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思源 |  院系设置 |  组织机构 |  国际交流 |  招生信息 |  就业指导 |  服务大厅
学校主页 | 后台管理
banner

融会贯通,经世致用

文化影视创意产业新锐人才的摇篮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内容详情

探察村庄历史,弘扬白鹿文化——文学院白鹿原文化田野调查第五小组活动纪实

发布日期:[2019-05-05]

 

为了保护与弘扬白鹿原传统文化,也为了提高师生们实事求是的田野调查能力,在文学院的筹划安排之下,2019424日,我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吴玉军副教授、教师周雅青,带领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班的14名学生,赴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燎原村进行白鹿原村庄历史文化调查。

在两位教师的带领下,大家走进了绿树掩映的燎原村。燎原村是由张雷湾、吊钟沟村、孙家场村和桥头村四个村庄在去年合并而成的。这些村庄位于白鹿原的边缘地带。

在这四个村庄中,无不流传着珍贵而奇特的传说与故事。据热情接待我们的村民张平介绍,吊钟沟村的先祖们原来居住在地形平缓的地方,以栽桑养蚕与种植农作物为生。但是,后来却因发大水导致了平缓的地带被淹没,瘟疫四起,人们不得已开始搬离了原来的聚集地。搬到吊钟沟村的第一家人为胡姓人士,后来从山西大槐树老鸹窝,也有张姓人士陆续搬来,吊钟沟村的村小姓杂,也正说明了人口的流动性强。张雷湾村的祖先以张姓与雷姓独大。在古时,还存在一个家大业大的马姓家族,但是现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一些遗址。孙家场村以孙姓为主,因为“碾场碾麦”而得名。桥头村原本属于附近其他村庄,因为村落人口不断繁衍或搬迁等原因才形成不久。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这次的走访活动中还近距离接触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吊钟沟村有名的“花馍”了。据传,当年慈禧太后西狩西安,地方官员以吊钟沟花馍进呈,慈禧品尝之后,大加赞赏,此后,花馍便正式进入了官宴酒席之中。吊钟沟的花馍也得以名扬四方,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和青睐。现在的花馍不仅继承了传统,更是创新性的与当代社会的新元素融合,深受男女老少的欢迎喜爱。

在此次文化调查的过程中,不仅调查到了有名的花馍,更是有幸亲临了建立于清朝光绪年间的雷家大院,距今已有111年的历史了。据传雷家大院的第一位主人就是雷运初。雷运初1872年出生在关中,应试考中了举人,并被在四川一带为官。在去四川赴任的途中,雷运初把关中的茶叶、小麦等特产带到了四川,促进了四川农业技术的发展。在1908年的时候,雷家大院的房舍就被建立了起来。都说千年柏树万年槐树,在雷家大院的门口就存活着一颗参天的槐树,一边是枯枝嶙峋,一边却是枝繁叶茂。大院四进四出,占地2.3亩,前院后院中的厢房都一一对称,符合了古代建筑当中的对称美学。站在院中,眼望临两墙墙跟竖放的两排对称石条,很容易让人想起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嘉轩领着儿子蹲在上面吃面的情形。遗憾的是,这些房子已经很久不住人了,房子存在年代的久远,加上风雨的侵蚀,逐渐变得破旧。雷家的家谱也已丢失。除了村上过红白喜事的时候,会在这里摆酒席之外,一般没有人来到这里。这让参与调查的师生们倍感惋惜,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但值得欣慰的是,不管村庄的历史或远或近,都有一些关于本村的有趣传说或传奇故事流传了下来。陈旧的庙宇、斑驳的门窗、一砖一瓦、一桥一路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远去的历史。岁月用一种平和的笔触、书写渐渐淡去的流年。是最平凡的劳动者们、在最平凡的村庄中、在时代的变迁中演绎的奇迹,让村庄变得更具生命活力。挖掘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中文系学生需要去身体力行的文化使命。探访村庄历史,弘扬传统精髓,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们也必须一直在路上。

传统村庄拥有着相对较多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精湛的民间艺术,富有社会和经济价值,它们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只有探寻挖掘村庄历史,才能留住文明记忆。因此,通过本次的文化调查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让中文系学生真正走进生活、服务社会,更能够将白鹿原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让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真正增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 乔琴洁、乔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