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境遇与未来发展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5-10-30]

                                来源:中国教育报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时代精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面对困扰当今国际社会的各种复杂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走出困境、走向光明未来的指路明灯。
  金秋十月,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与会的各国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发展”这一主题,就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挑战、当代生命、中国探索以及未来发展等话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生命力何在?
  当今时代,资本主义危机不断加剧,人类面临各种复杂的全球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何在?它将如何影响人类命运?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20多年之后的今天,与会者再次聚焦这一话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韩震教授直言,“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许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许多人不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而仅仅将其视为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运动低潮让一些西方学者宣称“历史的终结”,认为历史已经在资本主义达到顶峰,社会主义的未来只不过是空想。但现实并没有像西方学者所想。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陷入了低潮,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历史远没有终结。新的问题层出不穷,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宗教问题、文化冲突,各种复杂问题相互交织,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迈克尔•莱博维茨教授认为,“全球共同体悲剧”的发生,是因为冷漠自私的逐利者尽其所能地从“共同体”中获利,这一悲剧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结束这种悲剧,我们必须结束资本主义“异化”的状态,必须转变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必须将“工人有自我发展的需要”作为目标。
  资本主义世界应对危机时的软弱无力,让世人再次将目光投射到马克思主义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少有的能解释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所有危机时刻的理论之一”,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副教授瓦米西•瓦库拉波哈拉姆这样说道。
  能否回应现实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幸运的是,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惧挑战。罗莎•卢森堡基金会教授迈克尔•布里提出了社会主义三次浪潮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文明正面临深层危机和转型,这可能导致21世纪第三次社会主义浪潮的爆发。第三次社会主义浪潮下的马克思主义应是全方位文明转型的反映和深化,这次文明转型将与自然、人类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体和精神紧密相连。
  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认为,要根治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的严重危机,必须确立“一球家园”的新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为全球综合治理做出重大贡献,发挥重大作用,在各国广大民众中提高社会主义感召力,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
  为什么一个曾经被认为近乎“过时”的理论在今天又重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呢?马克思主义为何始终生生不息,它的生命力源于何处?北京大学孙熙国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根基和鲜活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一门研究如何让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学问,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和解放。这是马克思“始终如一”的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一定会焕发出无限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汤姆•洛克摩尔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目的是人类幸福”,“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人类幸福,这种人类幸福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马克思哲学的轴心问题是‘解放’,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归根到底是对人类解放的思考;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终极追求并非局限于某一国家、某一民族抑或某一阶级的解放,而是以世界眼光关注全人类的问题,希冀联合世界人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解放”,浙江大学刘同舫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命运共同体理论。他认为,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人类命运与人类解放的高度,为应对人类的挑战提出的关于未来世界秩序的一种构想,是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升华,这种探索对人类社会形态的巨大变迁与创建人类新型文明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鲜活生命力的“中国样本”
  在马克思主义当代生命力的问题上,中国是无法绕开的话题。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鲜活例证。埃及经济思想家塞米尔•阿明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探讨和思索无法绕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现实体现。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关于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体系的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与会者驳斥了一些学者尤其是部分西方学者对中国道路的错误认识。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教授舍甫琴科提到,俄罗斯的一些自由主义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他强调,俄罗斯自由主义者这种对中国的认识是不对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有众多的理论依据支持这一观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中国自身特点来理解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三重属性学说的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行不悖。”
  与会者认为,中国道路的成功探索,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和范例。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奥尔曼指出,社会主义必须经过工业资本主义这样一个阶段,也会经历相似的问题,中国正在经历这样的阶段并成功处理了这样的问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正在沿着马克思所期待的工业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它过去在西方没有走通,我们现在寄希望于在中国能够行得通,希望中国经济能够在未来避免西方的一些经济上的疾病。”
  北京大学孙蚌珠教授总结了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经验,有益于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以及如何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互利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分析了中国道路为世界做出的四个贡献,即“生存性贡献”(中国道路使中国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发展性贡献”(中国道路使中国人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文化性贡献”(中国道路向世界展示了贵和尚中、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仁义”“和合”文化更具世界道义性和世界魅力)和“和平性贡献”(中国道路使世界力量结构发生变化进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而这是中国道路的突出性优势。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一系列的重要经验。北京大学黄宗良教授认为,其中,核心的经验就是正确理解和稳妥地解决三个三者关系的三项重要经验:即解决好发、改、稳(发展、改革、稳定)、党、民、法(党权、民权、法律)、马、中、西(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国外主要是西方文化)三个三者关系。这三个三者关系是十月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体系的历史意义,必须放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加以充分认识。北京大学孙代尧教授提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论述,其中最具有知识论意义的是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释。“这种自觉的知识论建构,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更加厚重的理论感和历史感,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或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打开了新的理论空间。而历史的话语权是最重要的话语权之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审视,有助于回应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质疑或非议,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和战略定力。”
  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
  在高度评价中国道路的同时,与会学者对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传播与实践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首先要在经济领域探索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经济制度和体制。国际马克思大会社会主义学科主席托尼•安得阿尼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避免市场机制的负面效应,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由于其关心眼前利益的特性,不免短视和浅薄;而忽视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也必将增大市场外部风险,最终也会损害市场本身。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市场经济的成功必将带来文化衰落的开始,因此现在需要重拾批判和理性,呼唤精神和崇高的回归。莫斯科大学教授安德烈•科尔加诺夫也认为,现代市场不仅仅是资源配置的工具,也是构建社会关系体系的工具,它反映了21世纪全球公司资本领导权的形式。市场可能不仅是一只能有效捕鼠的猫,也可能是一头社会无法控制的猛虎。
  中国人民大学张宇教授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见解,“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利用市场经济同时又超越市场经济,把公有制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长处相结合,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意识形态领域受到严峻挑战。韩震教授认为,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就必须重塑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力。这要求我们:正视和回答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时代性问题;立足于理论创新,在先进性上下功夫,着力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世界意义和普遍性的品格;把批判性思维和现实批判重新纳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在话语权竞争的背景下,我们还要变革和完善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
  与会者认为,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必须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推进、完善中国道路。中共中央编译局杨金海教授指出,中国道路的核心就在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要坚持中国道路,就必须坚持经济、政治与文化三位一体。在经济上,建立合理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同时,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包括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在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多样性发展,在引进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同时注意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特别是要教育人民,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还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北京大学李翔海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如何切实推进理想社会的逐步实现这一中国思想传统的“盲点”上体现出了巨大的物质性力量。但同时他也指出,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在德性精神上的深度融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课题。
  黑龙江大学丁立群教授提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应当避免仅仅停留在语言表达的概念形式上,不应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作出于纯粹的理论动机,而应看作是实践导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现代性的创造性重塑,它不是封闭的,而应当是开放的。
  两天的大会,学者们各抒己见,并发表了《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学者共识》,《共识》宣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也是影响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之一;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时代精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面对困扰当今国际社会的各种复杂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走出困境、走向光明未来的指路明灯。(作者:汪越,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