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高校暨全国有关高校第八次组织工作研讨会交流材料 |
努力探索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机制
──关于党组织共建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
2004年11月
党的十六大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实施“985”工程以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南京大学的宏伟目标和中心任务。与此同时,我校党委一直在认真思考两个问题:(一)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没有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各级党组织如何“定位”,除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如何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发展平台,使党组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强后盾?(二)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感到,由于各种原因特别利益制肘,高校与社会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内部的院系之间,存在着学科壁垒、资源分割、信息封闭、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了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党组织能不能有所作为?
经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共建的新路子。通过各种形式的党组织共建,促进了学科交叉和科研协作、整合和优化了资源;通过共建,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广泛好评。
现将我们的做法和思考汇报如下:
一、高校党组织共建的意义
l、高校党组织共建是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需要。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来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国内一批有一定基础的重点大学开始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冲刺。现在有一种很能迷惑和误导人的观点,认为“欧美发达国家没有共产党领导照样搞成了现代化,欧美高校没有共产党基层组织照样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这种观点错在完全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和一流大学的标准、忽略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错在抛开历史条件进行机械的比照。这里且不赘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单就高校而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推进改革和事业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政治优势。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我们所要研究的,不是要不要党组织的领导,而是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法,也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找准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曾担任十载哈佛大学校长的陆登庭(Neil Rudenstine)教授说过,一流的大学除了要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院系领导,还要有灵活的结构形式。党组织共建是组织联合,也是一种组织设计。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组织遍布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我们党的组织是有机的整体,组织严密,党纪严明。这些优势,都有利于我们进行灵活多样的组织设计。党组织之问的共建,为党员参与共建搭建了平台,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2、高校党组织共建是促进院系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广泛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和科研协作,整合和优化资源的需要。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带来的是激烈的竞争。南京大学没有与其他高校合并,如何在高校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我们认为,高校的竞争关键是学科建设,在制定学校战略措施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注重质量,提高内涵”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的战略重点。南大原有的学科覆盖面已经较为齐全,关键是学科水平要进一步提高,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和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学科,尤其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大力发展边缘、交叉学科,促进新的学科生长点的生长,重点解决学科建设中低水平重复和小而全等问题,实现学科优化升级,努力改变传统的学科结构,形成学科群,构筑自身的学科特色,增强竞争力。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对资源配置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校的资源毕竟有限,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
如何进行学术交叉和科研协作?如何整合和优化资源分高校目前的院系设置有其功能缺陷,容易造成学科、队伍、实验室、图书资料等资源的分割,影响教学、科研、服务上的协作和资源共享。“985”二期工程明确提出要在院系的体制之外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这种“平台”模式既包括纵向的院系结构,又包括横向的专业结构。虽然我们可以运用行政手段,进行机构调整和机构设置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我校建立了“学科特区”以加强学科群建设。但新学科、新事物不断涌现,单靠建立新机构是不现实的,并且新机构的运作还会造成办学成本的重复和资源的稀释。我们认为,党组织共建是促进学科交叉和科研合作、整合和优化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联合的各方利益有差异,需要有一个组织来担当领导者,以统一各方意志和协调各方行动,使各方按照同一的方向和目标前进,党组织有着组织优势,可以承担这种领导角色。
3、高校党组织共建是加强、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的需要。多年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形成了“学校党委一院系一级党委动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纵向组织管理模式。这种纵向模式组织严密、纪律性强,在计划经济时期能够起到很好的管理和教育效果。但是在纵向模式下,主体往往是组织,常常是组织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党员体现不了主体性,党内生活缺乏互动性。这种模式还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当今社会已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各要素不断融合,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党员的接触面广、思想活跃,在新形势下如果还是单单沿用这种模式,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就会滞后于时代,滞后于党员的思想发展。久而久之,党组织就会缺乏活力,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下降,尽管我们还可以强调组织、强调纪律,但此时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也就只能管“人”,不能管“心”。
