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思源 |  院系设置 |  组织机构 |  国际交流 |  招生信息 |  就业指导 |  服务大厅
学校主页 | 后台管理
banner

融会贯通,经世致用

文化影视创意产业新锐人才的摇篮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内容详情

走村串户探白鹿原历史“渊源”——记西安思源学院中文系教师暑期田野调查

发布日期:[2017-08-27]

    2017年暑期,文学院中文系教师全面开启白鹿原村庄地名故事田野调查。此次调研共涉及中文系16名教师,分七组进行,平均每组要完成10个行政村的调查任务。其中刘利利老师和郝亚茸老师负责调查席王街道办治下的塘家坪、东蒋坡、西蒋坡、东张坡、陈家坡、王家坡、西张坡、龙湾和任家坡共9个行政村(史家坡已合并至东蒋坡)。

 

    七月底,经过前期的资料准备,我们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田野调查工作。在去往各村之前,未避免扑空、接待不顺等突发事件发生,我们先提前给各村书记或村长通了电话。大部分村子接待人员都十分热情,但也有个别村庄出现拒绝接受调查访问的情况。第一站,两位老师驱车前往塘家坪。塘家坪位于白鹿原半山腰,交通甚为不方便,车子在路上来来回回转了十几圈也没有找到村子位置。再加上手机没有信号,导航失灵,放眼四面,没有一人。正当我们陷入绝境之时,从远处来了一位骑着三轮车的老者,上前询问才得知,这位老者正是塘家坪人。顿时如获至宝,跟随老者来到了塘家坪。村口摆放着一块非常不起眼的牌子,路较窄,很容易被人忽略。据塘家坪书记介绍,村里共有92户,354人。但在村居住的人却不过四五十人,并且都是一些年老者。青壮劳力都在外打工。塘家坪有着悠久的民间演奏历史。据说,这一技艺是从蓝田传过来的。从旧社会开始,村中绝大多数人会吹唢呐,会拉扬琴。且吹拉弹唱技艺了得,远近闻名。旧社会办白事充满了封建迷信的传统习俗,尤其是一些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家,为了显示声望、地位、声势,在办白事的过程中极尽排场、铺张浪费之势,从人死到安葬要经过许多复杂琐碎的迷信之事。即使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农村仍然有在白事上演奏的习俗,用来告慰亡灵。有些老人去世,因寿命较长,家中人以“喜丧”称呼。而这些会吹拉弹唱的手艺人就颇为吃香。据老人说,当时生活艰苦,衣不果腹,很多人十分愿意去白事上演出,一则吃的好,肉管饱;二则收入较高,演出一天一夜,平均能拿到酬劳三百圆。当时对于农民来说是绝好的事情。解放后,大多年轻人已不愿意再做这样的营生,嫌脸面无光,再则嫌报酬低,这项绝活基本算是失传了。至此,村中仅剩三位老人从事此工作外,访问期间,三位老人皆外出,不在家中。

    紧接着,第二站我们来到了东张坡。村里现有75户,318人。村子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很久以前从狄寨五坊村搬出来张姓三兄弟,他们沿原一直走啊走,到了一个地方,觉得水土很好,适宜居住,于是兄弟三人商量后决定定居于此。兄弟三人垦荒播种,家族渐渐壮大。后又有孟姓、郑姓、惠姓人搬迁至此。村子逐渐壮大。因此地位于坡东,张姓是始祖,故名东张坡。被访人张志宽老先生介绍,村里有个老爷庙,紧挨着老爷庙的就是白叶庙。老爷庙供奉的是关二爷,现因为年久失修,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致命摧毁,庙里已经是残破不堪。据说,在以前,老爷庙的香火是非常旺盛的。方圆百里的人都要来拜一拜。临近的白叶庙据传说同样十分灵验。百叶庙名称的由来,指的就是门口有一棵白杨树,直径有1.4米。庙里供奉着白杨树的叶子。人们生病后来到庙里祈祷,喝了用白杨树叶煮的水后就能立刻药到病除。于是有了“白叶显灵”的故事。人们纷纷来此地烧香拜神,祈求一家人平平安安。文化大革命后,老爷庙和白叶庙都被摧毁,近几年又有一些信徒自发组织在庙外种了两棵白杨树。以告慰神。


    以前,村里人擅长踩高跷。踩高跷是我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张志宽老先生年轻时就是一位踩高跷的高手。他介绍说,踩高跷需要胆大心细,踩高跷的人必须十分灵活。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化装成各种人物,一人或多人来往逗舞,由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木棍长约七尺(两米多),固定好后不只要走路如履平地,还得会跳,劈叉,做一点高难度的动作,以获得周围看客的一片赞叹之声。在这么高的木棍跷腿上要作出许多高难度的动作,这实在需要有高深的功夫和高超的技艺的。踩高跷作为民间重要的民俗活动,一般在春节或者赶庙会期间演出。据张老先生介绍,他当时学会踩高跷这一技艺,全凭爱好,心中喜欢,便下功夫苦练。当时有很多人踩高跷都有过受伤的经历,但是张老先生却一次都没有从高跷上跌下来。功夫了得,所以方圆百里,只要有重大节庆,都会派人来请老先生走高跷。每年的老爷庙庙会、城隍庙庙会,张老先生必定要来走高跷。好几十号人组成高桥对浩浩荡荡从路中走过,一路表演,周围攒动的都是人头。人们纷纷走出门来看热闹。场面着实热闹。张老先生可以同时扮演四个角色,也成为了当时的奇人。他说他最拿手的就是《冯彦探监》的戏码,到现在仍然烂熟于心。虽然已近八十,但张老先生表示他仍可以踩上高跷走两步,其灵活程度不亚于年轻人。张老先生的两个女儿在父亲的影响下,也会走高跷。而随着时间流逝,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基本不再对走高跷这一民间舞蹈感兴趣,踩高跷也面临失传的危险。说到这,张老先生十分感慨,以前走高跷全凭兴趣爱好,而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轻人怕有危险,毕竟踩高跷是一项危险系数较大的活动,另一方面踩高跷收入不稳,也使得人们不愿意再表演。等张老先生这代人不在后,踩高跷这么技艺就真的面临失传了。


    此后,我们按照计划对其他七个村先后进行了调查访问,每日从早上八点出发至天黑之前返回城里,期间没有吃过一顿饭,出发之前便带好干粮。甚至在走访西张村的途中还发生了车辆事故。 有的村庄接待人员十分热情,也非常愿意将村里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这使得我们再苦再累心里始终非常安慰。但正如前面所说,有些村庄对于本村的文化不予重视,加之村干部一些私人原因,使得我们需走访几次才能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故事。这也使得我们更加觉得,保护白鹿原文化已迫在眉睫。文物的被损坏,人们的豪不察觉,都使得这些“老故事”知道的人越来越少。走访过程中,陈家坡书记曾感慨的说,希望能有只笔把村里的文化故事的记下来,不然以后的人就再也不知道了。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文/郝亚茸   图/郝亚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