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三位代表委员建言:地方高校如何“贴地飞行”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4-03-13]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全国政协委员栗甲:培养应用型人才缩小“剪刀差”
“一方面,有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所学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急需的人才,‘用工荒’现象普遍。这种人才需求上的‘剪刀差’现象,难坏学生、愁坏企业。”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栗甲说。
栗甲分析,现在迫切需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地方高校需改变一味追求综合型、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定位,解决特色不显、目标趋同、跟风升格、求大尚名、模式单一等问题,在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师资结构、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接。
“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借鉴国外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先进做法,建立专门的应用型本科办学评估体系。同时还应建立应用本科专业学科认证制度,从评价机制和专业认证方面引领和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栗甲说。
“高校转型关键在教师。” 栗甲认为,一方面走出去,通过现有教师外出进修、到企业培训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请进来,从企业聘请或引进一定比例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到高校兼职或任职,满足应用型教学的需要。还应改革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体系,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
全国人大代表关爱和:促地方高校成城镇化“引擎”
“高等教育在整合优势资源中可发挥重要作用,这迫切需要地方高校培养大批农村受教育者,推动人口从农村往城镇转移,同时培养城镇化所需人才,为城镇化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说。
“转型光靠地方高校自身还不够。”关爱和建议,除了地方高校自身要在瞄准新型城镇化发展走向寻找最佳的对接“窗口”外,国家层面也要有相应的顶层设计,让政府“看得见的这只手”发挥调节作用。比如,国家可以适当调整地方高校布局,将过去过于集中于大城市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适当“向下”调整和布局。同时,继续加大对城镇化进程中任务较重的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让地方高校成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农村生源的招生比例,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增强学科设置的灵活性,有针对性地发展符合城镇化进程中产业调整、优化、升级等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
全国人大代表赵馨群:依托当地资源服务本地发展
“就我们池州未来的发展来说,最迫切需要的还是创新型实用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市长赵馨群说。
“城市未来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高技能工业人才,所以,这几年我们不断通过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努力打造一支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中级技工为重点的专业技能人才队伍。目前,池州有3所地方高校,我期待这些高校能贴近池州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专业,培养相关创新型实用人才,补齐池州经济社会发展短板。”赵馨群说。
赵馨群建议,国家要加大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改善地方高校的教科研、学科建设条件;地方高校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对接地方政府、企业、产业,适当采取订单式培养,与综合性大学错位发展;尤其是地方高职教育一定要有战略性服务产业的意识,一定要“贴地飞行”,贴近产业、行业,用最先进的设施设备、课程体系,培养出更多善于调整、适应变化、超越现状的有创造力、能将知识迅速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甚至一批地方高校还可借鉴欧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做法,走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道路,依托本地资源和发展战略,创建一批科技创业产业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记者:柯进、张婷,《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1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