传播孜孜努力。作为高校领导,应鼓励本校图书馆参加本地区或跨地区的纵向或横向的协作,参加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或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对于图书馆发展滞后的民办高校,更不能画地为牢,要加强与公办院校图书馆和各种信息资源中心协作,充分享用资源共享的硕果和图书馆协作给本校师生带来的益处。仅以参加本省高校图工委的图书馆馆际互借活动为例,目前只有民办高校去公办高校图书馆借书,还没有公办高校去民办高校图书馆借书的情况,资源共享对民办高校图书馆更为有利。

2、要有开放式图书馆的理念。纵观图书馆的历史,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经历了从封闭到半开放、全开放的过程。封闭式图书馆重在馆藏文献的保存,开放式图书馆重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古代图书馆为少数人占有和服务,现代图书馆为全人类所有,为一切读者服务。图书馆是读者汲取知识、获取信息、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的场所。图书馆没有自身的功利目的,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制高点都是为了读者,即满足读者全面发展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正因为图书馆的一切工作是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因此它是一个全开放的系统。

所谓全开放,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例,即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平等地向一切读者开放。开放式管理方便了读者,提高了馆藏利用率,但增加了管理成本。例如图书资料的开架阅览,增大了乱架率、破损率和丢失率,图书馆因此而被批评,个别图书馆于是将一些价格贵的工具书锁进柜橱,甚至恢复闭架管理等。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图书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破损了是物有所值;偶而发生图书丢失,也没必要大惊小怪,世界上几乎没有不丢书的图书馆。只须加强管理,加强读者教育,不能因噎废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将成为一个跨时空的信息中心和全开放系统。

由于信息资源数字化和信息传递网络化,使成千上万的读者不受限制地进入数字化图书馆。这样传统的有围墙的图书馆开始虚拟化,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图书馆向一切读者打开了文献宝库的大门,图书馆真正成了人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的、全开放的文化信息中心。

③要有数字化、网络化的理念。现代化图书馆是数字化加网络化的图书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建立在纸介质文献基础上的,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能力是其拥有馆藏纸介质文献的规模来体现的,读者的满意程度与图书馆的实际馆藏多少有直接关系。以往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大小主要有两个参数,一是馆藏文献(图书)数量,二是图书馆建筑面积。在数字图书馆和网络环境下,这种观念是陈旧落伍的,难以体现信息技术条件下数字化图书馆、网络化图书馆的新形象。现在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大小,除了传统的两个参数外,更强调图书馆的网络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拥有量(或使用权)。数字化建设包括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一般的高校图书馆都是通过购买使用权的方式将数字化图书馆(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数字图书馆等)和社会化的信息公司(如清华同方、万方数据、北大方正等)的有关数据和数据库馆藏化。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已完全突破了传统资源建设的局限,图书馆已成为一个开发、链接和传递全球信息资源的机构,成为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服务中心。数字化、网络化在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在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代表了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无论本科还是高职(专科),无论公办还是民办,无论国家重点还是非重点高校,不论图书馆目前处于什么水平和状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是我们必行之路。

④要有民主理念。图书馆本身是民主制度的产物,我国古代只有皇家和私人藏书楼,面向广大民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出现的,而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民主化兴起的时期。“图书馆制度”是民主社会为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而选择的制度安排;“设置图书馆”,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措施之一;“利用图书馆”,是公民实现受教育权的方式之一。图书馆是民主的窗口,民主平等是图书馆追求的目的,也是图书馆发展的手段。学校领导层对图书馆要有民主理念,有关图书馆的决策,尽量让图书馆参与。例如我校有关图书馆的发展规划、馆舍建筑、经费比例、自动化技术手段等重大决策都是由图书馆提出,再由上层领导拍板定夺的。由于充分发扬了民主,这样的决策集中了上上下下诸多人的智慧,从而避免了决策的失误,作到上下和谐,同心同德,工作自然顺畅多了。

 

参考文献:

