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转型发展须明确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定位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4-04-1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目前,在非“211高校”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647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55.3%。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这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意义更为深远,任务也更为艰巨。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点的一种新型高校。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总体上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变,但在转变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相当一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定位模糊、攀高、求大、尚名、逐利,把自己定位于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甚至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趋同化,人才培养同质化,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出现上述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的先天不足: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办学经费严重短缺;一般设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区位优势缺乏,信息闭塞,品牌弱势;学科结构单一,科研层次偏低,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结构不够合理;教学模式落后,教学质量保障不力,办学历史的深刻影响,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此外,思想观念陈旧,不愿意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帽子,导致出口不畅,进口不旺,发展陷入困境。
  加快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势在必行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并存,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以应用型技术大学为转型目标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出路,直接关系到数以百万计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适应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由于对高校缺乏现实分类指导,一个指标体系对“211高校”、“985高校”、地方老牌高校、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进行水平评估,大部分新建地方院校沿着老本科办学发展路子,使大多数学生切身利益难以得到保障,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脱节。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顺应转型,在办学层次、办学内涵、办学思路、办学职能、发展路径、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文化建设模式、校地合作方式,学术指导方式等方面必然要求发生适应性变革。
  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平顶山学院近年来进行了转型大胆探索。
  一是必须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平顶山学院升本以来,始终着力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办学定位,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制订规划,依托地方办学,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互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成长互动、院系与企业(社区)互动,主动对接地方产业,以地方特色为办学特色,先后与省、国家林科院合作建立了低山丘陵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及院士工作站,与平顶山高压开关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智能开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弘扬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陶瓷研究所、“三苏”文化研究所、雅乐团等,发展繁荣了地方文化产业。
  二是必须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推动学校专业建设转型。平顶山学院是在师范高等专科的基础升本的,为加快转型,围绕当地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旅游等产业,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新设置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生态学、旅游管理等专业,有效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是明确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转型。平顶山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一二三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坚持一个导向,(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为导向,将学以致用、基本素质、技术应用能力贯穿教育全过程),依据两个平台(理论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三个体系(学科基础及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和通识课体系),做到四个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作者:许青云,平顶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