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无限可能 成就卓越未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及革命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陕西省立德树人工作指南》,主动响应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百万学子延安行”实践育人要求,积极参加西安思源学院“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研学活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分批次组织师生赴延安,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教学、情景式实践,引导青年学子在革命圣地追寻红色记忆,感悟延安精神,筑牢理想信念。10月18日至19日,学院第二批师生接续踏上征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接受精神洗礼,汲取成长力量。


初心如磐:踏上圣地寻根之旅
18日凌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5级师生怀着崇敬与期待乘坐列车奔赴延安。车厢内,红色氛围格外浓厚,师生自发齐唱《黄河大合唱》,唱出了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与对红色历史的敬意。一场"列车上行走的思政课"随汽笛开启,思政课教师以黄土高原为幕布,将延安精神与科技传承娓娓道来,这场“列车上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基因与科技报国的种子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激励着青年一代以延安精神为指引,在信息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报国华章。


抵达延安大学后,研学活动开班仪式简短而庄重。仪式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此次研学的行程安排与学习要求,鼓励师生们以谦逊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沉浸式感悟延安精神。

沉浸式研学:在历史现场感悟信仰力量
纪念馆内重温峥嵘
研学首站,师生共赴延安革命纪念馆。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与详实的图文资料,师生们系统学习了党中央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深刻理解“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延安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

旧址现场追寻足迹
在王家坪革命旧址中,师生们实地探访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生活场所,感悟革命先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共七大会址前,通过“窑洞对”历史场景还原,使学生领会“团结就是力量”的革命真理,理解杨家岭作为“革命圣地心脏”的独特历史地位。

枣园灯火映照初心
在枣园小课堂上,师生深入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通过张思德同志为打破封锁烧炭、危急时刻舍身救战友的感人事迹,深刻领会“为人民服务”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共产党人用生命践行的誓言。带着这份从事迹中汲取的感悟,师生齐聚“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齐声诵读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铿锵有力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对话。

凤凰山麓感悟担当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的窑洞前,师生聆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故事。大家跟随讲解员的讲解,深入学习《白求恩:高尚人格的典范》。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鲍彬结合学院专业特点与学生交流:“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与我们追求科技创新的精神高度契合。新时代青年要以他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抗大精神激励前行
在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铿锵校训响彻展厅。通过学习,师生了解到抗大在烽火中为革命培养大批军政干部的光辉历史,深刻认识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仅是抗大的办学方针,更是新时代青年成长的行动指南。


情景式教育:在感动中传承红色血脉
18日晚上,学生欣赏红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红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以真实历史为背景,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保育员们用生命守护“希望火种”的感人故事。“这些默默奉献的英雄,用行动诠释了‘为了孩子,为了未来’的革命大爱。”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5级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
砥砺前行:让延安精神照亮青春征程
返程列车上,师生们热烈交流研学感悟。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5级数字媒体艺术(本)01班底冠勋说:“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信仰的力量。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中坚守、在奋斗中开拓的精神,让我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一句空话。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我要将延安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在科技创新中勇担使命。”


此次研学活动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实践。学院通过“课前预习—途中教学—实地研学—成果展示”的闭环模式,将延安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引导学子在触摸历史中坚定信仰,在感悟精神中勇担使命。未来,学院将持续组织师生赴延安研学,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文稿/电子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