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浙江农林大学:思政课改革引来师生一片叫好声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4-08-21]

                                来源:中国教育报新闻网
    活泼欢快的民乐合奏《扬鞭催马运粮忙》、浪漫多情的诗歌朗诵《致燕妮》、高潮迭起的情景剧《马关条约》、激情洋溢的歌曲《唱首红歌给你听》……这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并不是某场文艺晚会上的表演,而是浙江农林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举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表彰活动,对该校本学期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涌现出的实践作品进行了全面展示。9个结合实践体会创作的节目不仅吸引了学生们的好评,还吸引了不少老师的关注和欣赏。“现在看经典、搞调研、做义工、演小品都可以获学分,没想到思政理论课还可以这样上!”学生们说。老师们则表示,改革后的思政理论课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活泼、学习更主动、学生更欢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核心课程。一直以来,“思政理论课有效性弱化”是不少高校普遍面临的难题。如何用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方式,上好思政课是很多大学都在开展的教学探索。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积极探索思政课的改革,并推进实施“1+X”方案,进一步增强实践环节,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格局。目前,浙江农林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从原来的空洞晦涩,逐渐转变得生动有趣,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要我上”开始转变为“我要上”,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浙江农林大学“1+X”教学改革,根据不同课程设置不同的要求。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1”是选读或者选看1份与课程相关的课外材料,“X”是开展多次实践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1”是做一次服务社会的志愿者活动,“X”是写几篇学习感悟、体会或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1”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开展1次主题汇报,“X”是开展哲学典故微电影评比、辩论等活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1”是开展1次社会调查活动,“X”是自行选择主题开展多项社会实践活动。
    “1+X”教学改革虽然形式各有不同,但和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更加侧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开展。相关任课教师,都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定,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占本课程平时成绩的40%。随着上课模式和考核机制的转变,学生上课的地点也从单一的课堂,开始转变为课堂、校园和社会相结合,课堂互动性、趣味性增强了,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据介绍,浙江农林大学实施“1+X”方案一个学期,全校共有223个班级的6690名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教学。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课堂改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多样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林生院生物技术121班的王伟玲,开展的实践活动是毛泽东诗词朗诵。她说:“从搜集毛泽东诗词,到揣摩、领悟诗词传递的伟人情怀,融进了对毛泽东的感情,这是对传统社会实践形式的一大创新,我们发现,思政课可以是这样的!”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勇华教授牵头实施“1+X”教学方案,他表示,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转换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其中学习理论知识、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等积极作用方面在思政课教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