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地方院校战略发展的路径选择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5-09-22]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20世纪末我国颁布《高等教育法》以来,特别是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实施后,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越来越大,拥有的办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各个高校的发展战略相互冲突,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高等教育办学形势与环境的急剧变化,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自办学以来,根据独立学院的特性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明确办学理念与定位,把握学院战略发展的关键点;确立战略重点和任务,强化学院战略发展的着力点;细化发展工程和措施,夯实学院战略发展的支撑点;在地方院校战略发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探索。
明确办学理念与定位,把握学院战略发展的关键点。
地方院校要想在战略发展方面取得突破,首先要明确办学理念与定位,这是形成办学特色的根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学院的办学条件与现状,根据独立学院的特性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学院从全面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立足东莞、服务广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以管、工为重点,管、工、经、文、法、艺、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将学院建成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此同时,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托母体保质量,面向市场创品牌,服务东莞求支持、改革创新育英才”的办学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教育教学改革、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发挥体制优势、区位优势和合作优势,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特色兴校战略和开放活校战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办学条件建设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努力实现学院战略发展目标。确立战略重点和任务,强化学院战略发展着力点
地方院校要想在战略发展方面取得成绩,必须确立战略重点和任务。
结合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学院确立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即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特色兴校战略和开放活校战略,着力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1.质量立校战略。
结合学院实际和珠三角、东莞地区产业发展布局,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等所涉及的众多学科中,重点建设学院优势学科和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学科,在人、财、物和政策等方面优先扶持;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引领带动作用,整体推进优势专业和其它学科协调发展, 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学科群, 全面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进一步提高;牢固树立品牌发展战略意识,扎实推进学院内涵发展,有效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2.人才强校战略。
着力打造一支结构优化、配置合理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是确保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人才三个主要环节,改革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培养方式、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牢固树立人才是学院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人才、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进人才,以蓬勃的事业平台成就人才,以真情实意关心人才,在全院范围内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创建国内一流的独立学院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特色兴校战略。
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吸取岭南文化“包容、务实、开放、创新”之精髓,将企业文化中的强调质量、善于经营、勇于竞争、注重效率等观念有机融合于大学文化之中,形成学院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和校园文化;针对地区产业结构、产业特色,创建学院的特色学科和专业,形成与产业链对接的、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制定培养目标,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构建特色教学体系;创建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而且还带有学院特有精神气质。通过培育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带动学院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4.开放活校战略。
学院面向国内外高校开放、特别是加强与粤港澳台地区高校的合作办学,从中发现差距,寻找机遇,积极集成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促进学院发展;向社会开放,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社会,抓住珠三角一体化的机遇,加强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服务社会的进程中引领社会发展,同时吸收和借鉴一切优质的社会资源、优秀人才促进学院发展,使学院在竞争的环境下更好的锻炼成长。细化发展工程和措施,夯实学院战略发展的支撑点学院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实施学科专业建设等五大工程,在完成规模扩张、校园建设、队伍增长、学科专业覆盖面加宽、职能拓展等外延发展任务的基础上,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凝炼办学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术质量和社会声誉,实现建设国内一流独立院校的发展战略目标。
1.学科专业建设工程。
学院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学科梯队建设为依托,以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依据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立足东莞,面向广东,辐射全国,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学科专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从打造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高度,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合并优化现有的学科资源,扎实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首先,调整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将原来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以经、管、工为重点,经、管、工、文、法、理等学科协调发展”调整为“以管、工为重点,管、工、经、文、法、理、艺等学科协调发展”。其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本科专业达到30个左右,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新增5-6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第三,建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教学科研成果。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1-2项,使省级教学科研成果达到5项,获市级教学科研成果10项,使市级教学科研成果达到15项。
2.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学院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以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重点,以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为保障,加快建设一支适应学院事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重点引进、培养学术带头人,大力带动学科专业建设。 重点引进、培养50名左右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造诣的学科带头人,大力带动学科专业建设,迅速提升学院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其次,重点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加速后备骨干人才成长。“十二五”期间,运用多种方式,按聘期滚动遴选50名左右有创新意识、发展潜力、素质优良的中青年优秀后备骨干人才,逐步形成人才队伍厚积薄发的良好态势。第三,充分利用地方社会丰富的人才资源,密切校企合作。学院通过面向社会招聘,岗前培训,考核聘用等程序,建立社会人才资源库。采取灵活聘用的政策,选聘一批来自于企事业单位,具有真才实学、实践经验丰富、有教学能力的社会人才。
3.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学院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把学院建成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奠定坚实基础。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课程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双证书教育,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立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重点抓好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及新专业建设。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以服务东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鼓励申报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新专业, 重点扶持、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工科专业与人文社会学科专业,密切联系产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积极寻求以应用型为主要特色的新专业增长点,形成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与区域产业链对接的专业集群,到2015年学校本科专业总数扩展至30个左右。
4.办学条件建设工程。
首先,建设优美校园。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宗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进行新校园的设计和建设;以总体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建成为规划原则,以科学布局、合理组团、适度超前、留有余地为设计原则,满足学院事业发展和提高办学效益的基本需求;以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升科研水平,使校园建筑风格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办学功能相融合。其次,加强图书资料投入。学院将围绕学科建设与发展,加大文献资料经费投入,努力打造一个能够满足教师科研工作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且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明显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5.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学院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统筹安排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提炼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精神,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全面推进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努力实现“让每一处风景都会说话,让每一处场所都能育人”的校园环境建设目标;推进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以行为规范和作风建设为重点, 进一步规范学院管理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促进校园风气进一步好转,促进办学效能的进一步提升;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发展校园文化优势项目,形成一批体现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好校史馆、文体设施等文化设施,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J].教育研究,2010(08).
[2]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校研究十年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2010(09).
[3]刘向兵.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5).[4]杨凤田.兴趣引导、平台支撑与项目牵引———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
[5]阳荣威.美国高校战略联盟形成的背景及运作方式[J].领导科学论坛,2014(18).
[6]刘献君.开展院校研究 推进现代大学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3XJY0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黄兢,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