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立足地方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08-21]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最近几年,全国范围的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地方大学骤然增多。如何使这批院校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是当前应当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新建本科院校最重要的是明确办学定位,也就是必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根据本 地区的区位特点与社会需求,确立办学宗旨,构建办学体系,发挥自身优势,办出质量,办出特色。
一是学校发展要与城市发展互动。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努力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文化支持,才能在发展中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可以说,“地方性”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的发展战略要着眼于城市发展战略,着眼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紧紧把握城市发展的脉搏。要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同时,学校要充分引导广大教师发挥智力优势,将科研工作瞄准城市发展战略,为此要深入企业社区,寻找科研项目,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要采取开放联合的方式,主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利用高校智力聚集的优势,切实为地方解决科技、经济、管理及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在服务城市发展的同时,学校也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资源优势,积极寻求合作和支持。
二是学科专业建设要与城市产业成长互动。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社会需要。如今社会需要同样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要主动将学科专业建设纳入到城市产业发展的大局之中,使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紧贴城市产业的发展重点,努力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形成学校专业建设群与城市产业发展链的有效对接。
三是系部教学要与企业(社区)互动。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是分层次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该把培养熟练掌握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一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作为地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践环节,都应围绕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来优化。为此,要积极创建产学合作办学模式、校企战略联盟,构建合作平台,与企业(社区)共建特色专业。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大,各地都加快了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急需大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地方政府主管,经费来源以地方投入为主,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当地。因此,学校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借鉴中外高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第一,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使专业类别贴近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瞄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建设一批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专业,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二要以行业发展为风向标,设置开放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根本,从广度和深度两个视角,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三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理论知识讲授向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创业能力的培养训练转变,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强化实践教学。这是进行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要以专业导论课——认知实践教学——毕业实习为主线,配合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等不同方式,形成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教师要有应用能力。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教师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环境已经形成,新建本科院校要将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形成制度,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使教师增强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学校也可通过产学合作,从产业部门和企业中聘任一批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