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文院】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赴陕西省延安市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发布日期:[2025-03-04]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八十多年前,有一颗红星在这黄土高原上冉冉升起;八十多年后,走过西柏坡、走到北京,它照亮着中国未来的方向。为深入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铭记百年党史,以红色历史、红色文化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品格,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2023年7月22日赴陕西省延安市延安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瞻仰红色遗迹,了解红色历史和红色故事,领会延安精神的实质。

延安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延安革命纪念馆规模宏大,整个馆区由馆前广场和纪念馆两部分组成,广场开阔宏伟,纪念馆庄严肃穆。广场上,巍然矗立在实践团成员眼前的是毛泽东同志的雕像,铜像双手撑腰,眺望远方,似沉思又似展望。实践团成员们在雕像前驻足许久,在团队指导老师李静的带领下,共同回顾了党从一大到开国,28年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峥嵘历史。
走进馆区,映入实践团成员眼帘的便是巨大的宝塔山浮雕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字样。绕过浮雕进入展区,一幅幅放大后的黑白照片展示着南泥湾开荒、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边区发生的战斗和毛泽东同志及党中央其他主要领导同志工作生活的实况。经过讲解员的介绍,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实践、斗争和纠偏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形成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为精髓的延安精神。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文物展区,一件件延安时期领导人的工作生活用品、一部部党的初代领导人的藏书、一本本延安时期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一把把大生产运动时延安军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珍贵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在延安发生的历史故事,也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延安走向全国。其中,最让实践团成员印象深刻的,是一张毛泽东同志亲手为习仲勋同志题写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题词。实践团成员张佳妮同学在了解这幅题词的由来后激动地表示:“这幅题词历久弥新,它不仅高度赞扬了习仲勋同志甘于奉献,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的品格;也始终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的共产党员、祖国的建设者、共产主义事业的后继者树立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勤勤恳恳为党奉献的公仆情怀。”
在科学媒体展区,实践团成员观看了由裸眼3D技术展示的直罗镇战役、瓦窑堡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等多项与延安革命建设有关的重大事件。当那些年的一幕幕艰苦卓绝、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历史画面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再一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实践团成员马慧茹同学说:“这里的一切,让那些崇高而伟大的人变得清晰和真切,我们真的能从这一幕幕故事中感受到党和国家初代领导人的卓越品格。”
参观过程中,纪念馆的讲解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道: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过程中指出,一个党史陈列,就是一部党史教科书。同学们经过此次的参观学习,对延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反映在延安人民和党的主要领导同志身上的美好品格有了充分的认识。同时,同学们看到了革命斗争的危险复杂、纠偏取正的困难艰辛,从中明白现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不仅要为自己,更要替那些留在历史中的前辈,将他们希望看到的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平凡铸就伟大,辉煌功垂千秋。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孕育出了不朽的精神。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将继续探寻历史的轨迹,去看这个地处陕北的城市,为什么能够成为“红星”照耀中国。[转自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