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怎样向纵深发展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08-13]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已经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处在更具有挑战性的生存环境中。职业教育如何加快改革?来自企业家的呼声能给人更多的启示——
    日前,在中国青年报社、亚洲教育北京论坛组委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安踏(中国)有限公司、三一集团、北京突破电气有限公司、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代表,与5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代表,共同探讨了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在职业院校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企业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承担怎样的责任?企业家们就此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企业应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多家企业老总认为:“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多赢”,而多元参与机制是工业化后期校企合作成功的重要支柱。企业若要得到长期发展,应该更主动地参与到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杨勇说,企业和职业院校如同生命共同体,而不仅仅是一个是需方、一个是供方。只有打破这样的观念,加快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升级。目前不少行业产业升级已经到了非常急迫的程度,如果现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还没有达成共识的话,在短期内要进行产业升级还是非常困难的。
  企业应前置式和全方位地参与职业化人才培养。杨勇说,一是企业用人需求要前置。通常我们在招人的时候是被动的,现在我们应变被动为主动,把企业的需求提前。如果能提前到招生阶段可能会更好一点。比如,与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培养。但这其中有些问题需要认真考虑。如我们是与职业院校签订协议还是与学生签订协议?如果和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会不会操作起来很困难?出现劳动纠纷的时候该怎么处理?这是横亘在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一个难题。还有师资问题,实际上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对于学校教学的参与度很低,所以才出现了学生进入企业后要用一年时间进行培训才能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情况。如果有这样一个机制让企业提前参与,情况就会大不一样。此外,思路能否更开放一点,不能仅仅说三年当中前两年在学校里面,最后一年去企业。可以考虑让学生每学习一门相关课程就到企业去进行实习操作。如果企业能前置式、全方位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到企业以后不被认可的问题。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如何应对?
  三一学校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已走过7年的路程,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培训教师、给学生讲企业文化,把学生作为公司员工来培养。三一集团副总经理兼人力资源总监、三一学校校长王务超认为,即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并不尽如人意。他说,企业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校教育中应充分体现自不必说,如培养出的文秘要能写好一份言简意赅的报告。学校教育还应在哪些方面与企业对接起来?
  要让学生了解企业、热爱企业。北京突破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青说,现在,教师在感慨,说学生学习盲目、不够努力,好像总是长不大。企业的管理者也在感慨,说现在的学生不适应社会,许多基础技能不及格。学生毕业后也在感慨,说一毕业就茫然,找不到工作;就是找到工作之后也觉得自己是打工的,看不到前途。甚至不少人抱怨社会、抱怨企业,觉得企业不给自己机会,不让自己发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包括企业负责人的反思。林海青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学校也缺乏对企业运营机制的认识、研究以及向学生介绍企业。只有加强这一环节的教育,才能使学生了解企业并热爱企业。
  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单希强说,员工是否敬业、工作动机强不强与他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个人成长有直接关系。敬业精神和热爱工作的职业素养不应该是到了企业之后才开始培养,而是要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不断进行灌输。杨勇介绍说,安踏与很多成功的企业一样,其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行业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因为产品和技术,而是人才战略的成功。我们把专业、事业心、品格与安踏的核心价值一起作为人才的核心要素。比如,专业方面要求人才是各个领域里面的专家;从事业心来讲,希望他们能从打工者这个层面上升到职业人,甚至上升到事业人。因为在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里面还有一条就是创新求变,只有摆脱打工者的心态,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安踏为什么能从一个小作坊变成这么大规模的公司?是因为我们的员工具有敬业精神,同时专注务实,懂得感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使安踏走到今天。
  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但动手能力要更强。单希强认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应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但动手能力要更强,技能型人才必须弥补一般研发人员的不足。同时,这里所说的技能型人才也不能只会动手,还要努力成为智能型工人。因为在很多新产品的研制过程中,要求工人能跟研发人员在同一层面进行交流和对话,在理论上也应有一定的造诣。
  要有很强的进取精神和自学能力。单希强说,在高新技术企业里面,工人要跟研发人员很好地配合,需要在实践当中补充的技能很多,在工作后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因此,进取精神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非常重要,否则会不适应岗位需要。
  林海青认为,让学生了解以上这些非常重要。他希望企业家能够同学校一起,将企业最需要的精神和基本品质共同梳理出来,传授给学生,帮他们解开心中的困惑,扬起理想的风帆,通过奋斗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职业教育与企业面临共同挑战,校企合作前景广阔
  企业家们认为,在中国走向工业化的进程中,企业与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共同的,这使校企合作成为必然,其前景也更加广阔。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面临人力资源挑战。王务超说,首先是人力资源需求总量呈增大趋势。中国真正的问题是人力资源不足,市场需求、企业需求非常大。2004年至2005年,三一集团在全国招聘租赁人员,那时中国的租赁人才非常短缺,懂得国际租赁、能够了解国际市场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我们开出年收入几十万元的薪酬,并且参与公司的利润分成,一年的收入就是上百万元,可依然招不到这样的人才。其次是人力资源需求的类型比较多元。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会涌现出更加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人力资源环境的变化向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
  职业教育承担着中国制造走向强盛的使命。中国制造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发展,这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而在这种转型中,职业教育要为其提供人才支撑,就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并予以立法,以保障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这是企业家们的共识。他们对校企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并坚信职业教育必将帮助中国制造走向强盛。(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