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教学策略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03-14]

  要: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同的危机,主要表现在自我角色转换危机等三个方面;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改进与完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积极自我认同的形成。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我认同;教学策略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蓬勃迅速地发展,院校数及学生数已占整个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凸显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即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普遍低下,这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也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所谓“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结构中,通过与他人的长期互动,逐渐形成的关于自我的认知。“自我认同”能帮助个人明确而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现状、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生活经历以及理想规划等方面的个体因素。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要求与社会期望的整合。任何个体只有先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性向、人格特质、价值系统、性别角色以及其他社会角色有清晰的认知以后,才能运用自己的能力、兴趣、性向和人格特质,根据自己的价值系统来确定自己的目标及前进的方向,从而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并选择和扮演合适的社会角色。因此,自我认同就是一种自我的建构过程,是一种个人动机、能力、信念、生活经历等内在自我建构而成的动态组织。这种结构发展得愈好,则个人越能更好地觉察自己的独特性及与他人的共同性,也越能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且能在社会上开创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认同危机”。这主要是由内在因素即本体安全、外部因素即社会环境共同作用而导致的。200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虽然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而且由于社会上的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蓝皮书指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我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并不高。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是“二流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批次或者第五批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劣品,甚至不少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技术含量逊色于同等高等工程技术院校,不如他们“精、专、深”。其次,社会上的歧视,导致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据调查显示,各类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其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比例最高为5694%。可以说,高职学生正是在当前这种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中,感受到了明显的外界给予的歧视与低估,因此,他们根本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从而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学习无用、奋发无力。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危机有多种多样的表现,但归根结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角色转换的危机。在普遍重视和崇尚高等学术性教育的社会环境中,进入高职就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带有普遍性的较大的挫折。此外,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走向缺乏准确的把握,对知识经济的特征缺乏清晰的认识,对高职学生的社会定位缺乏理解,这就造成学生在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自我角色转换方面出现危机。主要表现为学生不能认可高职教育的价值,自我感觉前景暗淡、十分无奈,结果形成无所事事,只求混一张高职文凭的心态。此外,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许多高职学生仍然觉得“升本”、“考研”才是正道,但面对经济和教育制度的种种限制,又感到进一步求学之艰难,于是不断产生对自己当下的受教育场所与层次的排斥与不认同,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角色转换危机,严重地影响了积极的自我认同的形成。
2.对外在环境和他人的冷漠。由于对学习环境和学习层次的无法认同,以及对自身当下角色的无法认可,许多高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漠不关心,对集体事项不闻不问,在集体当中我行我素,或是沉迷于网络等成瘾活动,整日陷于浑浑噩噩的涣散状态中,以致经常出现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而且,在自卑感的驱使下,这些学生易形成情绪低落、人际关系冷漠、不愿与外界交往的心态。
3.关注自我的热情退化。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和规划。据有关单位对210名高职生就“入学后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问题的调查,40%的学生回答“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555%的学生目标不明确。这就说明,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自我责任意识,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更谈不上对自己人生目标、价值和发展方向的认同了。
上述存在的自我认同危机,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并且进而影响了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为解决高职学生自我认同的危机问题,我们必须努力从政策和宣传的角度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转变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歧视风气。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一味等待社会风气的转变和认可,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消除社会歧视带来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路径,从而形成他们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1.教师要用“爱心”来对待学生,要用“赏识”构筑教学的情感基础。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活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想在教育活动中“启迪”、“塑造”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自我认同的产生,就必须要用“爱心”来对待学生,用“赏识”构筑起教学的情感基础。高职教师必须首先树立起对学生的信心,要信任学生,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长处。
2.教学要提升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自我认知是保障自身与群体交往中能够对自己做出合理正确的评价。这种自己对自己的体认,既包括最基础的生理层面的体认,如身体状况等客观性的内容,也包括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包括个人道德观念、自尊心、自信心等,这涉及个人的价值观。学生有良好的自我认知,才能妥善处理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高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以下的策略来形成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
首先,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预期发展前景有准确的认识。一方面,使学生明白尽管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但高职毕业生,尤其是一批优秀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好,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只要努力奋斗,前途非常光明;另一方面,更要让学生看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战略性举措,因此,接受高职教育是成为国家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学生看到自己潜在的未来价值。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尽可能地让每位学生坦承自己对社会、人生和自我的态度和看法,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理解与分析,构筑健康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从而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
再次,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成功,用学习上的成就感引导积极的自我认同。当代,“成功教学”的理论非常盛行,主张要适当、适时、真切地鼓励受教育者的每一次成功,引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满足感,建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某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合理和充分地使用了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在教学中产生了明显的良好效果。
3.教学要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为支撑陶冶学生。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即要有文化内涵。由于大学文化本身是一种极具教育影响力的特质文化,因此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陶冶和感染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多数还未能形成独具特色且个性鲜明的大学文化,甚至个别院校近似于文化荒漠,因此很难在潜移默化中造就出纯正学风。为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以陶冶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教学文化问题,有意识地通过合适的教学文化来陶冶学生。
我们认为,首先教师要以人为本,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文化,使教学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去除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权文化,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要构建求真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教师对待教学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切不可备课敷衍,讲课随意;另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正确引导青少年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并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以便使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能够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真正能够使高职学生形成一套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能够卓然自主,能够应对学习和人生中的问题。这样,可以大大提升高职学生积极自我认同感。
4.教学要赋予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级技能以提升学生的社会价值。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一项重要根源来自于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因此,高职教育一定要切实地改革教学,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是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根本策略。当前,改制或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仍然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出诸多不适应。这都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影响着学生对自己当下状态的认同。
为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当完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在“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基础上使专业和课程适应社会产业需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其次要继续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实践水平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第三,高职院校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能够切实地将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人才,使学生感受到前途并不渺茫,并且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来源:《中国高职高职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