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动】匠心筑梦,研途同行系列专题纪实(三)研之愈明,行之愈笃——学科带头人张永明的科研历程回顾
发布日期:[2025-01-03]
我的科研之路起步较晚,大学毕业的第一个职业是中等专科学校教师,旨在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特别重视“双基”的教学与训练,对教师的科研没有要求,老师们没有“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概念,也就没有科研意识,我唯一的“科研”成果就是作为副主编参编了一本教辅用书。直到考上研究生之后,才算是开启了我的科研之路,做学位论文“迫使”我认识:什么是科研?怎么做科研?
我的学位论文的题目是《构建“师生共同成长乐园”办学理念的实践研究》,基于论文的需要,我先后三次去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康乐县的一些小学调研,我通过问卷、访谈、现场考察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扎根理论”提炼观点,以“质性研究”的方式呈现研究过程与结果,在导师的严格要求与指导下,完成了学位论文,最后获得了“优秀学位论文”等级。至此,我才勉强“科研入门”,当时,我已经三十多岁了。
研究生毕业后,我的单位由中等专科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对科研有要求。我便围绕教育学教学工作开启了我的科研探索之路。从申报项目到发表论文,从主编教材到出版专著,从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到获批校级、厅级教学成果奖,科研与教学成果不断地产出。科研之路是艰辛的,但收获也是欣慰的,科学研究不仅赋能我教学水平的提升,而且源源不断的荣誉诸如“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优秀科研工作者”“学科带头人”的荣誉称号每年都有,这些成果和荣誉加速了我的职称晋升之路。
晋升高级职称之后,我也担负起了二级学院的领导职务。这时候,我对科研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我在思考科研的价值是什么?作为二级学院的院长和“学科带头人”肩负的使命是什么?我认为教育科研是要解决教育问题的,一定要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科研。作为办学层次比较低的师范院校,在科研定位上,首先考虑“立足当地,为服务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确定研究方向。我着手探究专业特色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2014年,一个重要事件把我引向了真正的“行动研究”的方向。我申报的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获批,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专科学校获批此项目。培养卓越全科小学教师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我结合学校80多年服务农村的办学历史和培养小学教师的服务定位,通过对甘肃乡村小学的调研,发现甘肃乡村有大量的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和“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现实问题,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于是,我把培养“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卓越全科小学教师作为我团队的科研的方向。有人说,培养小学教师是“小儿科”“没有学术价值”,我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方向,带领我的科研团队,研究“如何面向乡村培养卓越全科小学教师的问题”“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问题”等,研究乡村教师教育也就成为我们学科建设的方向,我也因此开启了真正的学术生涯。
经过实践调研和学术论证,我们确定了“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技能,突出实践”人才培养理念,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最后形成了“综合+1专+1特”的乡村卓越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构建出了基于“OBE”人才培养体系的六大人才培养运行机制。2020年,教育部直接确定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为专科师范类二级认证打样试点专业并获通过,也是甘肃省第一个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专业;2022年,该模式获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围绕该模式的理论论证与实践构建,产生了许多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教学成果,我认为这些成果是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因为它来自实践,又运用于实践!专业认证和升本之后,我们先后接待了20多个高校的考察交流团,甘肃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二级认证基本上借鉴了我们的经验。
我一直对我的学生讲:“要尊重权威,但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构想、敢于实践”。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创新,在于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没有基于实践调查的资料和实践创新的经验是不能作为学术观点的证据的,没有经过科研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是没有效度的。因而,我谨向青年老师们建议:坐在房子里是做不出科研成果的,要做有价值的科研,一要基于调查研究,二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以上是我对科研历程的回顾,心中满载感慨与激情,愿我的分享能激发老师们的深切思考,并为你们的科研之路注入新的动力与灵感。值此恰逢新春佳节来临,我衷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中,所有努力皆有所成,科研之路繁花似锦,收获满满,成就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