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机器人格斗大赛全国一等奖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发布日期:[2020-01-14 16:01:39]

 

 

电信学院智能机器人格斗大赛参赛团队

“旋转、出拳、奔跑、躲闪、举升……”剑光凌厉,身形敏捷,一套完美的连环动作好似在上演一场“武林大战”。

在我校2号实验楼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两架类似“变形金钢”的机器人全副武装,身着锃亮的“铠甲”,正在大写的“武”字擂台上格斗对决。“擂台”周围,十余台机器人“围观”比赛,“凹着”各种各样造型。

“饮水思源队”队员及指导老师陈晓范、田新志

“丙乙甲队”队员及指导老师陈晓范、田新志

这些“比武”的机器人来自我校电信学院。此时,它们的“主人”——“饮水思源队”4名队员和“丙乙甲队”4名队员在指导老师陈晓范、田新志指挥下,正在一边用笔记本电脑操控这些“武士”,一边专心致志地讨论着如何进一步优化机器人硬件和软件,解决新的技术难关。

战卧沙场不畏强敌

2019年10月27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19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格斗大赛决赛在浙江杭州落幕。我校电信学院“饮水思源队”柴文章、刘启航、李鸿瑞、李嘉伦和“丙乙甲队”付若冲、潘子琪、张志良、李鹏程凭借过硬的设计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分别获得本届大赛统一部件轮式自主格斗A赛项一等奖和三等奖。

这是一场集战略、技术、合作、创新于一体的国内高校机器人领域顶级比赛。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汇集了清华、浙大、哈工大、同济、北航、华中科大、西交大等全国工科领域178所强校560多支队伍。

本次比赛以淘汰赛、小组赛等方式进行,在正式比赛之前,队员们都在进行紧张的赛前调试,为接下来的比赛做准备。经过几天几夜的鏖战,我校“饮水思源队”终于以高分拿下一等奖,成为唯一一所荣获本届比赛相关赛项全国一等奖的民办高校,充分展现了我校工科引领的学科专业建设勇猛精进的优势。

高手云集,压力巨大,稍有疏忽就有可能会遇到意外,导致整场比赛功亏一篑。上场前的调试阶段,不知道什么原因,原本调试好的机器人突然无法根据调试好的数据自主上台,但队员们并没有因为这一失误而气馁,他们在短时间内努力寻求最佳方案,最终通过更改上台方式解决了问题。

“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大家的努力一起解决问题。”带队指导老师陈晓范欣慰地说,正是在这种团结的力量和必胜信念支撑下,队伍成员们都在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加优秀而彻夜努力着。

稳中求胜排疑解难

由于是网络工程专业出身,队员们对于人工智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提高作品性能的基础上,队员们也在作品的创新性上付出努力,每一次灵光乍现都有可能成为作品的一个闪光点。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找不到问题所在,但是突然在一瞬间发现原来是某个数据写错了,就感到很快乐很有信心。”队员们表示,在不断研究自己的作品,努力提升其性能的同时,大家也会关注到其他队伍的一些作品,它们的外观和策略及控制器处理精度都很值得自己学习,在这一点上取长补短,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完善。

说起自己的队伍优势,队员们给出一个字:稳。不需要花里胡哨的投机取巧,只需要在自己的作品上不断地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作品各项数据。“在没有碰撞的情况下不会给对手任何机会。”这是在不断改进过后对自己作品的一个定义。

网络工程的专业优势在这时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平常的准备工作奠定了基础,当然,好的团队都需要不断的磨合,在相处的过程中大家总会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比如某个部件该怎样组装、某个数据应该是多少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队伍的解决方法通常是:尝试。根据每一个人的想法进行多次尝试,最终采用效果最佳的方案。

坚持不懈突破自我

“会觉得如果没有成绩的话对不起团队成员的付出、更对不起老师和学校的培养。”想到这些,队员们也会获得更大的动力。

参与这一比赛,对队员们的成长也有很大帮助。“我本来是一个比较拖沓的人,但这项活动能够让我有效地改善不足之处,让自己做得更好。”柴文章说道,“这是参加比赛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同时,由于队员们的专业是网络领域,平时多与软件打交道,但这项活动还可以让队员们在硬件领域有所涉猎,并且通过参加高水平比赛能拓宽眼界、增长见识。

队员刘启航对于机器人大赛有着丰富的经验:“关键是多尝试、多做,不断地磨合和积累。”经过不断反复的过程,所得到的往往是超出所料的成果。

“最简单和最难的事情就是坚持,最笨的方法也有可能是最巧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必要素养就是有毅力、不惧困难,相信大家也会为了心中的梦想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这是田新志老师和陈晓范老师给出的建议。

谈起未来的打算,陈晓范老师和队员们眼神中透露着坚定和自信:“多年以来,学校对于工科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从基础的战略技术到更深一步的创新实践始终在不断突破提升,未来自己和团队成员也会继续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学习提高,助力学校在人工智能方面逐步实现由‘思源制造’到‘思源智造’的新跨越。”(文/学生记者:鱼欣悦;图/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