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古槐精魂,争做时代新人——文学院白鹿原文化田野调查第六小组活动纪实
发布日期:[2019-05-05]
2019年4月24日,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的15名学生在指导老师娄红岩、陈祎满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四坡村白鹿原文化田野调查。
在四坡村党委书记张杰的热情安排下,我们采访了编写过村志的许永贤、张培锋老师以及其他四坡村村民,也走访了整个村子,拍摄乡村面貌。四坡村在白鹿原村庄合并之前主要包括张家坡、许家坡、任家坡、杜家坡四村,在建国初期,他们同属于四坡村人民公社。据《咸宁长安两县志续志·图》记载,这几个村子皆以地形和姓氏得名。
四坡村是一个移民村,相传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前后,明政府在山西进行了一次历时47年、人数达近100万的大规模强制性移民。由于当时明政府把这些移民都集中在洪洞县古大槐树下,进行登记注册后强制带走,所以把这次迁徙俗称为“山西大槐树迁徙”。“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在哪里?大槐树上老鸹窝”,这首广泛流传的民谣记录的就是那次背井离乡、离开故土的伤痛。
带着千年古槐的精魂,世世代代的四坡村人都传承者历史长河中的祖辈记忆和教诲。至今,许家坡的许永贤老师还保留着乾隆13年许家三兄弟的分家文书,因为年代久远,必须在弱光下拿尺子翻开,才能一睹文书真容。带着誓要保卫家园的夙愿,四坡村村民有崇文习武的风气。据说军阀战争时期,村里驻扎了反动军队,村上的族长就组织村民,习拳练武,训练有素,吓得反动军队很少干坏事。
改革开放后,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全村钱多了,粮多了;2006年以来,在新两委会的领导下,全村硬化道路28条,打人畜饮水井1眼,田间深井2眼,安装了路灯,建老年人活动中心,引进外资办砖厂,筹办爱心超市、农家书屋、免费电影等公益项目多方位服务乡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家园的时代新人。
此次白鹿原文化田野调查活动,通过对村庄文化的深入调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有利于拓展教师科研视野,构建白鹿原科研课题。这一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我院专业建设与科研推动一体化的的实践构想,夯实了特色建设的基础。(文/崔睿、娄红岩 图/杨甜甜、杨翠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