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思源 |  院系设置 |  组织机构 |  国际交流 |  招生信息 |  就业指导 |  服务大厅
学校主页 | 后台管理
banner

建筑与人居环境创造者的摇篮

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善经营”的高级技术人才

职工小家

首页 << 职工小家 << 内容详情

城市建设学院院长张炜:把握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推动学院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2024-05-30]

2023年是西安思源学院建校25周年。长期以来,在创办人周延波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体思源人奋发进取、务实笃行、自强不息,学校教育事业始终保持高质量稳步发展。目前,全体思源人正以建校二十五周年为契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赓续传统,守正创新,持续推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致力于为中国青年提供更好、更有价值的高等教育服务。

栉风沐雨廿五载,风华正茂再启航。新闻宣传中心特别策划推出“廿五华诞•奋进新征程”系列专栏,邀请各二级学院院长畅谈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未来发展。本期推出《城市建设学院院长张炜:把握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推动学院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成立十余载 实力日渐雄厚

 

城市建设学院的前身是建筑工程系。2009年设立城市建设学院,下设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5个本、专科专业,本专科学生人数高峰期达4000余名。根据学校统筹安排,2018年开始,学院专门进行本科生教育。现设置四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和建筑学专业,专业设置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面向行业BIM发展积极转型,拓宽道路、桥梁、城市轨道、装配式建筑知识体系应用能力范畴,突出以房屋建筑为主体的大土木学科培养特色,不断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发展至今,学院现已建成建筑与土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BIM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数字化建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教师具有学历高、职称高等特点,专业任课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40%,80%以上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多人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

上下戮力同心,取得突出成绩

 

西安思源学院副校长赵明宇与西安思源学院城市建设学院院长张炜、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邢国华、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代表刘勇共同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增设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专业”揭牌

近几年,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学校将再生水实验室和森林环境实验室划归城市建设学院后,我院在科研教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出成绩。2014年,土木工程系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15年,学院获批“建筑与土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土木工程专业获批陕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20年,土木工程教学团队获“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称号;2021年,工程造价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同时,环境设计专业获批校级一流建设专业。2021年,学院申报的“数字化建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实现了我校首个省级工科类研究平台零的突破。2022年,我院曹珺老师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创新三等奖,也是我校首个获得此奖的老师。2022年我院获得“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两个专业的硕士点联合培养权。2023年,城市建设学院课程《居住空间设计》成功入选第二批陕西省普通本科教育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2023年,西安思源学院工会城市建设学院分会荣获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荣誉称号。正是因为城市建设学院拥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教师团队,我们才有改革创新、勇于挑战的动力和步伐。

我始终认为,好的团队才是成功的基础。面对各种任务,全院教师始终上下一心,不计辛劳不求回报。学院在申请数字化建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市重点实验室、省级科研团队、绿色低碳与智慧建造现代产业学院、陕西省水利厅项目时,不但要形成完善的申报材料通过初审,还要完成现场答辩。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加班加点打磨材料,不分昼夜模拟答辩。每位老师都在申报过程中不遗余力,各司其职。一分耕耘、一份收获,面对公办院校强有力的竞争,我们顺利拿下2个省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水利厅科技项目,近三年学院教师指导学生荣获省部级以上比赛获奖150余人次。2022年我院主办的“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节水科普活动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普组织奖。2022年11月10日, 水利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布全国首批88个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西安思源学院作为陕西省节水型高校代表成功入选。2023年5月,我院作为主办单位,顺利完成陕西省第五届“ 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西安思源学院“集聚丝路英才,智创高校节水未来”分论坛的相关工作。

“新工科”为指导,把握新发展格局,培养应用型人才

 

张炜院长在课堂上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我觉得进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应该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教育资源供给提出的新需求。深刻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生的变化,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提供更加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

第二,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出的新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从内涵、外延、举措等各方面全面落实。

第三,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对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实现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紧密围绕学校十四五建设规划,城市建设学院的内涵建设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以“新工科”为指导,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关注产业发展与趋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校、教师、学生赋能,给产业增值。建设过程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发挥数字化教育优势,主要依托四大平台(数字化建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BIM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广联达数字建筑产业学院、建筑与土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再生水实验室、森林环境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同时,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主要以城市建设、城乡规划为核心,以工程管理、设计艺术、工程经济多学科协调发展,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加强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专业建设(建筑学和环境设计),统筹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关系,统筹各门类学科建设的关系,分类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学科,突出培养质量、办学特色和实际贡献,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致力于为学生和青年教师提供

更宽阔国际视野的高等教育服务

着力提升办学水平

 

西安思源学院副校长赵惠霞与西安思源学院城市建设学院院长张炜、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高校BU副总经理谢军共同为数字建筑产业学院授牌

学院未来将致力于为学生和青年教师提供更宽阔国际视野的高等教育服务,明确学院的建设路径为“一条主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个关键”:成果导向办学方针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三个抓手”:国际化、信息化、产教融合;“四个领域”:以教学质量、教学条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核心进行重点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重点将OBE成果导向教育(国际工程教育的通用标准和范式)充分融入至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使专业建设对接国际标准。

具体措施:

第一,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积极培育新兴学科、发展交叉学科,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学院将继续以教学、科研促进学科专业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白鹿原坡地优势和四大平台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森林环境实验室、再生水实验室,开展各类项目研究。高质量打造8支科研团队,加大横向课题的研究力度,加快优秀成果的转化步伐。重点建设好木水利优势特色学科,扩大硕士点的辐射力度,坚持不懈打造现代产业学院或未来技术学院,深入推广绿色低碳和智慧建造技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科研和学科骨干,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继续鼓励和支持学科骨干有计划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对于年轻的有前途的人员采取“导师制”培养方式,积极引进和培养学科骨干,鼓励各学科聘请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通过人才共享,为我所用,让学科梯队职称、学历结构更加优化。

第三,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

“绿色低碳”、“智慧建造”的全新理念融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深入探索与企业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校外实训中心、产业学院等,构建多层次校企合作网络,提升师生的创新及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同时,拓宽社会服务功能,扩大社会服务的影响力。通过“一带一路”发展,进行专业联盟,与区域院校和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通过社会培训、西部支援提升行业和毕业生的技能水平,探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矢志不渝,开拓创新

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

应用型民办大学

 

西安思源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获

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称号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学校不断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2023年是我们学校深入推进“立本升硕”发展目标的关键之年,对学校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回望2022年,学校统筹新冠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荣耀与使命共担。我们深知,学校发展取得的成绩,无不凝聚着全体师生员工的勤恳与智慧,无不凝聚着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关爱。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展望未来,让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矢志不渝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勾勒的“路线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教学做合一、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和干劲,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民办大学建设,奋力跑出新的“加速度”!让我们继续开拓创新,为把学生培养成“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重应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