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下午,中国传统玉文化研究者沈华教授做客我校文学院滋兰讲堂,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国传统玉文化”的滋兰讲堂首场讲座。校长李维民,副校长管忠民、曾荣新,校长助理周士恒,文学院院长赵惠霞出席此次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罗刚锋主持。
大学是传承文明的重要基地,优秀的学术讲堂是大学的软实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和学校的内涵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在文学院院长赵慧霞教授的倡导和亲自参与下,文学院滋兰讲堂应势而生。“滋兰讲堂”一名取自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句,寓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滋兰讲堂,幽而有芳”,这也成为文学院滋兰讲堂的开设宗旨。滋兰讲堂作为立足文学院,辐射全校的人文素质提升基地,将定时邀请陕西省乃至全国学术界、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教授和学者,以及行业大咖来校作专题讲座。
讲座期间,李维民校长首先对沈华教授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文学院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文学院赵惠霞院长阐述了人文素质在大学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我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现状,希望通过滋兰讲堂这一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大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感受大家风采,聆听专家教诲。
讲座伊始,大家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了沈华其人和其“以东方文化智慧,领悟当代精神出路”的宏图大志。随后,沈华教授从玉的基本概念、玉文化的起源、玉文化与我们的关系三个方面讲述了有关玉的传统文化。在玉的基本概念中,沈华教授为大家简要概括了玉的起源,玉的身份,四大国玉代表及和田玉的常识。在玉文化的起源中,沈华教授解说了玉对人文思想和社会道德理念的影响的文化内涵、玉对主要文化载体如语言和文字的影响、玉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影响。在玉文化与人的关系部分,沈华教授阐述了人们普遍关心的古玉是否可以佩戴、古玉是否为血沁等问题,讲解了翡翠、松石、南红与和田玉的关系,从历史角度分析了“黄金有价玉无价”这一俗语。他认为,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史前时代至汉代,其特点是玉器使用的制度化,纹饰充满神秘色彩以及造型上远离世俗。第二阶段是从隋唐至明清,玉器风格逐渐摆脱了神秘感,向世俗化发展,反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他指出玉文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其历史悠久,延绵不断;二是玉器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它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礼仪、商贸、图腾、宗教、信仰乃至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其他任何古器物无法比拟的。他还引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五德”分析,从玉的物理构造及特性方面阐释了君子五德。他说,玉所特有的美丽光泽和温润内质使它成为一种超自然物品,被赋予人文之美。所谓“君子比德如玉”,“德”既是玉的特性,又被拟人化、道德化,成为古人心目中正人君子良好品德的象征。
沈华教授就玉的相关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他诙谐生动,深入浅出的讲解充分展示出了渊博的学识修养与融会贯通的学术思想,赢得了与会师生的阵阵掌声,此次座谈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期间,校长李维民为沈华教授颁发西安思源学院客座教授聘书。(文/麻一平;图/纪宇卿)
人物简介:
沈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会员,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玉器组专家成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玉器高级研究员、北京古博盛玺艺术品鉴定中心玉器组专家、辽金玉器专家、央视《一槌定音》栏目嘉宾、央视收藏投资鉴宝节目特邀鉴宝人、武汉电视台艺术品投资顾问、资深收藏家。历经三十年收藏研究,致力于传播普及中国玉文化,在北京创办民间收藏组织《东篱雅集》,在武汉创办了民间收藏组织《麒麟汇》,赢得无数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