我们认为,新形势下的高校党建工作要在巩固业已形成的纵向组织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加强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的横向联系,建立健全高校党建工作新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网络。而党组织共建是加强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问横向联系的有效载体。一方面,高校的党组织具有相似性,在新形势下遇到的新问题新任务往往能够引起共鸣,党组织之间需要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另一方面,高校的党组织具有差异性,往往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他们需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党组织之问的共建,使党员真正有“事” 干,使他们在干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的过程中,实践党的宗旨,密切党群关系,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组织之间的共建,让党员亮明了身份,明确了党员应承担的职责与义务,有效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自觉融入党组织,主动建设党组织;党组织之间的共建,使得党组织和党员在相互交流、学习中,相互激励,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党组织之间的共建,改变了过去相对封闭的组织活动形式,能够帮助党员开拓视野,增加信息量。这样,通过党组织之间的共建,拓展了党员教育的主体性、开放性和互动性,提高了党员的素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高校党组织共建的探索
面对新的形势,近年来南京大学各级党组织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广泛开展党组织共建,创建了党组织共建的多种模式。
1、传统优势学科的强强联合,推进学科群建设一一物理学系党委和化学化工学院党委的共建。物理和化学这两个学科在发展中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特点与趋势,而物理和化学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全国和国际上都有影响力,两个党委所辖单位包括了物理学系、材料科学系、化学系、化工系、高分子科学与材料系,拥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微结构物理、配位化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9名院士和大批青年学术骨干。加强这两个院系的合作,十分必要。从2003年3月起,物理学系党委和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开始了互联共建。通过双方一年多的努力,共建已初见成效:①增加了物理系、化院两个院系的领导和教师之间沟通,教师之间已开展了科研合作,互相利用测试设备,并联合申请了科研项目。②在“985”二期建设中,我校以这两个院系为骨干力量,建立了“物质科学”研究平台。两单位还联合申请成立了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目前正联合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介观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实验室等五个重点实验室,融合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微电子和固体电子学、无线电物理等8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光学、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有机化学等多个博士点的相关部分,筹建“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③开始实施师资互聘,化院薛奇教授已列入物理系软物质学科招收博士生名单,同时也成为物理系教授聘任委员会成员。④部分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列入学位课程互选,逐步实现互相推荐博士生和博士后。⑤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党内教育活动,提高了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他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
2、新兴学科相互支撑,实现跨越式发展—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党委和工程管理学院党总支的共建。物理学系党委和化学化工学院党委的互联共建是在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的强强联合,而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党委和工程管理学院党总支的互连共建,则是为了实现新兴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南大以理科见长,工科发展起步晚、力量偏弱,工程管理学院更是一个成立不久的新学院。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科的社会需求与日俱增,发展潜力很大。南大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增加竞争力,就必须发展工科。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党委和工程管理学院党总支以发展“小而精”的工程应用学科为目标,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拓展办学空间。他们的共建以本科教学为切入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行政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领域全面展开合作,并向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对外交流的层次拓展。例如:在教学工作中,学生选课学分互认。一方所开设的课程,如对方要求,可为对方学生开设。还可以根据本院系的师资特长,另为对方学生单独开设课程。鼓励双方的学生交叉免试或报考对方院系研究生。两院系老师可联合指导研究生;在实验室建设上,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利用在浦口校区的实验室,为工程管理学院开设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工电路等实验课。工程管理学院将在鼓楼校区建设智能传感技术、自动化控制、物流工程、光纤通讯、无线通讯、传感技术等实验室,并对电子系的师生开放;在学科建设上,双方确立了以争取在一、两年内合作申报成功新的博士点为短期目标,以合作申报和建设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中期目标,以促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光通讯、移动通讯、管控一体化等)为远期目标。这样的共建,在学科发展早期阶段,能够克服办学资源短缺的困难,摒弃重复建设的弊端,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3、相同专业的跨学校共建,促进人才培养—大气科学系研究生支部和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二系八队支部的共建。大气科学系与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两单位问基于大气科学这个共同的教学科研领域,历来有着良好的工作交流与人员往来,这为双方共建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全面过硬的跨世纪人才,双方从共同的育人目标入手,确定了“以研究生党支部之间的共建为主导,以增强全体研究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为目的”的指导思想。通过五年的共建活动,锻炼和提高了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素质与专业素养。在共建活动中,思想教育是支部共建活动的首要任务,解放军理工大学研究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具有很好的政治素养,使我校的大学生党员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其次,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共建双方将学术共建作为共建活动的重点所在,每年南大校庆(五月)人理工大学气象学院院庆(十二月)及世界气象日(三月)作为三个“学术活动月”。我校与解放军理工大学的研究内容有所侧重,方向有所差异,解放军理工大学的研究工作更多偏重于军事应用,而我校则偏重于理论研究。为了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原则,双方支部各指定一名同学作为“学术联络员”,及时交换两校的其他学术活动信息。这些学术交流报告让双方学员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拓宽了研究思路。
