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思源 |  院系设置 |  组织机构 |  国际交流 |  招生信息 |  就业指导 |  服务大厅
学校主页 | 后台管理
banner

融会贯通,经世致用

文化影视创意产业新锐人才的摇篮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内容详情

叩南桑四布,织杳然鹿踪

发布日期:[2018-05-08]

      为了保护与挖掘白鹿原民俗文化,文学院中文系组织了第二次白鹿原村庄地名故事田野调查活动。2018年4月27日,在唐艳华、王多、高子涵三位老师的带领下,15级汉语言文学03班9名学生前往长安区炮里街的南桑村及布村进行文化调查。


    11时许,调查小组抵达南桑村。在村主任李更虎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因种桑养蚕而得名的南桑村千年历史。位置处在白鹿西南的南桑村,又名南桑运村,在婚丧嫁娶、节日习俗、贸易集市等重大日子中,或多或少地会保留着先人的传统。如今,村人以种西瓜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根据收成的多少,将年份呼作“大小年”。人与自然之间,相处得和谐而美好。
    南桑运村,人杰地灵。经调查了解,抗美援朝英雄封建华、王帮荣,韩城县长封威龙等,皆出自南桑村。他们作为南桑村的榜样,被人们深深铭记于心。


    随后,调查小组瞻仰了关帝庙。庙内供奉关老爷的塑像,每逢正月初一及十五,关帝庙开放,村人举办庙会、祭关公,寄托平安喜乐之愿。庙会其间,亦吸引周边村落的人们前来祈愿。


    在村民的热情引领下,小组成员也探访了娘娘庙。庙门古旧而厚实,每逢节庆,庙内燃香不断,烟气缭绕。庙前的大槐树,即使四人联手也无法合抱,树龄已有百年之久,树内空心但枝繁叶茂,令人称奇。南桑之行,使我们对祭祀庙堂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够促使身处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暂停脚步,关注体味遗留在民俗血液中的真谛。


    下午2时许,调查小组抵达布村。布村书记刘伟峰为调查小组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地解答。布村因作为古代丝绸交易的一个场所而得名,古时称四布村,由阎家布村、王家布村、乔家布村和布村沟组成。古时砲里原上盛产棉花,有许多布匹手工业者以织布为业,时常将他们的布匹拿到布村来交易,遂形成了一个以交易布匹为主的市场。明末清初,以“布市村”之名而存在。改革开放后,村民依布村得天独厚的条件,建造了“西安市神鹿西瓜种植基地”。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及琳琅满目的农产品,让布村大放异彩。
    据调查,在布村的历史上,村民始终难以忘怀一位身份并不显贵的人物,他叫刘兆黎。身处官府,为人正派,刚直不阿,治服了砲里霸匪来来子。他的作为,给砲里人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布村90岁高龄的熊德普老先生耳聪目明,娓娓而谈民俗往事。 村中白鹰寺相传建于魏晋时期,是白鹿原上的远近闻名的一大古寺。如今的布村小学正是它的原址所在地。《杜甫长安行迹图》可以证明:杜甫登高游白鹿原第一站就是白鹰寺。寺内更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诗人提句,可见白鹰寺在古代就很有名了。如今惟盼更多的人关注白鹰寺,再现它的昔日辉煌。


    白鹰寺是个极热闹的地方。春节前后,誉满乡里的社火表演吸引着周围的社庙前来捧场祝贺。《三娘教子》、《天河配》、《周幽王》等剧目,既继承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又批判性地还原历史人物本质,让青年一代深受启迪。此外,每年的二月初四,农人齐聚白鹰寺,共度庙会及鼓会。
    随后,在熊德普老先生的带领下,调查小组赏览了闻名乡里的百年皂角树。树干粗壮,需数人才可合抱。树木蓊郁,鸟雀穿梭其间,歌喉婉转,昭示着布村沧桑的历史与崭新的明天。


    经过一系列的采访、记录、录音、拍照,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感慨于广袤的白鹿原,蕴藏着如此巨大的精神财富——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别具匠心的建筑方式、多彩传奇的民俗故事等等。是这些内容构成了南桑村和布村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风貌。经过此次调查,我们得到了田野调查的锻炼,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中文系老师们的指导热情与超强的组织联络能力,增加了我们对于今后参加各种活动的信心,更是提高了我们的调查、写作、交际的各方面能力。
    白鹿原民俗田野调查是对传统文化之门发出的叩问,更是本着“传统为骨,民俗为翼”信念的芸芸师生,对将要消亡的民俗文化的一种挽救与保护。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链条上,起到很好的传送作用。

(文/政晓甜、张钦  图/何婉菁、佘甜甜、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