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中央将教师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师队伍建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的同时,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更大突破。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必须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原则。将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放在拓展师德师风建设内容、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破解教师管理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切实优化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增加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合力等方面。
作者简介
王定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国家督学,博士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根据最新统计,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共1578万人。正是这个庞大的职业群体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中央将教师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特别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根本在教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都离不开教师的贡献。
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于2018年1月20日正式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以中共中央名义印发的教师队伍建设文件。《意见》的出台,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意见》擘画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方向,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抓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就必须认清当前教师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明确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势和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在巩固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直面挑战,确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更大突破。
(一)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已具备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换档升级,提质增效,进展明显。
第一,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完善。2012年以来,教育部分别出台了加强中小学教师和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文件,明确了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师德建设逐步迈向法治化和规范化。
第二,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部严格控制师范院校改制、摘帽,师范院校稳定在180所左右,其他参与教师教育的院校稳定在380所左右,教师教育专业点设置保持在5000个左右。教育部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高等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UGS模式”协同育人新机制,推动各地各校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增强教师教育内涵建设,大力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第三,教师国培体系得以建立。国家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国培体系,2012—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国培计划专项经费超过100亿元,培训各级各类教师超过900万人次,有力地带动了各地开展五年一周期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布局,2013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采取“标准建设、培训创新、能力测评、推进应用”相结合的新机制,到2017年,基本完成了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项培训。自2017年起,国家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近7亿元,参训的职业院校教师超过万人,推动了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第四,乡村教师队伍得到明显加强。通过实施“特岗计划”,五年来,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省份共招聘28万名特岗教师,增加了乡村教师数量,极大优化了乡村教师结构,提升了乡村教师整体水平。2013年,教育部启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到2018年,已经安排专项经费140亿元,覆盖了725个贫困县,惠及130多万名乡村教师,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得到一定破解。
第五,推进教师编制配备改革。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出台政策,统一了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教师配备标准,倾斜支持乡村教师配备补充。
第六,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在教育部、人社部、中编办等部门的推进下,在部分省区推进“县管校聘”改革,通过定期交流、学区一体化管理、乡镇中心校教师走教等方式,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和薄弱学校流动。
第七,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中小学设立正高级职称,2016—2018年评审中小学正高级者达9000人。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全面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充分发挥高校办学自主权。与此相关的是,教育部非常重视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研究学术。
第八,整体素质结构得到优化。据2017年统计,教师学历层次得到提升,有93.7%的小学教师取得专科以上学历,82.5%的初中教师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分别比五年前高出8.7和10.9个百分点。年龄结构日趋优化,普通高校、中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下的分别占69.8%和70.5%,中青年教师成为主体。师生结构比例趋于合理,与2012年相比,小学生师比降低了0.59个百分点,初中降低了1.18个百分点,高中降低了1.82个百分点。上述成绩和进展,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面对新方位、新形势、新要求,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师范教育有所削弱。对师范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下降,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够。部分师范院校综合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师范生招生比例在不断下降。有些院校师范生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教育需要。
其次,教师待遇保障不力。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相对低,特别是中部人口大省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明显偏低,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当地财政收入增速。
再次,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尚待理顺。受城镇化进程、二孩政策、高考改革等因素影响,急需增加教师数量,优化调整教师编制配备。但是,真正增加编制总量的省份不多,乡村学校结构性缺编和城镇“大班额”现象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在教师资源配置上,人社部门管总量、教育部门管调配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学校人成为系统人的身份变革还没能实现,校际、区域均衡配置任重道远。中小学教师中级、高级岗位结构比例较低,教师发展通道不畅。同时,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下放后的监管工作也亟待加强。
最后,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工作需要加强。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建设薄弱,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亟待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遵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贯彻《意见》、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必须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原则,从而采取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针对性的政策举措。
(一)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行动指南。只有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让教师队伍建设进程行稳致远,取得应有成效。指导思想应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树立什么。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力争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分阶段目标
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既要力求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于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期盼,分阶段提出目标任务。
到2022年,要基本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支撑各级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职称制度得到较大改进,广大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教师管理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取得重大进展,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普遍建立。教师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总体上,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和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到2035年,广大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造就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让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脱颖而出,从而使教师整体素质和层次结构能够有效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队伍充满生机活力。广大教师能够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全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三)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原则
第一,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教师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坚持严格管理监督与激励关怀相结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强化全方位保障措施。教育的改革发展,教师的积极有效工作,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地位待遇。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在规划上优先谋划教师工作,在经费安排上优先保障教师投入,在工作部署上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拿出系列真招实招,对准广大教师最盼、最急、最忧心声,解决好教师队伍建设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第三,突出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广大教师从事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致力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事业。所以,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推动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第四,深化各方面改革创新。改革是时代标志,是破解教师管理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越到深处,面临矛盾越多、难度越大,必须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要抓住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优化国家顶层设计,推动基层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
第五,针对相应的类型特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异,决定了不能用一个标准推动工作,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成绩。同时,各级各类教育对教师队伍的需要也不相同。因此,必须要立足中国国情,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统筹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确保实效。
(转载自教育研究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