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德国“高工”是怎么炼成的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4-06-1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德国培养工程师非常注重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一拿到毕业证书,学生基本上就能在企业等用人机构派上用场。对培养工程师的应用型高校来说,理论是灰色的,应用才是硬道理。
    为探究德国培养工程师的奥秘,笔者最近走访了德国七所应用科学大学精英联盟成员——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在德国,共有200多所应用科学大学,它们是德国产业一线工程师的主要摇篮。
    计量专业的霍夫曼教授带笔者参观了几个学生实验室。每个学期学生要在这里完成他为各阶段理论课量身定制的6组实验,并撰写详细实验报告。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预估不一致,他会分析原因,告诉他们在生产一线实际可能出现的情况。
看该校介绍材料,专业教学都实现了模块化,所有专业都要求学生实习,下企业写论文并由企业人士担任指导。由此学生既可了解产业一线的最新技术,又锻炼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和实践的无缝衔接,也为企业甄选合用人才提供了直接渠道。在教学中,除少数昂贵的精密测量仪外,学校还尽量让学生使用生产一线的“真家伙”。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学生说,理论课不去上没关系,但不参加和完成实验课,就不能毕业。
在该校深造的一名中国本科毕业生说,她刚来时很不适应,没有现成教材,教授自己写讲义,讲的都是产业一线的基础知识,教授还经常布置课题由学生分组设计解决方案。虽说可以看书或上网找材料,也可以请教授指点迷津,但方案本身要靠学生自己动脑筋。
    霍夫曼教授认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是德国培养工程师的传统与特色。他说,德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企业制胜主要靠人脑,这就要求德国工程师能更快设计出高效能、专业化的尖端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20年间,德国各工程专业大学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但工程师培训质量并未降低,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因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而毕不了业。
    德国应用型高校对教授的要求也很有特色:所聘教师不仅要取得博士学位,还要至少有5年实际工作经验,其中至少3年是在校外企业或研究机构工作;教授向政府部门申请研究经费时,也须证明课题有企业参与和部分出资,能够保证研发成果投入实际运用。
    有报道说,中国每年培养工程师数量相当于美、欧、日和印度培养的工程师的总和。前些年,美国媒体常举这样的统计数字大喊“狼来了”,中国要赶超了。但国人自己应该清醒,竞争力的关键是提高育人质量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干的工程师一向是德国实体经济国际称雄的法宝,良可借鉴。(作者: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