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思源 |  院系设置 |  组织机构 |  国际交流 |  招生信息 |  就业指导 |  服务大厅
学校主页 | 后台管理
banner

展旅游视野 铸文化根基 传融媒声音

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有特色、有理想,能感知生活百态的应用型文化传媒人才。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内容详情

【入学教育】筑牢教学根基 助力新生启航

发布日期:[2025-09-08]

——文博学院书画艺术专业新学期系列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帮助2025级新生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融入专业学习氛围,西安思源学院文博学院书画艺术专业于近期精心策划系列活动,分别于2025年8月28日开展新学期新课试讲,9月3日举办2025级新生见面会。两场活动紧扣“夯实教学基础、赋能新生成长”核心目标,为学院新学期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课试讲展风采 打磨课堂提质量

      8月28日,书画艺术专业新学期新课试讲活动在学院多媒体教室举行。本次试讲聚焦《数字插画》《书法基础》《设计美学》等8门专业课程,邀请专业教研室主任、资深骨干教师组成评审团,从课程设计逻辑性、教学方法创新性、师生互动有效性等维度进行综合评议。

      试讲过程中,授课教师充分结合书画艺术专业特色与当代艺术教育趋势,采用“理论讲解+技法演示+案例分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数字插画》课程教师通过现场操作数位板,演示传统绘画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技巧,展示如何将中华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插画创作;《书法基础》教师以楷书笔法为切入点,结合经典碑帖临摹示范,强调“笔法传承与个性表达”的平衡;《设计美学》教师则通过解析故宫文创、敦煌IP等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路径。

      评审环节,针对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节奏把控、教学资源拓展等方面提出具体改进建议。例如,建议《数字插画》课程增加校企合作项目案例分享,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需求;建议《书法基础》课程融入临摹打卡环节,强化课后练习效果。参与试讲的教师表示,将根据评委建议进一步优化教案设计,确保新学期课程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新生见面暖人心 明确方向促成长

      9月3日,书画艺术专业2025级新生见面会在学院多媒体教室举行。书画艺术专业全体教师、高年级学生代表与50余名新生共同参与。见面会以“书写热爱 绘聚未来”为主题,通过教师分享、学长经验交流、互动问答等环节,帮助新生全方位了解专业情况,快速建立归属感。

      会上,书画艺术全体教师首先对新生的到来表示欢迎,专业教师杨怡人老师对专业做了详细的介绍,从学院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书画艺术专业发展及行业前景等方面进行介绍,帮助新生清晰了解大学四年的学习路径。书画艺术专业负责人魏宝丽老师结合专业目标及自身多年教学与艺术创作经验强调:“书画学习既要扎实掌握传统技法,更要敢于突破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需求相结合。”鼓励新生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态度深耕专业领域。

      2023级书画艺术专业优秀学生代表吴佳苡、吴浩浩两位同学从“学业规划”“专业学习方法”“自我提升”“学校生活”“校园资源利用”“学科竞赛参与”等方面分享经验,并结合自身两年来参加各类活动竞赛等经历,建议新生尽早明确兴趣方向和学业规划,提早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提醒新生合理平衡文化课与专业技能学习,充分利用学院书画实训室、图书馆艺术藏书等资源提升综合素养,并鼓励学弟学妹积极参与专业社团活动,不断提升自我。

      互动环节中,新生围绕“如何提升书法创作水平”“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是否有机会参与校外艺术实践”等问题积极提问。教师团队逐一耐心解答,明确专业就业涵盖书画教育、文化创意、艺术策展、新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并介绍了学院与西安美术馆、陕西书画院及文创企业合作开展的实践项目,消除了新生对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困惑。现场气氛热烈温馨,新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见面会不仅对专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学好书画艺术的决心。

      系列活动显成效 蓄力启航新征程

      此次新学期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既是西安思源学院文博学院书画艺术专业落实“以教促学、以学促优”教学理念的具体举措,也为专业教学质量提升与新生培养搭建了重要平台。新课试讲通过“以评促改”的方式,进一步优化了课程教学方案,为新学期高质量教学提供了保障;新生见面会则通过“师生互动、学长引路”的形式,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环境,明确学习目标与发展方向。

      接下来,书画艺术专业将以此次系列活动为起点,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一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与师资培养,另一方面完善新生培养帮扶机制,通过“一对一导师制”“专业学习小组”等形式,助力新生在书画艺术领域稳步成长,为培养兼具传统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