4、畅通机关与院系的联系渠道,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机关党组织与院系党组织的共建。为进一步加强改进机关作风,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南京大学党委广泛开展了机关党组织和院系党组织的互连共建。共建活动,畅通了院系与机关的渠道,有利于学校管理部门掌握基层单位在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及时调整、制定政策和措施,促进学校管理部门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师生,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机关党委全部15个党支部都已经与院系党支部进行了共建,并积极开展有意义的共建活动。如研究生院党支部与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党支部共建:通过组织“博士论坛”,促进了研究生的学风建设,通过“研究生创新素质培育座谈会”,培养创新性人才,通过“博士论文讨论会”,争创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这样的共建,使得研究生院能够针对研究生的特点,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
5、院系、机关、企业的多方合作,凸现高校的社会功能—就业中心—心理中心党支部、物理系鼓楼校区学生党支部和南京福中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党支部之间的共建。南京福中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中电脑)是IT行业的生力军,南京大学物理系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以下简称物理系支部),南京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就业中心)是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负有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测评和职业测评服务的职责,三方各有特色。在共建中,就业中心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为福中电脑进入校园招聘、宣传和推广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推送对口专业的毕业生,根据需要推荐合适专业人选进入福中电脑实习和临时工作,协助企业拓展人力资源市场。心理中心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和企业员工做心理辅导和职业发展咨询,以便于学生和员工调整学习、工作方法和思路。福中电脑利用自身搏击市场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和创业技能方面的知识讲座,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可能的便利条件,为就业中心提供业界的需求信息和市场变化行情。物理系利用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为福中电脑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选派学生赴福中电脑实习实训,协助福中电脑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为就业中心、心理中心提供一手的学生信息,根据需要选派学生协助两部门开展有关工作。这样的共建,使高校的社会功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三、关于高校党组织共建的思考
1、党组织共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任何组织的变革,都要围绕着加强自身功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进行。那么,党组织共建的目标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对高校而言,中心工作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高校党组织要始终抓住中心工作、融入中心工作,而不能超越于中心工作之上、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搞成“两张皮”。近年来,南京大学党委贯彻“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的指导思想,紧扣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深入开展“党组织和党员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如何发挥作用”主题教育活动。因此,高校党组织共建也应该是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要促进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只有这样,共建才有意义,才有生命力。
2、党组织和党员在共建中的作用。现在我校的党组织共建模式各不一样,都处于摸索阶段,但无论如何,党组织应侧重宏观的、指导性工作,防止和克服把党的工作行政化、包办代替业务工作。学校党委要认真贯彻、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全校党组织共建的统一领导。院系一级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也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参与决策和保证监督作用,积极寻找共建对象,论证共建可能,带领本单位的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推进共建工作。总的来说,党组织要在共建中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主体,要在共建中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使共建落到实处。
3、党组织共建的保障机制。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共建活动要取得成效,党组织共建要有一定的保障机制。一要有基础支撑。在我们的各种共建模式中,要么学科相近,要么是学科互补,要么就是有合作基础或合作可能,只有一定的基础支撑,共建才有可能。二是要有组织推进。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共建各方成立“互联共建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和协调计划的实施。三是要有协议保障。共建各方通过签定“共建协议”,明确共建目标、共建方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4、党组织共建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为了使共建活动取得成效,还必须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战略协作的原则。共建双方要始终站在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看共建,克服可能的困难和障碍,不为一时一事而影响合作的大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狠抓落实;二是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建双方要按照“优势互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根据需要彼此开放各自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社会资源;三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共建双方要努力探寻共建的基础、共建的目标和共建的形式,加强共建的实效性,防止共建的简单化、空洞化、形式化。四是利他双赢的原则。在共建的每一个领域,都认真考虑该项目对合作方的贡献。真诚、平等、全心全意地增进友谊,促进合作,使共建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
5、党组织共建的探索性与实践性。党组织共建从它的诞生开始就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来源于实践,并在抽象、提炼的基础上付之于更加广泛的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党组织共建鲜明的实践性也决定了它探索性的一面。它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举措和行动,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需要我们在实际中,具体分析不同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有侧重的地付诸实施,时刻把握工作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党组织共建的探索性还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中,把其作为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或突破口来看待,决不能以此代替党组织建设的其他工作;要求我们通过党组织共建,促进和带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是在高校党组织共建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与思考,难免有不妥之处。面对复杂多样的实际工作,我们既要认真总结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特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锐意改革,积极进取,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把南京大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