刘炜 等   数字图书馆引论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11月第1

李万春    民办高校图书馆论   当代图书馆,200512

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  向数字化转型的图书馆工作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9

 

作者简介:杨邦俊,研究馆员,西安思源学院图书馆馆长,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

电话:029-82601701

 

 

图书馆是和谐社会的推进器

 

我国的经济改革成就斐然,只用了20多年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经济体制顺利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GDP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增长速度,综合国力已跻身世界前列,城乡人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都居世界前列,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锐减至目前的3000万。中国的国际地位、外交话语权空前提高,民族自信心极大增强。纵观中国近几百年的历史,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般扬眉吐气过,中国人的足迹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遍布世界各地,世界上所有的炎黄子孙都为自己民族的繁荣昌盛而自豪。

但是,随着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社会不公平、不和谐的因素也越来越多。

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扩大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经济部门和社会集团的权利上的差距。以城乡差距为例,它不但没有随经济的发展缩小,反而是越来越大。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2年的39.1%,这个速度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政府投入和社会公共资源大量向城市经济聚集,城市规模像树木的年轮一样一年年扩张,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显著增长。相比之下,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程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城市是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存在方式,而农村是落后的生产和生活存在方式,二者处于不对称、不公平的发展状态,城乡矛盾凸显,“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由于发展不均衡和体制性因素,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群体之间因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引起的利益矛盾和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大。一些高管人员年薪动辄数百万、上千万,与同企业一般职工差距达到数十、数百倍。垄断行业高工资、高福利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石油、水电气供应等行业,由于掌握垄断资源,员工收入水平是其它行业员工收入水平的5~10倍。据《第一财经日报》721日报道,国家电网公司处级干部年薪在30~40万元,司局级年薪50~60万元,一般职工也达到15万元以上。至于一些腐败官员,利用手中掌控的权力捞钱,数额之大更令人怵目惊心。据国家社科规划《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重大对策》课题组的统计,从1988年至200215年间,仅贪官外逃卷走的资金达1913.57亿美元。当今社会有钱的置别墅、购轿车、包二奶,挥金如土;没钱的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成问题。2005年,中国富翁前400名拥有资产6000亿元,而年收入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却还有3000万。从以上这些事实,可见我国贫富两极分化已相当严重。社会不公,必然造成人心不稳,社会不安定,2005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研究所的调研报告指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6,处在黄灯警戒期,距离0.50这个红灯警戒线不远了。

再加之生态环境、社会腐败、社会治安问题,以及卫生、教育、住房改革中出现的看病贵、上学贵、房价高、就业难等现实问题,引起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改革前景的怀疑。针对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党中央本着与时俱进和务实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及时地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方略,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和措施。

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紧跟党中央部署,将2006年学术讨论会的主题定为“图书馆与和谐社会”,重点讨论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图书馆应为促进社会和谐作点什么?会议收到论文130多篇,并就两个问题取得了共识。一是认为图书馆是文化的有机载体,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知识与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是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于一体的文化机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将大有作为;二是认为图书馆没有自身的功利目的,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读者,为了人的需要,图书馆是人与人信息交流的中介机构,它既承载了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又联系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有雄厚的社会资本,应成为社会和谐的推进器。

