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7日电(记者孙承斌、李斌、李亚杰)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就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更加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作出的战略举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
关键时期的战略举措:和谐社会建设,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 《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柏拉图的“公正即和谐”,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制度”……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建设一个富足祥和,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这一美好理想的正确途径。在血与火的磨砺中,在风和雨的洗礼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追寻着社会和谐的民族梦想,写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社会建设重要性的逐步明确、日益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说:“我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为争取社会和谐而奋斗。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这种伟大奋斗的现实表现。”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发出号召。 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此后,胡锦涛总书记又深入各地调研,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断。 “如果把构建和谐社会比作一篇鸿篇巨制,那么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开篇,六中全会则将达到从认识到经验、从理论到实践相对成熟的较佳境界。”党建专家叶笃初坚信。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半个多世纪的建设、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现在,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属性。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发展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庄福龄说。
人民共享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累了你就歇歇脚,渴了你就喝杯茶,气了你就消消火,请进--这里就是你的家。” 走进河南省义马市群众工作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段问候语。义马市着眼和谐社会建设,变信访工作为群众工作。昔日往往“火药味”十足的信访局接访大厅,如今成了温馨的“群众之家”…… 义马市的信访窗口,只是全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正成为当今中国的关键词-- 从进一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到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加强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到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从研究部署加强民族工作,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从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到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开展和谐社区、和谐乡村建设,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西部,神州大地铺展开一幅共建和谐的生动画卷。 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各个方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国党建研究会研究员王庭大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600万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60%以上,一个有助于就业再就业的社会网络正在全力铺就。 教育是最重要的公平-- “农村娃上学,不用交书本学杂费了!”河南省淅川县夏庄村农民齐成善高兴地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发生在校园内外的变化表明:中国教育正加速迈向公平。 一项项政策,着眼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个个措施,如无形的巨手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调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到2005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73亿、1.37亿、1.06亿和800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加人口达3.96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4.7%…… 促进和谐,事关全局;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国务院专题研究农民工问题,并出台专门文件,全国24个省(区、市)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近年来,我国价格主管部门先后17次出台降价措施,降低了1100多种药品零售价格,降价总金额达到350多亿元。 一批坑农害农、制售假劣食品药品事件受到严肃查处。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正逐步得到纠正。国务院7部门联合展开环保专项行动,重点解决危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 拥有2500年历史的江苏省扬州市,刚刚荣获2006年度“联合国人居奖”。市委书记季建业感慨地说,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就是要让群众受益。这是扬州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得到的最切身感受。 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中央党校日前在学员中进行的一项调查,引起许多人的深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哪些矛盾和问题?“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社会保障”、“贫富差距”、“三农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排在前列。 音律和谐,令人身心愉悦;社会和谐,成就千秋伟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尽管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迈出一小步,但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仍然必须清醒地看到,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需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长期奋斗。 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难以乐观、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低、公共教育卫生经费不足、各种收入差距拉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朱庆芳一一列举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深有感触地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这些不平衡现象,需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特别予以注意。”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前国内形势的基本判断。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还是在党、在各级领导班子。”全国党建研究会研究员王庭大认为,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把中央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的党建工作,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两个重要的抓手。党建专家普遍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新的重大考验。党员领导干部既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又要在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勇于探索,锐意进取,不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好的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共同奋斗。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直面八大挑战”、“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依法治国才能和谐”……六中全会召开前夕,许多专家、学者发表文章,对和谐社会建设建言献策,不少网民直抒胸臆,对社会和谐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这种共商和谐的热忱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份激情,是激情之中展现出的冷静和清醒。”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郝如玉说,“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最坚实的群众基础,也是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根本原因。” 150多年前,30岁的卡尔·马克思和28岁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充满激情地描绘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未来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距此150多年后的今天,执政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征程。人们相信,即将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必将对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指导方针和工作部署。一个以先进理论武装、由先进分子组成、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一定能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