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重塑青年教师的生活世界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4-09-02]
来源:中国教育报
青年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是一所高校未来的希望所在。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青年教师生活世界的运行危机及其秩序重塑。
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生活世界总体呈现出积极向上、有序自主的良好状态,但也存在着亟须加以关注和改善的方面。一是职业活动的工具化。由于教学、科研、论文、获奖等指标性评价体系越发精密和琐碎,青年教师的职业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异化、工具化。二是日常生活的碎片化。作为成长型群体,青年教师在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教学和科研活动、奋力追求事业的同时,又经常面临着交友择友、婚姻家庭、交通住房以及其他各种琐碎事务的纷扰。三是自我定位的模糊化。由于学缘结构、学科差异、团队利益、文化氛围、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刚参加工作或加盟的青年教师出现了融入环境难、个人发展遭遇瓶颈等困境。这些困惑的存在,不仅干扰了青年教师的个人生活,也影响了他们对于教育事业、教师使命的认同和理解。四是诉求表达的非制度化。在现实生活中,尽管各高校都建立起了教代会、校领导现场办公等制度化的表达渠道,但由于这些渠道的行政化、定期化,加之青年教师日常生活的碎片化,使他们无暇参与其中,从而选择更为贴近自身实际的同事间倾述、网络上宣泄、工作中倦怠等相对随意的非制度化表达方式。如果他们的非制度化表达长期得不到回应与处理,将会导致职业生活的非理性化,并在全媒体环境下发酵变异。
导致青年教师生活世界出现失范乃至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青年教师的人生阶段特征而言,婚姻、家庭和事业尚处于起步或助跑阶段,其生活世界还不健全和稳定,相对于人生的其他阶段更容易出现波动。其次,社会转型及其对高校的渗透正日益扩大,大学已经不再是游离于社会的象牙塔,而是与社会融为共同体。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影响而萌生的利益至上主义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内部管理与政策制定,使其在教学科研的管理手段和考核评价中过分追求短平快。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日常生活的种种压力,也迫使他们在一定意义上接受世俗社会对高校采取的功利化、数量化评判标准。再其次,由于高校自身在推进大学治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方面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针对青年教师群体的民主参与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导致青年教师的诉求表达渠道还不尽通畅、实时和人性化。而除了在教学科研等相关政策方面向青年教师有所倾斜外,在心理疏导、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关心支持力度还十分有限。
重塑青年教师的生活世界,是一项极具复杂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青年教师自身等多方面的认真对待、达成共识、协商解决。第一,青年教师要勇敢而理性地正视自己的生活处境,既要自强不息,奋斗不已,又要善于沟通,乐于合作,懂得寻求帮助,合理减压,力避妄自菲薄、悲观消极和非理性言行。第二,社会各界,包括家庭、亲友对青年教师应多一些认识和宽容,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尽量避免用纯粹的功利标准“审判”大学教育和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而要更多从教育的质量、人的素质、真理的追求、能力的养成等价值理性的方面来全面地认知大学、品鉴大学、融入大学。第三,高校要着眼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构建和谐校园、增强幸福指数等维度,建立符合青年教师代际特征,有利于青年教师沟通自主性和参与积极性的顺畅机制,为增强青年教师的发展信心和文化认同营造制度环境。而作为推进大学治理的主导者,应充分尊重作为办学育人主体之一的青年教师群体的理性表达,本着尊重、包容、扶持、激励的原则,通过多了解、多走访、多调研、多倾听、多疏导等途径切实有效地回应、解决青年教师的困惑与诉求。一旦青年教师建立起健康完善、有序向上的生活世界,相应的教育信仰及其引领下的职业道德的确立、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也将变得更加自如、融洽。(作者:尹群,南京理工大学,《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1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