和谐社会的内涵是社会公平。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由于文化背景、利益取向、社会地位和收入状况的不同,人们的公平观往往大相径庭。图书馆工作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平,图书馆历来主张起点公平、权利公平和机会均等,现代图书馆自产生伊始,就以社会公平作为自己的理念和追求目标。现代图书馆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文献信息系统,公平地接待每一位读者,不论其国别、民族、肤色、地位和贫富。任何人只要办一个借书证,就可以平等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没有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和资源垄断。它没有势利的眼睛,也不会像饭店看客下菜,可以说它是目前所有社会机构中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机构之一。图书馆历来主张资源共享,并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去填补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力求让每一个人平等地享受人类创造和积累的全部知识财富。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公共权力和社会公共资源而言,它有特定的含义。一是应以人人为本,二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为本,三是以实现人的权利和自由为本,四是以人的身心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本。在当今这个熙熙攘攘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在喧嚣纷争的市场化经济进程中,图书馆是少有的能保持利它性的幽雅场所之一。以人为本是图书馆从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即使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公共资源部门纷纷以改革名义转而追求部门利益时,图书馆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思维,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了“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早在本世纪初,列宁就提出将“迅速满足读者对图书的一切需求”作为图书馆工作的指导思想。三十年代,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了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原则”、即“书是为了利用的”、“书是为了一切人而存在的”、“给读者所有的书”、“节约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个发展着的有机体”,这五条原则充满了人文关怀,表现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体现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近些年来,人们过于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略了一些无形的东西,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基本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社会公平的理念等等,图书馆将以其长期积累的资源优势和工作中形成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读者品格、意志、观念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宽容和关注他人的心态,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和谐社会要解决农民的文化贫困问题。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大体可分为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两个方面。农民的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贫困,更是文化的贫困,即科技贫困、智力贫困、信息贫困、观念贫困等。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往往从深层次上决定了人们的命运。要根治贫困,须走文化扶贫之路,即向他们输入新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传输实用科学技术和他们所需的信息等,使之从封闭、麻木、无为、无助和自卑的心态中解脱出来,而图书馆在帮助农民文化脱贫上大有所为。安徽省有个研究员,他总结了他们文化扶贫的作法为“三个基地,一个保障”。三个基地,即在扶贫村办一个科技文化阅览室;在全乡交通要道两旁设立35个阅报栏;结合农时季节,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一个保障是实行村民自治,对干部进行民主选举。这种作法从整体上提高了贫困群体的文化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扶贫效果。正因为图书馆能帮助农民脱贫,我国政府计划从现在到2010年的5年时间内,在农村建立20万个农家书屋,每个书屋至少有1000种适用图书和30种期刊,以加大文化投入的方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由此可见图书馆是和谐社会的推进器。

和谐社会要解决全社会的教育问题。教育是社会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教育与人们的实际利益和社会地位高度关联。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已成为其获得一定地位、职业的主要条件之一,它往往决定了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前途。我国社会呈金字塔状,富人占少数,底座由低教育的农民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组成。在一个主要由低教育者组成的国度里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在一个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不公平的国度里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目前我国人口教育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是造成我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提高全社会受教育水平要依靠教育部门,要大办各类学校,也要发挥各类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通过向读者提供自学场所、设备和馆藏文献来实现的,实现教育的主体是读者自身,实现教育的形式是阅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校教育的教材无非是些例子,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要真正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主要靠大量的阅读自学。”由于图书馆馆藏丰富,具有系统性、延续性和无限发展的特征,任何层次的读者都可以长期、自由地利用图书馆进行知识积累和更新。因此,我们说图书馆教育更能体现教育公平,它为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的读者提供了成才和进步的阶梯,保障了弱势群体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图书馆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分支,它与学校教育相比,不收学费,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年龄读者的自学要求,因此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和谐社会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世界文明进入后工业时代,从宏观上看,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问题已基本解决,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由主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转向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即寻求人际沟通与社会和谐。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由于过分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分地追求效率与速度,片面强调发展个人的一面,丢掉了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秀的东西,如仁义、诚信、公平、兼爱、宽容、将心比心、与人为善、和衷共济等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向来不主张过于伸张个人的意志和价值判断,反对极端的个人取向,主张考虑对方,主张换位思考,和睦地处理问题;主张有大海一样的包容心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传统文化中值得弘扬的优秀东西很多,如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其中之一。儒家学说强调“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倡“中庸”、宽和处世、调协人际关系,以求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学说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形成了民为国本,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张以诚立德、以勤立业、以和立身等,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协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仍然具有指导意义。1988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人类如何面向21世纪”讨论会上,就提到孔子思想对维持世界人类和平的作用。瑞士197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阿尔博士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我们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文献和人力资源,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和发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

 

 

杨邦俊

2006年8月15日 于西安思源学院

下一篇:杨馆长西欧访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