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变革时代下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的改变与坚守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4-11-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各个高校顺势而动,以“产教融合、面向应用”为主旨,谋划改革新举措。在转型过程中,大学教师应当怎样进行自我变革,应当如何实现师道的回归,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是坚守为人师者的梦想,提升师德师风。为人师者,身处纷繁世事,当坚守心灵净土;在喧嚣之中,应敢做精神引领;以淡泊之志、奉献之心、育人之诚,为学生的学业精进、人格养成树立坐标。这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教师应当坚守的梦想。选择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就必然经历比他人更多的磨砺和辛苦,也必然收获比他人更为丰富的精神财富。因为,这样一个职业,关乎生命的成长、关乎社会文明的传承与延续。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教师节在北师大与师生座谈时曾说:“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的梦想与学生的梦想紧密相连,唯有坚守师者的梦想,才能当好学生的“筑梦人”。
师德和师风是教师使命实现的前提,是为师者应当坚持的价值追求。教师能否保持对教师职业的敬畏和对教师操守的认知,决定着他是否有资格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和教书育人的使命。面对变革时代下各种思潮的不断碰撞,很多大学生面临着价值选择的迷茫。这个时候,教师更应当坚守师者应有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要有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尊重学生个性、理解学生心理、包容学生缺点、发现学生长处,让每个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只有每一位教师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道德准绳,才能让大学校园保持高尚和纯净,方能真正成为学生人生航道中的明灯。
二是要葆有创新和创业精神,不断更新自我。每年诺贝尔奖名单的揭晓,都会引发世人的热切关注。因为它折射出的是各国人才的竞争,它的背后是国家教育的实力,特别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水平。而高等教育竞争的关键是大学创新力的竞争,谁把握住了创新精神的本质与能力,并能够以此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谁就可以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说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教育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那么在中国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创新精神将决定大学能否扬帆远航。
当下我们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创业的时代,而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各界对高教改革的呼声强烈而迫切。慕课的发展可能冲破大学的围墙,使大学不得不重建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坚持梦想、拥抱变化、永不满足、超越自我,只有传承这样一种创业精神,才能不断实现和提升大学教育的价值贡献。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与行业企业紧密融合互动,广大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主动把握所在专业对应行业的技术、产品发展趋势,切实了解和掌握行业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具、新应用。与此同时,要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具备创业者的能力与素质,我们的教师要首先成为“创业者”,努力守护学生创意、培养创新技能。
三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教育的成功在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是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学生具备了健康成长、与社会和谐共处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大学文化发挥着导向和激励作用。广大教师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广大教师回归大学之根本、坚持大学的文化品位,才能一同创造出具有超越性的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精神文化。
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不加选择地进入人们的眼帘,大学越来越强调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主义也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强烈的视觉冲突与感官冲击。那种肤浅的、表面的精神文化滋长,而崇高的、严肃的、深沉的大学精神文化反倒愈发荒芜,致使一些大学教师的理想信念出现了迷茫,教书育人的本心出现了偏离。
应用技术型高校要实现文化传承这一使命的回归,首先要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学校的愿景理解和认同,对教育事业能够葆有挚爱和自豪,对大学的精神文化内涵能够深度认知、多一些践行,成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塑造和传承大学文化。当然,从大学管理的层面也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如何使文化建设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得益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责任感、价值观、态度和习惯等软素质的培养;如何促进管理制度完善和学术环境营造,以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等等。
在这样一个需要每个人不断变革的信息时代,没有教师的完美就没有教育的完美;没有教师对学生与社会的责任,就没有创造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体系的激情。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师,更应自觉坚守大学的精神文化,以专业素养和仁爱之心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只有当我们的学生能够非常自信地走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为师者的荣耀和幸福。(作者:温涛,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22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