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既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思想理论界的一件大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也是重大的理论原则问题。因此,自十六大以来,它是继科学发展观之后的又一个理论热点。如果说科学发展观是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党关于社会形态理论或社会历史观的重大发展。它的提出是思想解放的伟大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来,这28年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因而国家才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成为共和国发展的最好时期。当然,解放思想的历史过程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不是直线式的,而呈曲线、波浪式。有时表现比较明显、突出、集中,呈现出高潮状;有时则相对地缓和、平静,呈非高潮状。 就思想解放的高潮而言,由于社会影响的力度,掀起波澜面的广度不一样,其高潮的峰状和等级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可能是“最大潮”,有的则是“次大潮”。这种区分无疑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些重大思想理论和战略决策的提出,几乎都与思想解放的大潮相伴随,是思想解放大潮的产物。比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思想解放大潮,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实现了党的思想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上个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发表引发的思想解放大潮,为党在十四大选择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了重要政治准备和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进入21世纪后,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掀起了又一波思想解放大潮。它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为十六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历程构筑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平台。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不断地作出许多重大的战略决策,提出一个又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从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这两年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通过,标志着全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着新一波的思想解放将进入高潮。 为什么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思想解放的伟大成果,新一波的思想解放将进入高潮呢? 第一,它讲了“老祖宗”们没有讲的新话,有助于人们彻底从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中解放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解放的一个伟大功绩,就是否定了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仍然是主要矛盾的错误理论,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既然我们国家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那么再坚持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来观察、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就是错误的。1957年夏天以后指导思想的“左”的趋向的20年发展,造成“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摒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理论,但是它的思想影响并未完全消除。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是同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彼此相克的两个指导方针,是完全对立的两个理论构架。因此,它的提出对于彻底消除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思想,在“老祖宗”们的著作中没有,尽管有其思想因子,但没有这个理念。就此而言,它的提出,如同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一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二,它承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从鄙弃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解放出来。本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前后衔接的历史之链。各个历史环节都对文明的发展起了这样那样的作用。但一个时期片面强调与旧的观念彻底决裂,对以往的属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论,往往否定的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老祖宗”们的著作中没有,但它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而其思想渊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包括几百年来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也吸取了我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历史遗产。许多曾被视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格格不入的,因而被列入“另类”的思想,实际上都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因子,是这个思想理论提出的文脉之一。因此,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从鄙弃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解放出来。 第三,它与时俱进,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助于人们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28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许多指标的持续、平稳、快速的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我们国家今天的社会面貌,也不可能有目前在国际社会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带来许多矛盾。怎样解决这些矛盾,是继续按照计划经济那一套,强调“刚性”的行政手段来解决,还是改变行政命令方法,强调用民主的、法治的、协调的方法,即“柔性”的方法来加强社会管理?这是需要慎重选择的。继续沿用旧的管理方法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背离的。只有采用民主的、法治的、协调的方法,即“柔性”的方法来加强社会管理,才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适应了这个要求。因此,它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最后,它直面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有助于人们从长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勿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们国家有了空前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另一方面,许多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但是,在一个时期,往往不愿正视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君不见,一些报告文本或媒体宣传,讲成绩眉飞色舞,好的形容词堆了又堆,唯恐说得不充分;讲问题抽象空洞,轻描淡写,寥寥数语,担心说多了、说重了会产生所谓的“负面影响”,给大好形势“抹黑”。其实,这完全是多余的顾虑。老百姓的眼睛雪亮,心中自有一杆秤。这完全是形而上学的思维定势在作祟,是不相信群众的表现。这些年来,文风变了。这个变化是党风、政风变化的反映,是民主的进步。讲问题实实在在,不掩饰,不找托词,和盘托出,让群众了解实情,透明度高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直面社会问题,强调社会建设,将进一步有助于人们从长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它既有阶段性的任务要求,更是我们党的长期奋斗目标。只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矗立在世界的东方。
(作者为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