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思源 |  院系设置 |  组织机构 |  国际交流 |  招生信息 |  就业指导 |  服务大厅
学校主页 | 后台管理
banner

融会贯通,经世致用

文化影视创意产业新锐人才的摇篮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内容详情

走进白鹿原,探究地名的起源

发布日期:[2017-08-21]

      为培养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服务社会的科研思维,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为能更好地挖掘与弘扬民间文化,从而为应用型的教育教学拓展思路。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中文系的16位教师在院长赵惠霞的支持、鼓励与指导下,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吴玉军的具体筹划下,于2017年的7、8月份对白鹿原的69个村落以挖掘地名起源为契机,寻找散落在民间的传说故事为宗旨,分组展开了深入地调研。
      在忍耐了漫长的高温酷暑后,终于在7月底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倾盆大雨,调研队伍凭借着这场骤雨所带来的一丝清凉,其中的一支小分队率先走进白鹿原,去寻找遗落在这里的最美村落,探究村庄地名的起源。 
 

 
     

      吴玉军与陈倩倩两位老师分担了这支小分队的所有工作,他们于7月31日伴着晨曦开启了他们的调研之路,有憧憬,有好奇,有忐忑也有焦虑。在7月31号到8月2号的三天时间里,他们走访了六个村子,分别是姜尹村、张李村、伍坊村、新华村、杜陵、庞家村。
      7月31日上午,到达的第一站就是姜尹村,在姜尹村村委会的引荐下,他们探访了村上的老书记贾开阔,可能是当过书记的关系,他对村子近几十年的大小事务了如指掌,通过两个多小时交流,不仅明晰了姜尹村的发展起源,探听了汉文帝陵墓的被盗情况,同时,还领略了一位怀揣教育梦想的老先生——高凌汉的教育风采。
 

      下午,在炎炎烈日下,他们又来到了张李村村委会的门口,村委干部张森福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协助他们联系了对村子发展历史比较熟悉的几位老人,还亲自领路,将他们带到其中的一位老人张桂贤的家中,张大妈凭借着记忆,从村子的发展流变讲到与潘村的发展渊源,从学坊戏坊谈到秦腔正宗“敏派”创始人的李正敏,从庙宇祭祀到请神引水,张大妈的健谈与热心使一个下午的访谈在轻松与快乐中很快就结束了。

      8月1日,又是一个艳阳高照,今天的访谈并不像昨天那么顺利,首先是上午,带着昨日的喜悦来到了伍坊村村委会门口,虽然提前有联系,但不巧正好干上村子有事,所以他们不得不自己进村了解情况,首先愿意接受他们采访的是村口商店的老板贺宏利,但是由于不时有人来买东西,他们不得不多次中断访谈。后来在其他热心村民的引荐下,他们又拜访了贺福征老先生,贺福征老先生曾经是一位教师,对历史和村子的看法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老人已年过八旬,即使在戴着助听器的情况下也没法正常交流,还好有热心邻居贺利合先生的帮忙解说,总算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此次访谈。下午,在一阵接一阵的热浪中,他们有去了新华村,在村委委员的推荐下,他们一路打听来到了栗作富教师的家中,但可惜栗老师因常年在外,对村子的事情并不是很了解,因为时间的关系,无奈之下,只能暂时先结束一天的访谈。


 
 
      虽然对新华村的访问,可以说是一无所获,但他们还是决定暂时先调研其他村子,于是在8月2号,他们又对白鹿原上的杜陵村和庞家村进行了调研,杜陵村飞走的金鸽子,庞家村神团的神勇剿匪,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调研期间既有对各村村委会的造访,又有对当地村民的访谈;既有对古老庭院、树木、庙宇、碑文的实地考察,也有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翻阅整理;既感受了收获的喜悦,也体验了奔波无门的苦楚。既欣赏了白鹿原的田野风光,也克服了沿路恶狗狂吠,草树挡道的艰难;既领略了白鹿原民情的淳朴,也感受了被拒于千里之外的无奈。


      大雨过后,又是连续数日的高温闷热,酷热与缺水常常使他们筋疲力尽,但他们深知调研的意义与时间的紧迫,所以他们不畏苦不畏难,依旧奔走于田地村落间,不放过任何一个调研访谈的机会。特别是在他们调研过程中发现关于民间文化,包括宗族姓氏渊源在内,即使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村民们,除了七八十岁并有一定文化功底的极少数人还熟知之外,大多数村民都已不得而知,尤其是青年人。很显然,民间文化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这让他们深切地体会到,那些曾经支撑了祖先们生存繁衍的民间信仰正在逐渐坍塌,那些古老的民众狂欢仪式也逐渐被遗弃,那些曾植根于民间的文人志士也被慢慢地淡忘,而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生存土壤的民间文化在当下的乡村仿佛已终止了回响。所以尽管在调研中困难重重,但他们依然坚持认为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由此可见,思源学院文学院中文系的此次田野调研工作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对教师科研思维的培养,更是对民间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文/陈倩倩;图/吴玉军,陈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