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特别关注】建立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制度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09-23]
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为此,我们把课程开发作为示范性高职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着力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我们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的5个专业中的30门课程为试点,把专业骨干教师送往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先进的职业理念和课程开发方法,回来后在自己所在的专业群中结合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本设计原则开发课程。
我们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以及其他教学建设诸方面,建立起基本的制度规范;建立反映教学文件制订、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辅导、作业、单元与单项能力训练、考核等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课程标准。
与此同时,我们还结合新课程的开发,开展配套的教材建设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建立30门课程的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建立30门课程知识点素材库和虚拟实训项目,建立利用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其管理与共享平台,建立数字化的基于知识积累理念的实训与科技项目资源库,并使其中的多数课程达到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
打造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也是以往制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
首先,要着力建设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校内的实训基地按工厂模式办,校内的工厂按实训基地办,成为“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的“教学工厂”,给参加实训的学生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训,学到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目前,我们依托自主建设的校办企业和引进的校外企业,已经基本保证了机械、电气两大类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需要。
其次,要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化的实施运作机制,编制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建立了网络管理平台。这一做法实行两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我院今年4000多毕业生在6月底就业率就达到了98%。
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要真正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不仅仅要注重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担任教学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和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
根据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我们在学院定编、教学人员聘任、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政策倾斜力度,明确了在专业系部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一体化定位,建立了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制度,下达了教学人员定编的兼职教师比例,特别对5个重点建设专业及对应专业群提出必须达到专兼职教师比例为一比一的要求,等等。这些逐步配套的制度和措施,将促使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来源:先锋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